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之歌

文/Anthony Storr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人们常常抱怨音乐难懂,音乐的思维令他们莫测高深,不像文字人人能解。但对我来说,刚好相反。

──孟德尔颂(Felix Mendelssohn)

今天,如果我问一个刚认识的人是否喜欢古典音乐,非常有可能被人认为我心里所想的无非是器乐演奏,亦即每天晚上在音乐厅里演出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奏鸣曲等等。至于伴随着言词的音乐,譬如歌剧、神剧、连篇歌曲或某些教会音乐,通常都不会是最先被想到的。<--ads-->

乐器原只是模仿人声

在有文字伴随的各种音乐中,歌剧又始终都是一个特类;有些人,纵使对上述的各种音乐完全无动于衷,却独钟歌剧。像这一类的人,我们只能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戏剧或口语表演而非音乐。

器乐当道是最近才有的现象。我们在第二章曾讲过,在音乐史上,现代这种形式的音乐会算是相当晚近的事。根据麦可.赫德(Michael Hurd)的记载,伦敦维里耳街(Villiers Street)的约克大楼附设有专门的音乐厅,兴建于1678年左右,有可能是欧洲第一个公共音乐厅。

尼可劳斯.培斯讷(Nikolaus Pevsner)曾宣称牛津的荷里威尔音乐厅(Holywell Music Room)是英国第一栋专为音乐表演而设计的建筑,但实际上却是兴建于1742至48年之间,因此,在时间上是晚于约克大楼的,只不过荷里威尔音乐厅迄今仍在使用,而约克大楼已是明日黄花。

早期的乐器是用来模仿人声的,与人声无关并脱离语言而自成一组声音,那已经是好多个世纪以后的事了。

乐器很晚才有出头天

音乐之诞生,是最伟大的想像力飞跃,到今天虽然已经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要了解这一根本的变化却非易事。我们今天仍然喜爱没有乐器的音乐,但我们的祖先学会了欣赏没有人声的音乐,那才是真正的大发现,从此开启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新艺术场域。查尔斯.罗森强调,音乐完全脱离与语言的结合,其为时之晚,是大多数人都不了解的。

18世纪以前,公共音乐都是跟表现宗教与戏剧的文字绑在一起(理论上与事实上皆如此),鲜少例外。许多个世纪以来,当然有纯粹的器乐在公共场合演出,但不是配合引导声乐(作为教会仪式或戏剧的前奏或序曲)就是戏剧与神剧的幕间间奏,或只是舞曲。总之,并没有什么地位(当然,这并不妨害杰作的产生),唯有宗教作品与歌剧才有公共音乐的地位。

没有人声的器乐,尽管无法指出特定的情感,但却能够表达人类的各种情感,这已经是我们视为当然的事,但却是一种相当晚近的观念,恰如山缪尔.卫斯里(Samuel Wesley, 1766~1837)的回忆录所言:

海顿的快板通常都带有一种欢愉的性质,总会使听者快活起来;他的慢板则多愁善感,纵使是由不善表达情感的乐器演奏出来,其效果也是难以抗拒的哀愁,令人恻然。

时至今日,我们多半不会再说乐器是“不善表达情感”的,反而会肯定其表达能力是无庸置疑的;但迟至19世纪早期,对于乐器的表达力量居然能够媲美人声,显然颇令卫斯里感到惊讶。

音乐与文字分道扬镳

音乐会虽然是公共活动,但其最初的立意就是要将听者与演出者分开。在任何文化中,都不乏技巧杰出的演奏者与作曲者,但音乐若用于祭祀、舞蹈与庆典,强调的就是集体参与,个人也就消失了。音乐一旦由专业人士演出,基本上也就是希望与听众保持距离,如此一来,音乐的体验就变得更为个人化、更难以预测。   

音乐与文字分道扬镳的结果之一,就是音乐的意义变得难以捉摸。由于文字界定了内容,我们听一首歌时,如果懂得其所用的语言,自己会有什么感受,心中大概八九不离十,但若换成是听交响曲,就不会那么确定了。

