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稳定米价市场 日本做法可借镜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卢太城台东县7日电)民国97年2期稻减产,白米确实有涨价空间;问题是辛苦稻农未因此受惠,甚至直言“好到粮商”。同样是米食国家的日本,有一套稻农、通路商、消费者三赢的产销模式,值得借镜。

稻米价格飙涨,辛苦耕种的稻农未露喜色,反而心痛,因为再度突显“价格惨跌,农民承受风险;价格飙涨,盘商受惠”的产销问题。

97年2期稻在2、3个月前开始收购,当时并未因“天然灾害减产”而提高收购价,直接嘉惠农民,反而是农民承受去年原物料高涨的成本;2个月后,价格飙涨,却是粮商受惠。

主要原因是,台湾稻农没有能力储存稻米,稻米离开稻田后,就流入盘商的仓库,通路完全掌握在粮商的手中,要涨要跌,完全盘商说了算数,农民无法获利,也苦了消费者。

反观日本,却能创造消费者、农民、盘商三赢的运作机制。过去日本稻米产量或流通由政府决定,2004年4月后,改为自由流通,但是日本政府有3套稳定稻米市场,同时保护稻农、卖场权益,又能让消费者享受到合理消费的措施;不仅没有盘商剥削,还可建立个人品牌。

在日本,稻米离开稻田后,由农协 (相当于台湾农会)收购,再送往政府机关分级,接着由农民和政府协调定价,价格确定后,农协再将糙米分装成小包装卖给超商或小卖场贩售。

稻农也可以自备碾米设施,碾米后直接将稻米贩售给超商、小卖场或是消费者,建立自己的品牌。

另外,日本为了因应粮荒,从1995年开始,进口一定数量的“储粮”,这相当于台湾的“公粮”;不过,和台湾不同的是,在必要释出时,日本储粮直接卖给超商或小卖场,让消费者受惠,而台湾却是标售给粮商,最后利润还是掌控在粮商手中。

日本3种销售管道,或许不适合台湾国情,毕竟,台湾农产品主要销售管道还是经由盘商控制,农民还是必须承担原料上涨、滞销的风险;但是政府可以防止盘商炒作,让消费者受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