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未来科学与文化”讲座征文

濒死体验初探(2)

陈柏年

人气 9
标签:

20世纪以来,虽然科学界挞伐声不断,但研究濒死体验者渐多,逐渐形成一门显学。以下列举几位比较知名的学者研究做一介绍:

* 研究濒死体验的著名学者

一、伊莉莎白•库柏勒•罗丝(Elisabeth Kubler Rose, M.D)

1963年开始搜集濒死体验案例,到1985年,已突破2万件案例的精神科医师伊莉莎白•库柏勒•罗丝,是国际知名的生死学大师,对于当代临终病患照顾的学说贡献重大。她将死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经历死亡的痛苦,失去生命迹象。

第二个阶段:此时濒死经验者的灵魂出体,肉体已没有血压、脉搏,灵魂却犹如旁观者一样知觉到现场所有人的情绪、想法与行为;如医生抢救的动作、周遭发生的琐碎小事,都一清二楚,犹如一位“全知”者。伊莉莎白•库柏勒•罗丝建议,如果此时有来不及告诉亡者的话,尽可对他说,他会知道的。奇妙的是,此时所有的濒死体验者都在能感受自己是完整的个体:盲者眼明能看、聋哑者能听会说,数以千计的轮椅患者健步如飞,并能自由舞蹈。伴随着解脱自由感受的来临,尘世间压迫我们的时间、空间和距离感也随之消失。此时,濒死体验者能随自己心念所至到达任何地方,只要一动念想着某人、某地,瞬间就能到达。此时还会看到已死去、 关系亲近的人前来迎接自己,如父母、亲友等等,成为濒死体验者引路人的角色。

第三个阶段:体会永恒。在这个阶段,会迅速回顾自己的一生、看到耀眼却毫不刺目的光芒,感受到无与伦比的爱。濒死体验的人理解到自己在地球上的一生是为了学习并提升,好回到天上真正的家。

二、 雷蒙•慕迪(Raymond A. Moody JR.M.D.)

上述库柏勒•罗丝的研究,开启了医学界对临终病患的照顾与认识。而正式开始研究濒死体验、第一位提出“濒死体验”这个名词的研究者,则是被称为“濒死体验之父”的雷蒙•慕迪。

1972到1974年间,哲学、医学博士雷蒙•穆迪收集了150例濒死体验的实例,归纳出几个主要过程,成为濒死体验研究的经典作品。如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其他人宣告自己的死亡;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空间,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安详宁静;灵魂出体,漂浮或是站在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躯壳……此时的时间、空间与距离感都消失了,感官能力获得不可思议的增强,迅速无比的回顾一生、体会到圣美好的亮光,感受到无比的幸福……等等。并非所有的濒死体验都会经历上述所有的过程,但是这些濒死经验都有着高度、惊人的“相似性”。

穆迪总结:“濒死经验彻底消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他强调,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科学主义的基础上,但是仍有许多现象是科学方法论所不能及的。如果我们忽视这些现象,所认识到的将是一个错误的世界。这些现象显示人类生命可能的真实状态。雷蒙•慕迪的研究,使濒死体验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三、甘尼斯•林(Kenneth Ring)

继前人众多研究之后,康乃狄克大学心理学教授、濒死体验研究泰斗甘尼斯•林,在1981年创立“国际濒死体验研究协会”IAND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Near Death Studies),并担任首届会长。甘尼斯•林将濒死体验者的经验要素重新分类,用严谨的调查与统计研究这些个案并加以发表,引起各方的学者关注,并在全世界各国设立研究分会,一时濒死体验研究形成风潮,电视节目、电影、报章、书刊相继引为题材,争相报导。

根据甘尼斯•林的研究,濒死体验者在死亡期间的感知特别鲜明。一位受访者说:“譬如说,我以前不知道我家附近有多少蚊子。可是在人生回顾时,我甚至数得出有多少蚊子。对每一件事的感知,都比对原来发生在现实世界每一件事的感知来的清晰明确。”

由于这样超敏锐的感知,当濒死经验者在回溯一生中的画面时,不但重新体验到自己所经历的情绪起伏与痛苦,也感受到了别人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承受的一切。如一位30岁的受访者,回忆到自己8岁时对阿姨的恶作剧,不但能以大人的角度观察整件事、重新经历了孩子侥幸逃过责罚的心态,也仿佛变成当时那位伤心恼怒的阿姨,完全感受到她的心情。

甘尼斯•林认为:“人生回顾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你对他人的每一个动作、想法、感觉、情绪--无论你是否认识此人--后来都会亲身经历。”在历经回顾一生的片段后,往往对人们后半段的生命,有着重大的启发。(待续)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