文史漫谈:司马光二三事

王良皓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7月27日讯】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二年进士,官至左仆射兼门下待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在评价自己时说:“我无过人之处,只是平生所作所为,皆问心无愧。”陕州、洛阳一带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一做错事,就说:“司马君实会不知道吗?”

他担任并州通判时,西夏人经常入侵,成为当地一患。司马光向上司庞藉建议修筑两个城堡,招募百姓耕种以防控西夏人,庞藉听从建议派郭恩办理此事,由于郭恩防御不周而失败。庞藉因此被免职。司马光三次上书朝廷自责,要求辞官,未得允许。庞藉死后,司马光将其妻拜为母亲,抚养庞藉的儿子如对待亲兄弟,当时人们都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贤德之人。

司马光在洛阳的时候,文彦博经常带着艺妓春游。每天都邀请司马光一起去。一天当游玩到“独乐园”时,看守园子的园吏望着司马光叹息。司马光问他为何叹气。园吏回答说:“现在正是花草树木生长茂盛的时候,您一出来游玩就是几十天,不仅仅是让春光流逝,也不曾看一行书。可惜的是,放浪不拘的游乐虚掷了先生的光阴啊!”司马光听后深感惭愧,发誓再也不出去游玩。以后每次有人邀请司马光出游,司马光就用那个园吏的话来谢绝他。

司马光一生清廉简朴,不喜奢华。据说,司马光的妻子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主张借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些,司马光不同意,他教训儿子立身处世应以节俭为贵,不可随意借贷。随后司马光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简单地办了丧事。这就是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转自大陆博客)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
  •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古代在玉石的应用方面,也决不是现代所认为的保值增值为目地。中国古代人们是相信神的存在。神庇护着人,人们按照神告诉的道德与行为标准生活才有美好的天地。人们为了感谢天地给人带来的美好生活,从而开始了祭奠。也就开始了用玉石“礼天地四方”。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