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画与文/杨纪代
font print 人气: 10221
【字号】    
   标签: tags:

前些日子,难得的参加了一次退休联谊活动,当然啰!老友聚会,摆起了龙门阵,知交相遇,拉起了家常话。其中的主题,离不开人生的四大课程——生老病死。谁也逃脱不了,哪个也抗拒不掉。这是宇宙的规律,天定的法则,就看你以什么心态面对,用什么观点自处,以什么方式度过,用什么眼光看待。

见到久未谋面的同事,内心感触颇多,形体上岁月雕凿的刻痕人人都有,这且不提。我发现其中有那么几位还兼差做营养食品直销,到处鼓吹,让人加入服用,目的何在?打发时间,多存点钱留给孩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看到这种情景,除了感叹之外,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组名句。那是清朝 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第五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想想在此居住并为官多年,如今一旦匆匆作别,面对着西沉的夕阳,心中难免不舍,于是那离愁也就无边无际的蜂拥而来。此刻马鞭东指,离开京师,从此便同朝廷远隔天涯。虽然辞了官无法襄理国事,可这身仍有可用之处,就如那身不由己的满地落花一样,并不是人们想像中的无情啊!当它萎顿腐化成春泥之后,还能继续供给养分,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哪!)

同一件事,每个人的感受与对待方式各异。面对贫困,有怨天尤人的,有积极进取的,也有坦然处之的……。在金钱面前,挥霍无度者有之,更有不择手段诈取的,但也有不放在眼里的。而亲情至性,人伦骨肉,自古以来人人都重视。在双亲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都长不大,似乎永远需要呵护、提携,于是从职场退下之后,仍然汲汲营营,为子女奔波劳累、积攒钱财而无怨无悔,继续在钱财上“护花”。还有大多数更隔代“护”了起来,开始了所谓的“含饴弄孙”,替忙碌的现代子女带起了孙子,成了“老保姆”,整日里乐呵呵的在奶瓶尿布中打转,不以为苦。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也曾经在网路上读过这么一篇文章:一位患绝症的母亲,在过世前写了许多封信,每年在她孩子生日时,请人代寄一封给他,陪伴他在缺乏母爱的日子里一起长大,直到……方揭开谜底……详情记不清了,当时真是感动莫名。这种精神上“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行径,令人鼻酸,亏得她能想出这种方式来表达那伟大而永不消逝的母爱,见证着“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真谛。

只是如今的世道欠佳,风气败坏,物质的过度追求与发展,带动了道德心法的分崩离析。如此一来,整个人类的思想观念来了个大转变,年轻一代,大半“私”字当头、“利”字唯一、“懒”字当道!再加上高速科技化的结果,大多忙得没空闲而不知感恩与体谅,对两老的辛勤付出,视而不见,习以为常。更有一部分子女,在长辈长期无微不至的照拂下,变得怠惰而坐享其成。吃、住、用一切免费,而自己赚的自己花,甜头两处尝!因此很多人不愿结婚、独立、另组家庭。觉得太费事了,什么都得自己动手,不划算,而家中却有现成的……。就这样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不愿”也“无法”面对现实,一旦受到风吹雨打,根本没有“忍受挫折”的应变能力,马上精神与心理上的障碍就出现了,给家人与社会带来无尽的烦恼。这样的“花儿”,这样的后果,是你这渗入多少爱心的“春泥”能“护”得了的吗?岂不白忙一场!

尽管人人都盘算得好好的,个个都以为掌控得牢牢的,可到头来总是事与愿违,因而感到奇怪而忿忿不平,抱怨老天不公。其实人算不如天算!其实人各有命!古代老人讲“儿孙自有儿孙福”,尽管你辛辛苦苦的为他们囤积了万贯家财,但你的子女得有那个福分才能享用啊!否则,一夜之间赌输败光;一夕之下烧成灰烬;要不短期之内得个重病,家产全付了医药费仍是回天乏术、一命呜呼!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过分的“护花”其实是爱之适足以害之了。

我觉得还是咱们老祖宗眼光远大看得透,知道万事不由人!你留下多少钱财珠宝都没用,朝不保夕,所以很多家族,身后只留下一两个字或是几句话的“庭训”、“家规”、“门风”和“祖诫”。如“诚”、“孝悌”、“忠信”、“积德行善”、“恬澹自持”……等等,为后代子子孙孙立下善良的风气,高尚的操守,坚贞的气节。他们知道只有这样高道德标准的要求,才能受到上天的垂顾,才能得到老天永远的庇祐与护持,那才是人一生一世吃喝不尽的珍宝,如此方能世世代代福祚绵长,永世立于不破不败之地,这才是难得的、正确的“护花”行为。现在人的智慧差古人远去了,你的看法呢?@*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生中有高潮也有低谷,有得也有失。如果对待得失成败心怀一个豁达的态度,就能减少许多悲伤和挫折的感觉,使人生变得轻松愉快。
  • 到了暮年,你再转头回想过去,会发觉你学会了很多,看开了不少。现实与环境逼着你放不下也得撒手抛开那些:不该拥有的、不属于你的、不在你名下的、不归你管的……等等。你会发现虽然形体衰老了些,可心情轻松多了。
  • 老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则是儒家学说的倡导者,老子和孔子都被列入了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榜。两位圣人的相遇可称得上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彼此交流的见证,他们的会面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动人故事。
  • 小时候常听起长辈们感叹时光的飞逝,特别是每到中国新年,难得相聚的亲友一见面时总是说:“怎么一年不知不觉中又过去了?”当时年纪小,很难体会话语中的感慨与无奈。直到上了小学六年级,在某个背著书包上学的早晨,心中突然有个声音跳出来告诉自己:“珍惜现在啊,若可以,不要再长大了!记住今天这个想法,因为你将会印证到什么是岁月如梭。”
  • 人世间只有正直无私、具备崇高品德的人,才能“登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生境界。唐诗中不乏豪言壮语,也有许多佳句颇能激发人的豪壮之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最好的一例。
  • 圣女祠前用白石建造的门扉旁,已经长满了碧绿的苔藓,看来这位从上清洞府谪降到下界的圣女,沦落在尘世已经很久了,迟迟未能回归天上。如丝春雨,悄然飘洒在屋瓦上,迷濛飘忽,如梦似幻,终日不停的习习灵风,轻柔的吹拂着檐角的神旗,可怎么也始终未能使它高高扬起。
  • 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在真道之前能自己省悟并且勤而习之者,才是上等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机会感悟宇宙的真理与大道,只有这样的人才有机会看到天机和神佛的存在。上品之人不会沉溺于物质利益的竞争中,他们不会局限在物质世界知识的片面性中,他们都懂得人生的终极真理在于返本归真。
  • 我们的哀愁与痛苦,有时候来自于他人的牵累,但我们的欢乐,有时候也来自于他人的触发与分享。尤其是身旁的亲友们,他们平安、顺利的电话留言,或偶尔携着小小的礼物来敲你紧闭的门扉,或在他乡街坊乍然相遇,或灯前把臂言欢、席上倾谈交杯,或全家围桌促膝畅叙;都能为你带来满怀的欢愉与欣喜。
  •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节欲,穷其一生也就只能是一个私欲不断产生和满足的过程而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也是古人修身养性时的一个道德标准。古人云:“心为形所累”,人的欲望越大,生活的压力也必定随之增大,人生中如果能少一点欲望,就会多一份轻松与洒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