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记

沈金慧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星期一早上,女儿起床后,情绪很差。不肯乖乖用餐,帮她梳头时,也故意左摆右扭,一副很不合作的态度。

“你怎么啦?心情不好吗?”

“妈!为什么我都要上整天课?”

“你不喜欢?”

“小莉莉每天比我晚上学,可是她妈妈都好快就接她回家。”

我耐心聆听她的不满。

“我最讨厌上学了啦!难吃的点心要吃完,喜欢吃的饼干却只能吃两片,又要睡午觉……有时候陈老师还会骂人……”她看我不出声,又说:“而且我的肚子很痛耶!”她已经摆明了不去上学,虽然我举出各种正面的诱因,还是不能说服她去学校。

这时,我改变做法。

“好!我们今天不去上学。”我一边说,一边脱掉她的围兜、鞋袜。“不去上学的原因是你生病了!你肚子在痛。好!现在到床上去!生病的孩子需要充分的休息,并且要看医生、吃药。果汁、饮料一概不能喝,你安心的休息吧!妈妈会好好照顾你。”

这一天,我带她去看家庭医师,除准时让她吃药外,电视、卡通、玩具和故事书,一概不准她去碰。

“妈!我好无聊!”她开始抗议。

“小宝贝,你生病了!医生叔叔也说你必须安静地躺在床上休息呀!不然细菌虫长大可就麻烦啰!”

爸爸和哥哥回来都讶异地问:“妈咪!妹妹今天怎么没去上学?”

“她有点不舒服!”我故意轻描带过。

孩子不肯上学,需先了解不上学的背后动机,例如同侪关系、师生的互动情形、学习环境、自尊、个人性格等等!以我的孩子为例,我可以肯定她的学校生活适应良好,今天不肯上学,只不过是患了“假期过后症后群”而已,我以温柔的心照顾一个小病人,以坚定的态度来执行病人所该遵守的规定。(指病人应充分躺在床上休息)

第二天一早,闹钟刚响,向来赖床的妹妹居然第一个冲下床。很快的,围兜、袜子,也都自己穿戴整齐。

送她到校门口,看着她雀跃在阳光下的背影是那般地生动、活泼,我确信,她的“厌学记”已经落幕。◇

摘自:《做个开心的父母》海鸽文化出版公司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天早晨,我兴高采烈的穿上新买的衣服,准备送女儿去上学。刚出门的时候,不料手里拿的垃圾撒了一地,还把刚刚穿上的新衣服弄脏了。我正独自懊恼,不料女儿却说:“妈妈,不要紧的,你不是故意的,垃圾我帮你扫,衣服脏了洗一洗就干净了。”
  • 一天,我正在厨房做午饭,听见客厅里伟伟和弟弟嘻嘻哈哈的玩得很开心,我就没去管他们。过了一会儿,我准备叫他们来吃饭。到客厅一看,我大吃一惊。那个崭新的PLAYARD被剪了一个大洞,两个孩子从洞里爬进爬出,玩得不亦乐乎。我大怒吼道:‘这是谁干的?’我这一吼,两个孩子都吓得不出声了。
  • 北欧教育标榜不分类、不排行;而东方则“扬优批劣”。从小教导小孩如何“打败他人”,他将来就一定杰出吗?
  • 这几天我发觉我的小女儿好像闷闷不乐的,我想可能跟我最近都跟我大女儿伴读有关系,我想我应该要找个时间跟小女儿谈谈。
  • 站在教育的岗位上,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待人真诚善良、懂事贴心、能吃苦、挫折容忍度高,有年轻人该有的朝气与阳光。有的学生颓废懒散、愤世忌俗,似乎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他。那么造成这样不同性格的孩子又是谁的责任呢?其实,家庭教育是最根本的一环。我问自己什么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 儿子上国中了,正是叛逆期的开始,我心里已经有了准备;他开始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他开始有许多电话和朋友......其实父母的爱是全方位的,可以适当的分一些到行动中,一个关注的眼神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看得见的爱,一个轻轻的拥抱和爱抚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接触的爱,当爱无处不在的时候,孩子会更加珍惜、更加努力的。
  • 我忍不住回头看那正在拉卷帘门的老板娘,心中暗想:能对一个四岁小娃娃讲信用的人,实在不多了。她牺牲了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为我上了一课。我的美儿,每天喝着这种善良人做的豆浆,健康的恐怕不仅仅是她的身体了!
  • 大儿子小时候,如果有人问他:“你在哪里写功课啊?”他总是回答:“在安心班。”孩子小一第一次放暑假不知该如何安排,加上我也得为学生上暑期辅导课,于是随同一班的家长送到附近的美语安亲班。哇!一周五天课,上六周,需要付一万六千元,真是贵啊……安亲班标榜着每天安排不同的专业人员上课,例如:羽球国手、书法家、音乐班老师等,结果大都是第一次专业人员到场,隔周后再也没有了,安亲班主任总是说:“不好意思,今天教练请假。”就这样混过了六周,不知道大儿子学到什么?但我似乎并没有感到很“安心”。
  • 身为家长,不是在一旁像只无头苍蝇一样,嗡嗡鸣叫地干扰孩子,也不是每天殷勤地询问孩子到底做出了什么成绩、评断孩子的兴趣有没有未来;身为家长,你应该做的,是耐心等待、从旁协助,然后,乐观其成。
  • 前阵子因为失业率攀升,专家纷纷展开做这方面的研讨,发现参与家务分工的人,比较不会失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