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史《讽刺的相声─买猴儿》

1949年~1956年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40
【字号】    
   标签: tags:

*全国普及︰
相声原本是产生于北京的市民艺术,是城市曲种,只在城市流传。但共党执政后,随着相声演员到军队、矿山、工厂、农村深入生活和慰问演出;相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内地到了边疆,从工厂到了部队,逐渐也有了雄厚的业余演员队伍。各地的相声爱好者一方面为专业队伍输送了优秀的演员和作品,一方面活跃了群众生活,逐渐将相声发展为全国性的曲种。﹙到后来,几乎每个省都有了相声;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则根据自己的语言特点,还创造了方言相声和少数民族相声。﹚

*需要讽刺吗︰
相声以讽刺为特长,那么共党执政后的相声还需不需要讽刺?应该如何对待讽刺?是当时许多人们关注的课题。

以《买猴儿》相声为例,它是何迟在1951年创作的,由马三立加工修改,并与张庆森同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实况录制刘宝瑞、郭全宝的表演,给予广播,天津等地电台也都广播过这个节目。何迟的相声创作以辛辣的讽刺自成一格,《买猴儿》就是标准的讽刺相声,因此也引发了当时社会的大量讨论。

郭志刚等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把《买猴儿》看作“打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以社会主义主人翁的姿态,大胆干预生活,尖锐提出现实中的问题,指出生活激流中的暗礁,呼唤和鼓舞人民与种种阻碍我们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的前进。”

*《买猴儿》︰
何迟在《何迟自传》中说︰“1953年,我听了天津市委组织部长的一个报告,其中谈到商业部门的一些混乱现象。听到有些干部不负责任,造成极其惊人的浪费,我感到非常痛心。我想,我虽不是商业部门的干部,但也有责任协助党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天和同志们闲谈,作家艾文会告诉我一件事︰天津市有一个公司,打算买二十箱猴牌肥皂,结果阴差阳错却买回了两只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觉得这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是一个很好的相声题材。于是,在我的头脑里就跳出个‘马大哈’来。﹙马大哈是《买猴儿》相声里的主角。﹚”

在群众中间,《买猴儿》的影响很大,各地的报刊、广播电台经常收到群众对这个相声的意见,各地群众文娱活动也经常演出这个节目,不但“马大哈”成为人所皆知的虚拟人物,有些企业单位在听了《买猴儿》以后,还结合工作检查了马虎作风。

*应该讽刺吗︰
但是,随着社会反响的扩大,也出现了对这段相声的反感和批评,在各地文艺界开展了激烈的争论。有月刊编辑部为此召开的“讽刺剧座谈会”,也有中国曲艺研究会对《买猴儿》极端分歧的争论。1956年5月,《文艺报》甚至围绕着《买猴儿》组织了四次的讨论会,分四期共刊载了作家、评论家、干部以及读者的14篇不同意见的文章,其中否定的意见占多数;比较极端的还认为这作品污蔑了新社会的商业工作者,给社会主义抹黑。

到后来,肯定意见愈来愈多,赵树理﹙即‘王甲土’﹚、老舍、侯宝林等,都从维护讽刺文学的角度,给《买猴儿》高度评价。作为学术讨论,《文艺报》对《买猴儿》存在的问题,没有作明确的结论。

*政治运动︰
1957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政治运动开始代替了学术讨论。何迟因为包括《买猴儿》在内的一系列讽刺相声于当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接着又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判。甚至《买猴儿》的表演者马三立也受到了同样的遭遇。直到漫长的21年后﹙1978年,所谓‘拨乱反正’运动﹚,相声《买猴儿》才恢复演出。之后,1979年初,何迟和马三立两人也才相继得以“平反”。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相声的“柳活”属于学功跟唱哏。它是在天桥“撂地”形成的。

    清末,天桥“撂地”表演的技艺,除练把式、耍大刀、盘杠子、拉硬弓、独角戏、学口技、数来宝、拉大片、说评书、唱渔鼓外,还有单人做滑稽表演的。这类艺人凭借巧舌如簧,能说善唱,精于表演,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

  • 有关滑稽的演出诞生于清末,由浙江杭州杜宝林在表演“卖梨膏糖”时,说唱朝报新闻添加笑料而成。随后,江笑笑﹙人名﹚吸取北方相声、“双簧”的表演方式,丰富了这种单人滑稽说唱,并由地场转到戏园子,称之为“小热昏”、“独角戏”。1920年流传到上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由一人或二人表演的滑稽独角戏,鼎盛时期拥有一百多个班社。
  • 侯宝林表演“柳活”,紧紧抓住某些著名演员声腔造型和表演特色,学得逼真、神似,常常是学两、三句就能要下“好!”来。

    侯宝林最拿手的“柳活”很多,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改行》、《三棒鼓》等。其中1962年,《关公战秦琼》正式演出,受到广大听众热情赞扬,可以说是侯宝林表演“柳活”的巅峰,并曾灌制唱片发行国内外。到了1990年10月,侯宝林就以《关公战秦琼》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

  • 侯宝林谈及表演心得时曾说︰“艺术离不开美学,相声艺术也不例外。”我们前辈有四句口诀︰“快而不乱,慢而不断,生而不紧,熟而不油。”
  • 相声溯源,其重要性毋庸赘言,然而,不论就整体艺术还是具体的相声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难的。这里选择了包括“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在内的十几段传统相声,略予追溯它们的变迁与来历,旁及当时的社会态势,作为一种小民历史的佐证。当然,对于数以百计的传统相声数量来说,区区十几段的比例所占甚小,只能窥全豹于一斑。
  • 先说这个相声源流的背景,从隋唐到清末,封建制度分科考选文武官吏,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方才废除。因此明、清两代,文科考选士每三年一次,考试题目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体,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构成。从起股到束股,又分为互相排比的两段,一共八股。
  • *对口相声《卖挂票》︰
    1931年《戏剧月刊》第五期刊登郑剑西的见闻录,介绍了这么件事︰
    “谭鑫培晚年,除了堂会,戏馆子是不大露的。忽有一次广德楼日戏,贴他的《碰碑》,午后一点已经把戏园子四周上下,挤个水泄不通。好些人来不及吃饭,买了干点心充饥,还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占老地盘啦!饶是这样,一张条凳还是挤好些人,只要有好戏听,也就不觉其苦。”
  • *对口相声《找堂会》︰
    传统相声中以豆腐为表现对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猪吃豆腐》、《找堂会》。九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会席面。当时,曲艺艺人组成班社,除了街头或茶园作艺外,还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会。
  • *对口相声《空城计》︰
    《空城计》的来源,是清代著名艺人余三胜的轶闻。王梦生《梨园佳话》载云︰
    “一日,三胜扮演皇帝,引率四内侍豋场,左右应各二人对立,适此时左三右一,三胜以目暗示,冀其改也。讵意始终不悟,无可如何。于是三胜唱完之后,续唱︰‘这壁一个那壁三,还须孤王把他搬。’两句而收场。观客、后台相率大笑。”
  • 1966年,一群“破四旧”的红卫兵来到法门寺,先是捣毁了佛殿内的铜像,又试图挖开真身宝塔。住持良卿法师上前喝阻,被打得头破血流。法师随后披全身浇满煤油,在宝塔前自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