关于音乐的意义的辩论,主要是集中在“绝对”音乐方面,也就是说,所针对的是不指涉其本身以外任何其他东西的器乐。当音乐伴随有言词,或与公共事件如凯旋或葬礼有密切关联时,其意义几乎是无庸置疑的,我们知道自己会有什么感受,而且通常一如所料。正如第二章所谈到的,因为音乐引发心理的激化状态,并以心理的激化建构集体参与感,因此,音乐乃为活动与话语赋与了意义。


音乐会的听众感受各异
  

音乐会的听众虽然会体验到某种程度的共同激化,但对于演出的音乐,如果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话,音乐所造成的个别反应可能就更超乎预期。我曾经引述过的研究就显示,碰到特定的音乐作品时,对于其情感意义,听众之间的确会产生共同的感受;但作品如果有争议,除非其中有着最常见的特点,否则就很难产生同感。

即便是在最平常的公共场合,旁边人的感受是否跟自己一样,任谁也无法完全确定。有些情形,譬如在丧礼中发笑、在加冕典礼上冷笑、在婚礼中动歪脑筋,看似极不可能,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如果没有事前的介绍,一场管弦乐团的音乐会下来,其他听众会怎么想显然更难确定,或许我们全都热烈喝采,但若说我们都分享着相同的感受,那可就未必了。

摘自《孤独的聆赏者》立绪文化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当我撰写本文时,美国西部某州的州长正在发表就职演说,指出该州有许多不适任的老师和学生。但是他说,别担心,说他和他的内阁保证让他们负起责任。问题是,该州拥有全美最多的老师与学生人数,阅读测验的分数却是全国最低,学校和图书馆支援评等也是最低,然而他的演说里完全没有提到。或许他认为,提高威胁会比增加书本效果更彰。
  • 离开这些孩子已经三年了,学校情形仍然没有比从前改变多少,令我极度讶异。当我听到新学校的老师谈论班级毕业,他们说:“孩子们个个都已经长大,变成真正的绅士和淑女!他们变成熟了!”
  • 游戏是孩子最自然而发的活动,透过游戏孩子可以学习许多重要的事物。成人们大概都能接受孩子从游戏中学习的观念,但视游戏为儿童重要的心理沟通媒介,就较易为一般父母所忽略。
  • 在单纯的游戏中,父母以同理心,进入孩子的世界,共同去发觉恐惧的来源,不仅让孩子获得精神上的支撑,同时,开创了一个发挥想像的空间,去表达、理解恐惧,从而走出恐惧。
  • 所以很多年轻学生在学习理化、生物、地科,甚至数学时,心中都有一堆“为什么”的问题,这也是激发他们想一窥堂奥的原因之一。
  • 康德有句名言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每个人必须要有平等的机会才能去自我实现。基本权利是不能剥夺一丝一毫,否则就无法实现自我。
  • 周勍曾忧心指出:如果不注意食品安全问题,未来导致中国大陆国力崩溃的原因,非常可能是因为食品污染问题而引起的社会动乱。针对这个一发千钧的问题,他在几年前就已开始了大量、翔实具体的研究调查工作,部分成果就是现在这一本书《中国大陆食品污染》。
  • 如果说在中国大陆的大城市里儿童们的不少疾病是由于吃和补的因素所导致的话,那么在广大而贫瘠的乡村里的儿童的遭遇就更足堪忧。如蔬果农药残留、有机磷。会引起神经功能紊乱,重者中毒死亡。果蔬食品的重金属、亚硝酸盐污染属于慢性积累中毒,是导致儿童癌症、软骨病等多种疑难怪病的因素之一。在阜阳这个城市里,因其经年制售劣质婴儿奶粉,导致多名大头婴儿事件而臭名远播海内外,引起了全球对中国食品品质的关注和警觉。
  • 一直想写一本让一般人都看得懂的国际关系书。这个想法其实在20年前就已经萌芽。1987年底,台湾宣布解严,报禁随即于1988年开放。当时我刚回国教书不久,应《中国时报》余纪忠先生邀请,进入报社兼任国际新闻中心主任,负责整个国际新闻的规划。
  • 每一段时期,国际上都会出现一些大家所关心的议题,而且直接对国际政治(包括国与国的互动,以及各国权力的消长)造成影响。所以我们除了观察体系结构之外,还得看这段时期国际上的中心议题有哪些,然后从这个议题或这几个议题出发,辐射出去,看它所引起的涟漪效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