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安史之乱

淑萍;图:志清
font print 人气: 2187
【字号】    
   标签: tags: , ,

时代背景

唐玄宗李隆基,因平定韦氏之乱被立为太子。即位后,由于知人善任,礼贤有加,在他的周围聚集起大批贤能之士,这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

但是到了唐玄宗天宝年以后,宠爱杨贵妃,政事委于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之手,政治日渐腐败。杨贵妃之兄杨国忠为宰相,为了杜绝边将入相之途,于是重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致使安禄山一人即握有三镇节度使之军事大权。杨国忠专权期间,对外战争失败,与安禄山渐渐不和。安禄山野心很大,他几次入长安探虚实,知道唐朝兵力空虚,于是预谋作乱,准备夺取天下。

安史之乱爆发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日(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安禄山联合突厥等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唐朝河北二十四郡纷纷瓦解。当时在骊山华清宫的唐玄宗原本不相信安禄山会叛变,起初仍半信半疑,直到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派人将军情急传给玄宗,玄宗才恍然大悟。

安禄山大军不久便攻陷洛阳,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自称“雄武皇帝”。唐玄宗因急于解除长安之危,误斩两名大将封常清与高仙芝,此举令唐军上下大为震动。

叛军很快就逼近潼关,朝中无人迎敌,玄宗只好起用已告老返乡的老将军哥舒翰,统领临时拼凑的二十万大军去前线镇守潼关。正直忠勇的哥舒翰上奏皇帝说:“安禄山不得人心,只要我们坚守城池,他们内部就会发生矛盾争斗,等他们力量减弱,我们再出兵征讨,定能获胜。现在出兵定中埋伏。”当时远在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也上书给皇帝:“潼关天险,足以坚守,不可出击,待援军到达,一举可破。”可是杨国忠妒嫉哥舒翰权重,怕其将来对自己不利,一再撺掇唐玄宗让哥舒翰出兵,唐玄宗听信杨国忠,接二连三下旨令哥舒翰出兵。哥舒翰只得率军出关迎敌,果然中了埋伏,唐军大败。哥舒翰被抓,因誓死不降叛军,被安禄山杀害,潼关失守。

唐玄宗在危急下,仓惶逃往四川,途中禁卫军将士发动兵变,要求唐玄宗立即将杨国忠、杨玉环正法,以向天下谢罪,唐玄宗无奈,只得杀了杨氏兄妹。因唐玄宗逃至成都,所以太子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由于被视为祸水的杨氏兄妹已被消灭,加上唐室有了维系民心的新政府,所以各地纷纷起兵响应灭叛军,尤以张巡和许远死守睢阳,阻断叛军掠食东南,更使粮食能够顺利转运、财赋能够充裕支援北方的唐朝军队,奠定了长期对抗叛军的经济基础。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为其义子安庆绪所杀后,势力大为减弱。郭子仪等率领大食、回纥的援兵乘机反攻,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败逃到邺(今河南安阳),其原有部将数万人悉归史思明所有。安庆绪因此想除掉史思明,史思明知道后,把所统领之十三郡及八万军投降于唐,唐封史思明为归义王。但是唐朝对史思明依旧不信任,想要计划翦除他,史思明知道后又再次叛唐,与安庆绪复合。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后自称大燕帝位。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欲西进长安,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众叛亲离,军力大衰,屡次交战,都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借助回纥兵力收复洛阳,史朝义兵败逃至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宝应二年(763年),李适、仆固怀恩等收复失地,叛军逃往范阳,史朝义被部下李怀仙逼迫,穷途末路之际自杀身亡。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对唐朝国势的影响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唐元气大伤。这场战役使北方经济遭受重大破坏,损失四分之三以上,从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此外,为了弭平叛军,唐朝的边防军调往内地支援,使得吐蕃等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安西四镇及河西走廊之地尽失,使唐朝在西域边疆的威权势衰。总之,唐朝盛极一时的国力,因此战役而衰败,加上藩镇势力不断扩大,导致战乱纷起,可以说:唐由盛世转为衰落,关键即是“安史之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夏朝末年,夏王桀骄奢荒淫,横征暴敛,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各方百姓普遍的憎恨。而在黄河中游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任用伊尹辅佐,励精图治,日益强大。
  • 武丁,是商朝的第二十三代国君,也是商王小乙的儿子。原本逐渐式微的商朝,在武丁的知人善任及励精图治下,国势强盛,政治清明,民生富裕,史称“武丁中兴”。
  •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中国历史就进入了诸侯兼并的时代。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不免发生一些冲突,长期累积下来,就导致了这场长勺之战。
  • 位居南方的强国──楚国觊觎中原已久,先前齐桓公在位时,国力强盛,加上与各诸侯联结,楚国入主中原的野心无法得逞。这时中原局势纷乱,楚国成王于是借此机会将势力深入中原地区。
    然而,当时中原诸侯也不乏想称霸中原政治家,宋襄公就是其中一位。
  •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于城濮战胜楚军,并迎襄王于践土,召开诸侯会盟,成为中原霸主。
  • 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之间进行的最后一场争霸战争,总共长达三十五年,最终由越国战胜而告终。
  • 魏国虽然在桂陵之战被齐国打败,国势受到重创,但毕竟实力雄厚,蓄精养锐十几年之后,元气又大致恢复。同时期的韩国是韩召王在位,韩召王在名相申不害内修政教,外应诸侯的辅左下国力鼎盛,因此使得南方的魏国备感威胁。周显王28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大将庞涓率领魏、赵联军,直攻韩都(今河南新郑县)。韩国告急,遣使求助于齐国。
  • 战国时期,燕国与齐国相比邻。燕王哙因让位给燕相子之,导致燕国内部引发王位争夺的内乱。齐宣王趁机攻燕,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来由于各诸侯国出兵救燕,迫使齐国撤兵,才平息这场战争。燕太子平稍后即位,是为燕昭王。他广招贤士,对内大加改革,积极奖励生产,做好对齐的复仇之战。
  •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改革之后,国势日益强盛,至秦昭襄王时,更是积极向外扩张,东侵韩、赵、魏三晋,南攻荆楚,偃然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