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1904~1938)艺术歌曲──花非花

杨纪代
font print 人气: 149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16日讯】上初一了,视野开阔很多,眼界拓宽不少,不再是同班同学——“台北市在地人”心目中死啃书的乡巴佬、土包子。文艺的接触面也扩大了,认识到历代诗词的隽永韵味及让人低回再三的内涵。有了线装书的古典文学做基础,可以说就在那一刻开始,立即深情无悔的喜爱上它,一直到如今垂垂老矣仍紧拥不舍。

以当时的年龄来说,当然最容易明了、理解的就是人手一书的“千家诗”与“唐诗三百首”了。其中尤以平易近人、语言浅近易懂的中唐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最能琅琅上口了:那《长恨歌》里的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让人一掬同情之泪;《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读来真是叫你感同身受;从《问刘十九》里得知“绿螘”是新酿的米酒,未过滤时酒面上的浮渣微显绿色,细如蚁,称为“绿螘”,螘同“蚁”;而《草》这首诗中使我明白了毫不起眼的杂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坚强的意志与韧力,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因为这样,初一上学期音乐课本里的白居易诗、黄自谱曲的这首花非花是越唱越爱唱,因为曲调简单、悠缓,充满想像意味。而且人人边唱边猜,可越猜越隐晦,越揣摩越不可捉摸。弄得个个稀里糊涂的直瞎掰。这在浅近著称的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充满了“朦胧”味儿。

http://www.youmaker.com/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乐谱

这“非花”、“非雾”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而单看“夜半来,天明去”,又让人狐疑是否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看,又不像了,所谓的“梦”原来也是一种譬喻手法……反正全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所以我从初一唱到如今年近七十,仍是猜不穿、解不透!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奏、音律与错综之美,如今加上中国近代音乐名家黄自先生谱曲,造福了当时上初中的我们这一群莘莘学子,不仅很快学会甚至永铭在心,成了一首易学好唱、净化心灵、陶冶身心的名曲了。

时至今日,偶尔在闲暇时,在内心被触动时,无意中这首“花非花”很自然的就会在心头、脑海翻唱不已。唱着唱着,不由自主的又思索起这个千古以来耐人寻味的谜底;唱着唱着,那黄毛丫头十八变的时光立即涌现眼前……有兴趣的读者,您也盍兴乎来!哼唱一下,看看有什么体悟能猜出香山居士这首诗的谜底为何?有所收获,请不吝告诉笔者一声,小的在此先行谢过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刘宇晴报导)受到全世界声乐家欢迎的新唐人全世界华人声乐大赛,第二届比赛开始报名。这项比赛分为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两组(不包括通俗唱法)。 比赛曲目包括中国传统、民族、经典歌曲,影视插曲和中外歌剧咏叹调以及艺术歌曲。亚太区初赛7月5日、6日将在台湾国立嘉义大学演艺厅举行。北美地区8月8日到10日将在纽约市进行大赛。金奖者可获得1万美元的高额奖金。这项大赛将邀知名声乐家关贵敏和韩素秋担任评审。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马克斯·布鲁赫并不是第一个受到苏格兰忧郁美感而有所启发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和海顿早在他之前编写了数首苏格兰民歌,而门德尔松则由此创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以及他的第三号交响曲《苏格兰》。
  • 数不清的故事,流转在四弦之间。在这崭新的世纪,请您来听一首新的琵琶曲,将可荡涤万世愁情。
  • 神韵音乐除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配器、交响乐团的特殊编制,以及传递纯善纯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节目中,指挥陈缨还将为我们揭示另一个特点。它是什么呢?
  •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与古希腊神话有许多相似之处,天国与人间虽相距遥远,却又在关键时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随着大锣声响,看那满天众神,云集在仙气缭绕、金碧辉煌的天庭之上。创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回响,木管与竖琴的下行音型,描绘着众神佛随主层层下走入凡尘之壮阔景象。他们在人间开创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与文化之黄金时期。温婉的弦乐仿佛仕女们尔雅灵动的舞姿,振奋的鼓声犹如男子们苍劲的步伐,赞颂着神传文化在人世的辉煌!
  • 第一乐章(非常热情的快板)充满力量和柔美,同时有着强烈的音乐对比与强度。在曲式结构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鸣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创新手法也为后来的音乐流派奠定了基础。音乐开始立即进入的小提琴独奏、提前写好而非即兴演奏的华彩,以及乐章间的紧密连接以致观众几乎无法鼓掌⋯⋯这些对于当时的观众都是很新奇的体验。
  • 第一乐章,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如梦似幻,极具张力的色彩变化,犹如置身一场冒险,游历神秘与狂喜,尽览沉郁与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绚烂的终局。此曲充满了布拉姆斯的创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风与别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为音乐长河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作品。
  • 这首完成于1877年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专门为大提琴和交响乐团所作。在当时的音乐界,音乐家们的品味早已从古典时期对精致和规范的追求转为浪漫时期对激情和戏剧性的渴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