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大方的剃头椅

李吉崑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日治前的社会,尚未发展出理发铺子,理发师(闽语称“剃头师”)都是肩挑营生器具,四处替人理发或到市集兜揽生意。

剃头师的担子,一边挑剃头椅,供客人乘坐;一边担烘炉,用以烧热水洗头。由于一冷一热,所以,有句歇后语说:“剃头担子,一头热。”比喻一方极为热切,一方却冷淡以对,那么永远无法成事。


年代:19世纪 材质:木 长:43公分 宽:31公分 高:63公分

本件汉体剃头椅,上髹朱漆,造型典雅大方。独板椅面下设有小抽屉,供理发师放置剃刀、梳子等理发工具。其年代已久,能流传至今,十分难得。

本文转载 台湾文化园区部落格:http://bloguide.ettoday.com/taiwanox/
图文版权归台湾文化园区所有,请勿复制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代后期,由于铜材不足,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令将各地寺庙内的铜铸佛像销毁,用以铸钱。这次所铸的“开元通宝”钱,背后印有铸造地的地名。这批开元通宝,称为“会昌开元”。
  • 晚唐五代,幞头的形制有所变易。《云麓漫钞》记谓: “唐末丧乱,自乾符以后,宫娥宦官皆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用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僖宗爱之,遂制成而进御。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由此可见,这时的幞头,已变成为一顶帽子。
  • 在古时,凡还没有成年的孩子,不分男女,多将头发集束于顶,结成两个小髻,左右各一。因其形状如牛角相似,故名 “总角”。《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娶兮,总角井兮。”孔颖达疏:“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这里的 “升”指的就是孩童发式。因儿里发髻分立于囱顶,形如 “井”字,故以为名。
  • 唐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政治上的开放和思想上的活跃,都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水平。这个时期的妇女,十分注重外表修饰,最明显的特征是面部妆饰。
  • 和涂抹脂粉一样,我国妇女的垂眉之风,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加普及。不论在宫廷还是民间,都流行这种妆饰。
  • 作斜红妆的妇女形象,在新肛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绢画和泥塑木俑上还有大二反映。这种妆饰一般多给在太阳穴部位,左右各一,工整者形似弦月,复杂者妆如伤口,为了加强残破的感觉,有的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伍染成血迹模样。
  • 古代妇女,家居时梳哲,外出则戴帽子。帽子的作用,除了御挡风寒外,可用来蔽面。蔽面的风俗由来已久。它的产生,与古代社会的礼教有密切的关系。按 《礼记.内则)规定:男女无故,不相授器,不共水井,不同寝席,不通衣披。
  • 妇女下体穿裙,是汉代以后流行起来的一种风俗,随着社会风尚的不斯演凌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裙子的款式也不断更新,无论从造型、色彩或装饰上看,都有许多新的发展。
  • 睛代甲胃,基本承继南北朝时的形制,以明光销为主,也有用两档销者。明光锁的样式,前后稍有变化。初期与北朝晚期相似,如陕西三原双盛村开皇二年 (公元582年)李和墓出土的陶俑:头戴兜鋆,身披明光锚,.纬甲通作盆领,胸背左右各佩固形护镜,肩部装有披膊,着时在腰间系束皮带。
  • 半官是一种短袖上衣,其制由汉魏时期的 “半袖”发展而来。短袖衣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时称 “绣掘”。因其衣袖之长,为长袖衣的一半,故称之为 “半袖”,也称“半臂”。一般多作成对襟,长及腰际,两袖宽大而平直,长不掩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