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瑞芳.淡兰古道白兰氏纪念碑

台北瑞芳.淡兰古道白兰氏纪念碑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38
标签:

道光元年(1821)姚莹所写的《台北道里记》,是关于淡兰古道路线的最早文献。

这一年,姚莹由海防同知调任噶玛兰通判,他从台南出发,历经嘉义、彰化两县,进入淡水厅,旅行千里,最后抵达噶玛兰任职。

姚莹详记沿途所经过的地名、道路里程,并略记各地的见闻及路况,写成一千四百多字的《台北道里记》。

《台北道里记》所记载的淡兰古道,从台北艋舺至宜兰五围(宜兰市),约两百里,姚莹在文中提到了两位开辟淡兰道路的人物。一是白兰氏,一是杨廷理。

台湾知府杨廷理是在嘉庆12年(1807),为了海盗朱溃入侵苏澳而首次进入蛤仔难,因此修筑了一条入兰道路,以便防御后山。姚莹在《台北道里记》提及:“…杨廷理新开路东,因其路迂远,人不肯行,故多由此旧路云。”仅仅一笔带过,而未清楚说明。杨廷理新开路东,究竟指何处,后世古道研究者,众说纷云,迄今并无定论。

白兰氏,则被视为是淡兰古道的开辟者。很多人写淡兰古道时,都会提到白兰氏这位传奇人物,就是源自于姚莹的《台北道里记》。姚莹在这篇文章这么叙述:

“暖暖迎日东北二里许,稍平广,可三百余亩,居民四、五家散处。三里,至碇内,渡溪北岸,更东行二里,枫仔濑;复过溪南岸,仍东行,三里至鲫鱼坑(‘鱼+桀’鱼坑;以下称‘桀鱼坑’);过渡沿山二里,伽石,路甚险窄,土人白兰始开凿之,奇其事,以为神所使云。二里至三貂岭下,俗云三貂仔(三爪子坑),有汛。四里,茶仔潭(苎子潭), 过渡水深无底,有小店,为往来食所。三里,则三貂岭矣。”

姚莹提到淡兰古道从现在瑞芳的“鲫鱼坑”(桀鱼坑)过渡之后,沿山而行二里,来到“伽石”,这段道路狭窄危险,是由一位平埔族人白兰氏所开辟的,因为开辟不易,令大众感到惊奇,以为有神明帮助。

查阅现在瑞芳镇的地名,在桀鱼坑至三爪子坑之中间,刚好有一个地名叫做“竖石”,位置大约就在瑞八公路(台二丁)的瑞芳麦当劳餐厅附近。“竖石”,意指“直立的石头”,形容岩石陡峭的意思,正与姚莹《台北道里记》所述的“伽石”附近路况相符。“竖石”地名可能就是从“伽石”演变来的。


瑞芳竖石,麦当劳速食店就在前方。附近地貌,令人有“伽石”的联想。

姚莹在《台北道里记》中提到的瑞芳地名,在一百八十年后的今日,都还历历可考。至于白兰氏的事迹,则由于时间久远,而众说纷云,甚至有所谬误了。

咸丰二年(1852)刊行的《噶玛兰厅志》卷二《规制.铺递篇》引用姚莹《台北道里记》的资料,但有关白兰氏的事迹,竟误写成了:

“..过渡沿山二里,伽石,路甚险窄,开兰始凿。”

“白兰始开凿”竟变成了“开兰始凿”,白兰的“兰”,被误以是“噶玛兰”,意思完全不同。

日据时代杉山靖宪所着的《台湾名胜旧迹志》,叙述三貂岭路时,提到了:“乾隆末年,曾有白兰氏土人,踏查出由暖暖经十分寮、枫子濑、顶双溪,至蛤子难山路。”

杉山靖宪的说法,比姚莹《台北道里记》影响更为深远,以致后人论及淡兰古道时,多将白兰氏视为是开辟淡兰古道最早的开辟者。然而,杉山靖宪所描述的白兰氏所开辟的淡兰路线,过暖暖之后,不沿着基隆河岸续行,却由暖暖越岭至平溪十分寮,再绕回瑞芳的枫子濑,舍近求远,颇不合于常理。


瑞八公路旁的安德宫,附近地名为“竖石”。

对照《台北道里记》的说法,其实姚莹仅提及白兰氏开辟了桀鱼坑过渡之后,沿山二里至伽里的这段山路而已。

姚莹着《台北道里记》时,距杨廷理首次进入噶玛兰(1807年)的时间,仅相距14年;距吴沙率三籍流民入垦蛤仔难(1796年),亦仅25年而已。

姚莹路过伽石时,当地耆老与白兰氏大约生长于同一世代,或许曾亲睹其事迹。因此姚莹的说法应比杉山靖宪更为正确可信。

在今日瑞芳竖石的瑞八公路旁,有一间“安德宫”土地公庙,庙内就供奉了一块“白兰公纪念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淡兰古道所经各地都没有任何白兰氏相关的遗迹,仅在瑞芳旧名“伽石”的这个地方,出现了白兰氏的纪念碑,间接证明了白兰氏与伽石具有特殊的关系。

我亲自来到瑞芳的安德宫,寻访这块白兰氏纪念碑。安德宫座落于瑞八公路马路旁,一间单殿式的土地公庙,庙的右厢内,另外供奉了一座“白兰公纪念碑”,供桌下另有一块小石碑,刻写着“清乾隆时代”,不过两块碑都是新碑。安德宫也是新盖的庙宇,毫无古味。

