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金融海啸 触发经济学新思维

标签:

【大纪元11月5日讯】(据台视新闻报导)去年金融海啸的冲击实在太大,促使美国学者们投入钻研其成因、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这也代表,传统的经济学典范(Paradigm)已不适用,学者必须找出新的思考方向。

耶鲁大学教授JohnGeanakoplos就是代表之一。他长期研究有关授信过于浮滥的问题。他认为,担保(Collateral)信贷太过自由,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这种循环现象必然危及整体经济。

在金融海啸前,学界却很少探讨(或注意)这类问题。其中最需解答的疑问就是:如何抑制资产“泡沫产生与破灭”的循环。

《华尔街日报》指出,经济学家对世界的了解,有重新整理的必要,并作为未来央行制定政策的基础。
这项工作堪称浩大,因为经济学模式将需要一次大翻修。

联准会前理事、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FredericMishkin就表示:“经济学的典范转移(paradigmshift),或许正在发生”。典范转移意指经济学家看待世界的观点改变,亦暗示研究方向的转变。

这意味着,央行未来的决策工作会改变,而不得不加深对市场的涉入。举例来说,原本只需变动利率的央行,往后则将调控经济体系中的资金流量,严格限制对冲基金乃至房屋买家的贷款额度。

Geanakoplos是新思维的代表人物之一,2008年10月金融海啸高峰时,他曾获联准会邀请,共商危机的解决方法。

过去一世纪,经济学界曾发生过两次典范转移(一为30年代大萧条,二为70年代的通膨危机)的革命,导火线均为痛苦的经济危机。令人失望的是,政府处理经济的能力却未见改善。

Geanakoplos发现,美国信贷市场有严重的缺陷:房屋与其它担保品的数量远不及担保债券的数量。因此当“资产担保证券”的需求上升,券商便须设法“扩大”这些担保品的供给。信贷市场被放大后,买家遂将资产价格推升至极高的水准,却违反了“效率市场”的概念。

也就是说,当市场传出坏消息(如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倒闭),贷款业者就会为了提高利润而迫使资产出脱,导致价格剧跌。银行放款意愿萎缩,便斲伤了整体经济。

Geanakoplos的论点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即央行不能再以利率来作为信贷市场的供需指标,或是调控整经济的唯一变项。 然而,Geanakoplos尚未将理论发展为可理解的模式,也还不能作为央行决策的参考。不过,典范转移仍在进行,这是经济学界不可逆转的进程。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台大专实习二万二 打乱初入职场底薪制
看好旅游潜力 澳门业者台北旅展促销
台湾消费者信心指数 全球倒数第13
台2008年8成6厂商未调薪 12年最高比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