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饰 (3)

周汛
font print 人气: 21
【字号】    
   标签: tags:

在唐代以前的中国社会,广大妇女一直深受礼教思想的束缚,笑不得露齿,站不得依门,行不得露面,一直被称为妇女必须烙守的信条。唐代妇女为摆脱这种精神羁绊,作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如废弃遮蔽脸面的幕罗面幕,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在天贺年间,不少妇女还模仿着男子的装束,着起仆头袍衫,先是流行在宫腋,多为宫女所着,后渐流传到民间,成为普通妇女的日常装束,这种情况在唐代以前是少见的。我们从张萱所画的《号国夫人游春图》里,就能看到宫廷妇女穿着男装出行春游的情景。该画共绘九人,其中三人穿着男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风尚习俗的开放。

唐代妇女的服饰,在初唐时仍如惰代之旧,上穿小袖短糯,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然后用绸带系扎 。以后数百年间,虽屋经变化,但基本保持这种形式,即使在胡服盛行之时,这种服饰也没有完全被废弃,胡服过时之后,又成为妇女的主要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之风盛行,妇女着胡服时,一般多戴胡帽。所谓 “胡帽”,实即西域少数民族所戴帽子的统称,包括蕃帽、搭耳帽、珠帽、鹿帽、浑脱帽以及卷塘虚帽等。这种帽子一般多采用较厚的锦缎制成,也有用羊毛等材料制作的。帽子的顶部,一般多作尖形,周身织有花纹,有的还镶嵌着各式珠宝。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尤其在盛唐以前,唐代妇女的服装,多以小袖为主,这主要是受胡服影响的缘故。《新唐书.五行志》记:“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暂步摇钗,矜袖窄小。”胡服的基本特征是翻领,对襟和窄袖,在衣服的领、袖、襟、缘等部位,一般多缀有一道宽阔的锦迸。形象资料对此反映得比较明确,如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壁画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张礼臣墓出土绢妻所给妇女,身上都穿着窄袖服装。从田像上看,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某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千条小带垂下。这种样式的革带,被叫做 “碟鞋带”,它本来也是北方人民的一种装束,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到了唐代,曾一度被定为文武百官的必佩之物,腰带下垂若干皮条,以悬挂算袋、刀子、祀石、契必真、啃厥、针筒、火石袋等七种寅用物品,合称 “蝶鞍七事”。

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一般官吏便不用佩挂。但在民间,特别是妇女中间,却更加流行,只是省去了原来的“七事”,仅留下垂的皮条作为装饰胡服的甩入,至唐已有几百年历史,至于流行在广大妇女中间扭并形成一种风尚,主要是在唐代贞观到开元年间这段时期。唐代所谓的 “胡服”,甫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据大士文献记载分析,唐代盛行胡服的原因,可能与当时舞蹈的流行有关。

中国的舞蹈艺术,产生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之前,近年在青海省大通县新石器时代的古迸址里,出土了一个彩陶盆 ,上面绘有原始社会集体舞蹈的形象,这是目前掌握的最早的一件舞蹈史形象资料。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凡遇庆祝胜利 、谊颂丰收、男女婚配、喜庆宴会等大事,人们往往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心中的欢乐。唐代,尤其是初唐时期的长安,人文百萃,四方辐揍,音乐舞蹈的兴盛达到馈峰,除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舞蹈外,西域的舞蹈也在全国各地迅速普及。据说,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等人,都是 “善胡舞”的能手。由于对胡舞的崇尚,发展到对胡服的模仿,进而出现了“女为胡服学胡妆”的现象。

从文献记载来看,胡舞的动作姿态和穿戴打扮,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如从西域 “石国”引进的“胡腾舞”舞人皆戴一种虚顶的“织成蕃帽”,自身窄袖的细鹿胡衫。诗人刘言史 (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石国胡儿人少见,蹲舞撙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鹿胡衫双袖小。”即提到这种帽子。帽上一般还缀有文珠,在舞蹈时会随着腾跳旋转而闪烁生光;另外在腰带上还装有小铃,随着舞蹈的节奏会发出各种和谐的声并。像这样一套装束,既是一种舞服,又是西域居民特别是波斯一带居民的日常便服,具有滚厚的地方风采。

转载自《中国古代服饰风俗》文津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关于中国最早的钟,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以在陕西境内出土的一件陶钟为起始,年代为原始社会,距今约有5000年之久。在那时,我们的先民就制作出了陶铃,以在劳作之余来娱乐。
  • 据考古资料显示,人类对死亡有较明确的概念,并对死者进行埋葬活动,距今约有十万年之久。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经会为死者佩带珠子、兽骨类的装饰品,山顶洞人的墓葬即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山顶洞人在死者身上撒上赤铁矿粉的举动,似乎代表着某种特别的意涵,古人类学家的研究指出,红色是血液和火焰的象征,为死者洒上红色的粉末,代表生命的再生;而火焰具有威吓野兽的功能,因此,红色也能够保护死者不受外力侵害。
  • 圜钱是一种圆形圆孔的货币。部分圜钱币面上,有“西周”、“东周”、“长垣一釿”等字样。史载春秋末期,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其后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称为东周公..............
  • 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在钱币制度上推行“半两钱”,半两钱是一种圆形方孔的铜钱,钱面上有“半两”二字,亦即后来“孔方兄”的最初面貌。
  • 刀币的使用,在战国时代的燕齐两国及其邻近地区最为普遍。刀币中的“明刀”,在币面上有日月的图案,是在是战国时代的燕国所铸造,出土数量相当多。
  • 唐朝建立以后,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发行“开元通宝”(或读作“开通元宝”),这是中国以“通宝”、“元宝”命名钱币的开端。
  • “布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中国北方,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釿布四大类。尖足布主要在赵国一带通行,魏国部分地区也可以使用。
  • 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即位后,为了筹措讨平叛乱的军费,于乾元元年(758),发行了“乾元重宝”当十钱,又铸造“乾元重宝重轮钱”当五十钱。
  • 唐代后期,由于铜材不足,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令将各地寺庙内的铜铸佛像销毁,用以铸钱。这次所铸的“开元通宝”钱,背后印有铸造地的地名。这批开元通宝,称为“会昌开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