询问庙方人员,得知安德宫确实是一间源自清朝乾隆时代的古庙,原位于附近的山边,后来因为瑞八公路拓宽,才迁移至现址重盖新庙。

谈到白兰公纪念碑的来历,庙方一位长者说,白兰公是乾隆时期当地一位大善人,热心铺桥盖路,对乡里有贡献。由于白兰公没有后代子孙,生前交待后事,希望过逝后与土地公住在一起。于是乡人在白兰氏逝世后,在土地公庙内设置一座香炉祭祀白兰公。现在这座白兰公纪念碑,是旧庙迁来新庙后,庙方新刻的石碑,旧庙原只有香炉而已,并无古碑。


瑞八公路旁的安德宫

安德宫庙方的说法,符合姚莹《台北道里记》的记载,白兰氏修筑了伽石附近沿山二里的道路,而且白兰氏能被乡人供奉于土地公庙,奉若神明,可见其事功不凡,而受到乡人的感念。

安德宫所在的位置,一边毗邻基隆河,而另一边紧依瑞八公路,公路旁就有陡峭的山壁,瑞八公路铲山开道而过,这里的地形亦符合姚莹的说辞。

来到安德宫,看到白兰公纪念碑,观览附近的地形,姚莹《台北道里记》的文字鲜活的浮现于脑海。一百八十年几年前,姚莹走过二里的崎岖山路,来到了这附近的土地公庙稍作歇息,并与当地耆老聊天。姚莹听到耆老们谈起白兰公开辟这段伽石山路的神勇事迹,于是拿出小抄,写下这句:

“过渡沿山二里,伽石,路甚险窄,土人白兰始开凿之,奇其事,以为神所使云。”

至于白兰氏是否如后人所说的,曾开辟了暖暖至十分寮的淡兰旧路(十分古道),或者辟建了三貂岭古道(金字碑古道)至顶双溪,史书未有明载。虽然这并不表示没有,但亦无法肯定为有。淡兰之间的道路,应是逐渐形成的,不太可能完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白兰氏为平埔族人,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最早的淡兰道路,可能是平埔族人狩猎于这片山区所走出来的山径。

瑞芳安德宫白兰公纪念碑确实佐证了姚莹的说法,这位传奇的人物,活在乾隆时代,开山造路,造福乡梓,其事迹在瑞芳竖石默默流传至今。

虽然今日的安德宫只是一间小庙,并无古味,不过在庙内观览白兰公纪念碑,在庙前凭栏俯瞰基隆河的河水,仍令人充满了淡兰古道的历史怀想。

我因此援笔了这篇旅记,希望以后读者听到“白兰氏”时,不只想到“白兰氏鸡精”而已,也会想起这一位与淡兰古道有关的平埔族传奇人物白兰氏。

旅游日期:2009.09.22(写于2009.10.06)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后记】
承蒙山友mori兄告知,我才得知瑞芳“安德宫”内有一座白兰公纪念碑,谨此表示感谢之意。安德宫距离麦当劳不远,若从瑞芳往八堵方向,过麦当劳餐厅不远,即可看见马路右侧的安德宫。若从台北八堵的方向前来瑞芳,则先遇安德宫,再遇麦当劳。


竖石(伽石)遗迹,位于安德宫附近的基隆河河床

【补记】
读者吴兄来信告知,他的一位朋友freeman兄探寻瑞芳竖石地名,以下是他的调查记录摘要整理:

竖石就是姚莹在《台北道里记》中所提到的伽石,位于现在瑞芳的东和里,就是62快速道路瑞芳引道附近。《台湾堡图》也有登录竖石地名。根据瑞芳镇志记载,嘉庆三年,(1798)刘玉兰、苏玉、苏标香等人开垦三爪子地区,庄内有一立石如人,因此名为“竖石”。伽石,立石,硻石,都是同音。

瑞芳子弟卓耀宗教授,曾在瑞芳国小瑞芳国小百年庆的专文中,提及1949年他就读小一时的郊游记忆,说学校过基隆河那边是竖石路(今东和里)当时只有几间厝,非常有野味,三不五时有防空演习时,大家都向竖石方向疏散,走入清澈山溪,青翠树林,只见一片完全无污染的瑞芳。

吴老阿公也说,现在这个庙地(安德宫),就位于古时伽石的下方。伽石,原本在山顶上,后来山崩就跌到基隆河中,大小约有一层楼高,就在庙后方的河川中。

老阿公说,原本河川局要以阻塞河道为由,要用炸药炸碎,经他主张,这是瑞芳的历史文物,要加以保留,就原状留在河道上,镇公所后来也在瑞八公路立碑。今日大石,安然伫立河岸上,与百年前相较,只是从山顶到河床,底下的基隆河水依旧流,历经淘金热潮,也经历过污浊洗煤水,不变还是这大石,默默守护着瑞芳子民们。

感谢吴兄及freeman兄提供这项资料。…Tony补注于2009.10.14


瑞芳镇公所设置的竖石地名石碑(2009.10.20补拍)。

从竖石石碑眺望基隆河及安德宫(红色屋顶建筑)。

瑞芳镇公所设置的竖石地名石碑(2009.10.20补拍)。 从竖石石碑眺望基隆河及安德宫(红色屋顶建筑)。


安德宫旁的瑞八公路附近地貌,令人有“伽石”的联想。


安德宫右厢,供奉白兰公纪念碑。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布莱尔无缘欧盟主席  布朗:外交首长更重要
英对伊拉克战争展开调查 布莱尔证词受瞩目
北市信义.南港山
阳明山.二子坪步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