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英雄:李鍌编修辞典字斟句酌

font print 人气: 4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2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李明宗台北24日电)到底是要念尾(ㄨㄟˇ)巴还是尾(ㄧˇ)巴啊?“暴虎冯河”是什么意思?现在只要连上“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或“成语典”网站就可一清二楚。这些都要归功前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鍌与两位兼职助理开始的编字典工程。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自1981年发行后,很多不符时代需求的语汇已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教育部于是决定在1987年重新修订。李鍌接受中央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约16万个词汇,决定删除其中僵化、已不常使用的3万余词汇,并再增加6万余词汇。怎么看,都不会是个小工程。

“工作开始时,只有两个工读生,连一台电脑都没有。”李鍌回忆,开始的时候没有钱,还是热心的工读生自己买电脑,几个学者也凑钱再买几台,就这样展开了字典重编的工作。

在大家并不看好的情况下,李鍌带领的编辑团队不灰心,打算编出一点成绩,再向教育部争取预算。其中有位学者还曾在课堂上开玩笑,说是希望买乐透中头彩,彩金全部用于编字典。

除了经费问题,编辑团队还遇上训练编辑助理的困难。李鍌说,坊间很多辞典都是抄来抄去,但这涉及著作权的问题,国语推行委员会的编辑团队不能,也不会这么做。编辑助理们虽然都是出自中文系的背景,但要找出每个字词的精确出处,还要造句,这仍得靠着学者们不断的训练、校定,才能逐渐上轨道。

本着“辞典要能精确解释词义,否则就不是好辞典”的信念,李鍌和一些语言学者,设法找出每一个辞的原典,解释字词新义,遇有农业或科技之类的专门用语时,还不敢擅专,一定请教专业的学者协助校订,小心谨慎。

编字典不但要求扎实的专业功夫,过程中,还发生不少令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的事。

李鍌说,重编国语辞典面世后,曾有一位柳姓退伍老兵找上门兴师问罪,质疑“你们编字典就编字典,干嘛连我的姓都改了?”原来这位柳姓老兵一直以来,认为柳字的右边偏旁应写为邑字部,并为此不时去信国语推行委员会抗议。

后来没办法,李鍌只好寻找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字帖落款,寄了给这位老兵看,证明字典没编错,这才没了争议。

还有一次,一位国小老师质疑,“冰”字左侧的两点应为“三点水”才对啊,李鍌只好从字的演变告诉他,“水不会冷,冰才会冷”。

不过,尽管字典的制作流程严谨,它的工作成果还是引起一些争议,但在事件尘埃落定后,却也反衬出这些学者们对待每一个字辞的深厚感情。

以“三只小猪”算不算成语为例,李鍌说,“三只小猪”或有可能发展成为成语的“语料”,学者们当时面对这些语料,认为就此舍弃总是可惜,就附在成语典后成为附录,却没想到引发后来一连串争议。李鍌谦虚的说,字典没有不会错的,所以才需要定期检视、修正,删除已僵化不使用的词语,增加新时代的语汇。

李鍌也是用这样的态度来看待青、少年的“火星文”或“杀很大”、“太超过”之类的现代流行语。他说,年轻人总有自己喜欢的用语,但任何一个词语要能流传长久,总要经历时代的淘选,唯有精炼的词语才能保存下来。

他举例说,“夯”字过去不完全是正面语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曾骂猪八戒是“夯货”,但现在“夯”字则有热门的意思,若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夯字已确立有热门的意思,辞典就应收入。

完成了国语辞典的编修工作,现在的李鍌,虽然已自大学退休,但仍帮忙财团法人中文数位化技术推广基金会从事中文数位化的工作,以“退而不休”的精神,展现他对中文的热爱。

“今天的台湾英雄”专栏部落格网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记者张铭坤台北19日电)在凤凰网里的博客(台湾称为部落格)专区,很长的时间内有 1名来自台湾的博主“胡同里的台妹”,不断跟大陆网友谈论有关台湾的人和事,即使曾经被大陆网友追骂,一度骂到关闭部落格,她还是不改台妹本色。
  • 本身是921受灾户的红十字会志工林安裕,虽然因为地震毁了家园,却仍随着救难队前往印尼亚齐省、中国四川救灾,他说,“虽然自家房子重建的负债要还,但我受的专业救灾训练,却是不能浪费的资源!”历经921后,林安裕对救灾助人的理念已超越种族语言。
  • (中央社记者何旭如台北26日电)从门外汉跨入无毒蔬菜栽培的领域,林中智与施娜莉夫妻辛苦耕耘,曾博得“野菜达人”的称号, 5年前却因合作农民疏失而惨赔新台币2000万元。两年前,他们开始以部落格行销、重新出发,开创蔬菜试吃,仍然是坚持打造无毒农家。
  • (中央社记者陈清芳台北27日电)她曾经是公务员,下班后不是跑声色场所就是上警察局,现在退休了,与男同志、曾经吸毒者往来。她是红丝带基金会秘书长林琼照,为了爱滋防治,这位妈妈勇敢向前冲。
  • (中央社记者何旭如台北 3日电)你看过单一植株可以开出470朵花的菊花吗?种花种了20几年的老园丁颜春城,带领一群台北市政府公务员,花了两年时间,培育出每株开花上百朵、每朵花大如手掌的大立菊,今年还要挑战单株800朵的新境界。
  • (中央社记者汪淑芬台北4日电)劳保局台北办事处的吕俐莹是柜台人员,曾是乳癌患者,但她乐观的个性不只让自己坚强,还用自身经验抚慰他人,给予许多素昧平生癌症病患力量,有如劳保户的张老师。
  • (中央社记者吴协昌台北10日电)湄河从北向南,静静的将大地画分开来,只是东岸与西岸俨然两个世界。赖树盛常常坐在东岸的美索镇,眺望对岸,看着一批批的缅甸难民涌向美索,逃离军政府的魔掌。
  • (中央社记者陈舜协台北11日电)屏东的泰武国小全校44人,却有一支19人的排湾古调传唱队,用歌唱唤起部落的文化觉醒。播下这种子的查马克却是一位“连简谱都看不太懂”的人。
  • (中央社记者冯昭台北17日电)从媒体转战农业,在台北农产运销公司工作的焦钧没想到的是,卖台湾水果的经验也能做外交,帮助台湾的友邦。
  • 戴上助听器、打开盲用电脑,经营按摩工作室的卢冠良在电子布告栏PTT上发表文章“今天去帮义工按摩”。虽然视障加上听障,他用行动证明,即使不幸双重残疾,一个人仍可以拥有“负负得正”的人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