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谣(43)当我们同在一起

张鼎奚
font print 人气: 156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18日讯】当我们同在一起
歌词:

当我们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当我们同在一起,其快乐无比。
你对着我笑嘻嘻,我对着你笑哈哈。
当我们同在一起,其快乐无比。

《当我们同在一起》这首童军活动必唱的歌曲,也有一首内容近似的英文歌《The more we get together》,二者都是有着“四海者内皆兄弟也”、“相见欢”的快乐气氛。

不过,原曲是德国民谣《Ach, du lieber Augustin》(噢,可怜的奥古斯丁),其背景在1679年维也纳大瘟疫的年代。在这场鼠疫造成7.6万名居民丧生的瘟疫中,一名街头音乐家奥古斯丁(有人说是Marx Augustin),他因为深夜醉酒掉落坑洞不省人事,第二天被收尸队误以为是倒毙的路人,把他拖上车和其他尸体一起运去集体掩埋。幸亏奥古斯丁及时醒来,反倒把收尸队员吓了一跳。结果,“酒能治病、防疫”的谣言就这样传了开来,这个黑色幽默就这样被写入《Ach, du lieber Augustin》这首歌曲。

歌词中描写的就是,对这一个被收尸队拖去埋葬的“可怜的奥古斯丁”旧友在进行“哀悼”与怀念。本来原曲是在追忆“我们同在一起”的逝去时刻,改编后却成为要把握好“我们同在一起”的当下时刻,整个趣味就大大的不同了。英文版《The more we get together》歌词中还出现“你的朋友是我的朋友,我的朋友是你的朋友”的歌词,不就是“四海者内皆兄弟也”的英译吗?!

其实,同样旋律的英文歌词还有被填成《Buy a Broom》(来买一把扫帚!),欢迎大家来买一把“巴伐利亚人做的扫帚”,也有被译成《Hail to the Bus Driver Man》(向公车司机致敬)、《Did You Ever See a Lassie》(有看到过一位女士路过吗)等多首听歌识字的儿歌呢。

同一首民谣中,在传唱过程中,谱出涵意不同的歌词,在所难免。而《当我们同在一起》这首民谣的变化多,从胎教、儿歌,到童军、社团康乐都有不同的歌词版本,也真是老少咸宜。@*


http://www.youmaker.co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这首《啊!我的太阳》创作于1898年,原来是意大利中部古城那不勒斯(拿坡里)的歌曲,传唱至今已逾110年之久了,“O sole mio”在意大利更是餐厅、旅馆爱用的店名了。
  • 红河谷的歌词有好几个版本,因为它流传得太久、太广了。加拿大人认为它是加拿大民谣,而美国人则认为这首民谣式典型的牛仔歌曲,它在各地也有不同的歌名,如Sherman谷、Laurel 谷等当地的谷名。
  • 这首《太湖船》的前身,证实了《太湖船》是一首中国明清小曲,后来传到日本叫做“清乐”,再从日本传到台湾,因此才会有日语歌词和台语歌词。而近代日本音乐课本,在介绍中国民歌时,许多出版社也都把《太湖船》列入其中。
  • “阿里郎”是朝鲜古代的方言,已经没有对应的现代语词了,其中“阿里”有“美丽的、可爱的、迷人的”涵义,“郎”可以解释作“亲爱的”,合起来“阿里郎”可以勉强译为“美丽的我的爱”,不过已经无法适切地传达出古代的涵义了。
  • 长大后的桃太郎前往鬼岛为民除害,一路上桃太郎用糯米团子(黍団子)收容了小白狗、小猴子、雉鸡,最后团结一心,成功消灭了可恶的鬼怪。桃太郎带回来很多财宝后,和父母过着幸福的日子。
  • 平安夜,圣善夜,万暗中,光华射,照着圣母也照着圣婴,
    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静享天赐安眠,静享天赐安眠。
  • 雪花随风飘 花鹿在奔跑 圣诞老公公
    驾着美丽雪橇 经过了原野 渡过了小桥
    跟着和平欢喜欢声 翩然地来到
  • 在1935年,瑞典作曲家赫尔斯充(Nils Hellstrom)改写的歌词中,灯改成了蜡烛,虽然歌词中没有其它关于耶诞节的词组只字,但是由于蜡烛的暗示太强烈了,这首歌就变成为一首耶诞歌曲,而且还流行了好多年。
  • 特别是在耶稣诞生的节日,歌咏主耶稣的诗歌、圣乐,也和报佳音一样是耶诞夜传统活动之一。而这首完全没有圣诞老人、雪橇、奔鹿的耶诞歌曲《听啊!天使高声唱》,也伴随着无数信徒,度过一个个平安祥和的耶诞节。
  • 《春神来了》的原曲《所有的鸟儿都已经有了》是用三个段落,依序描写春天不同的风貌︰第一段是把不同的鸟儿视为不同的信差,不同的叫声带来不同形式的讯息;第二段表达了所有歌唱者对“新年快乐”的祝福与愿望;第三段表达孩子们应该和鸟类一样地高兴。不懂德文歌词的读者,可以对照着看英译歌词,至于中文歌词,已经被简化得只剩一段歌词了,也许是这样白话,才得以让小朋友能朗朗上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