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艺术教本介绍

中国相声史《儿童相声的兴起》

1976年至今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9
【字号】    
   标签: tags:

作为一个专门名词,“儿童相声”出现较晚,而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却早已存在。最早相声艺人“撂地”作艺,常常是一家大小齐上阵;年纪幼小的儿童站在椅子上和父、兄一起表演,俗称“娃娃腿儿”。由于形象活拨可爱,形式又很新奇,因此,“娃娃腿儿”在观众中特别有人缘。

*近年兴起︰
在共党执政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儿童相声不复多见,更不用说专门进行培养训练了。儿童相声的兴起,是近年的事。1989年首先在中国的“小天才演出团”赴新加坡演出时,增添了儿童相声的表演。1990年四月,北京市东花市文化站筹办了“小花艺术团”,由一些艺有专长的退休老艺人负责教授指导,培养儿童相声演员。

*成立团体︰
此时,马贵荣、赵小林也从事儿童相声的培育,创作了许多适合儿童口味的相声,深受许多儿童和家长的欢迎。1992年六月,她们成立了“希望少儿相声艺术团”,是第一个专门经营儿童相声的艺术团体,并多次为电视台的儿童节目录制相声。

北京还有专门培养中学业余曲艺、杂技人才的“金帆艺术学校”,并听说贵州、上海、天津等地也有类似的针对儿童的艺术培训单位。1992年九月,“小花艺术团”聘请马贵荣担任副团长,她总结了“小花艺术团”和“希望少儿相声艺术团”的经验,全身心的投入到儿童相声的培训工作。

*一花引来众花开︰
马贵荣当时选择了一所小学,挑选了一对年仅六岁的孩子,进行培训试点,并立下“三个月登台,半年内获奖”的目标来培植他们。在刻苦训练、潜心探索之下,仅仅两个多月,这对小演员就在电视台里录制了相声,并在北京崇文区儿童会演中荣获了二等奖。

“小花艺术团”紧接着在北京市两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荣或多个奖项,并在电视、专栏、晚会中频频亮相,受到多方面的好评。

*培养的关键︰
事实证明,抓儿童相声,原则是一要早,二要新。
所谓早,就是从娃娃抓起,五、六岁就要开始培养,孩子此时年纪小,接触相声不多,因此一张白纸就能够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他们模仿力强,容易接受引导,有毛病也不难纠正。

所谓新,就是要摸索、创造适合儿童口味和特点的新型训练方法,而不只是生搬硬套老一套的做法。在启蒙阶段,不可照搬训练成人的那套办法;要孩子背诵成本大套的贯口,或机械的模仿大人的表情、动作,这样做是会适得其反的。

实践上要针对儿童的特点,先学简单的小段,最好是专门为儿童编写的,语言活泼、动作夸张,学起来既有兴趣,又易领会。及至孩子真正爱上了相声,再循序渐进的抓基本功训练。

发展儿童相声,关键之一也在于曲本创作;儿童一般还不会写相声,必须由热爱儿童、让爱相声的人动手来写。儿童相声的内容必须反映出儿童的心态和情趣,艺术清新、格调高尚,给人以健康的艺术享受。

*后续︰
近年马贵荣、赵小林为儿童相声所写的优秀段子有《爱与不爱》、《诗情画意比心灵》、《群星灿烂》、《比翼齐飞》。许多的《小足球队员》,王振修的《牢骚奶奶》、《马路西游记》,吴林友的《智力竞赛》、《想入非非》等,都属于儿童相声的杰作。

不过,由于儿童相声目前仍属于“起步与成形”的阶段,因此必然还会有些问题,有待未来相声界进一步的探索及解决。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从1960年10 月到1961年4月半年间,挖掘并纪录了传统相声一百多段,包括“垫话”、“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活”、“开场小唱”等,基本上反映了传统相声的概貌。当时这些调查单位曾撰写一篇充满意识形态的书面报告,以政党政治观点全面的对这批民间说唱艺术加以总结﹙或说在政治层次上批判﹚。
  • 1962年,天津曲艺团请观众与文艺界人士进行座谈讨论;相声作家何迟终于指出了大家的心声︰“相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具有喜剧性的语言和表演艺术,有的相声不一定使听者哈哈大笑,只要诙谐幽默,听者觉得酣畅愉快就可以了!”
  • 相对于1963年当时还有人尊重相声演员保留长衫文化的做法,1966年,在“文化革命”的紧锣密鼓声中,林彪和江青泡制了所谓《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抛出了《文艺黑线专政》论,全盘否定共党执政以来的文艺表现,打着“破除迷信”、“彻底革命”的幌子,排斥一切中外文学艺术的遗产,鼓吹民众批判“文艺黒线”以及“黑线人物”,《解放军报》更提出要“彻底清洗”文艺界。

    从此,文艺界与相声界便陷入了灾难性的浩劫之中了。

  • 文革时期,一些曲艺团体和相声组织被强行解散,一些相声演员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
  • 相声电视化之后,最大的功绩是挖掘新人,特别是从业余演员中选拔和培养人才。尤其是八十年代电视台举办的“相声邀请赛”,涌现了大批的相声新秀,这些从业余相声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人才,后来都分别得到相关的良好出路。
  • 由于中国社会此时开始“改革开放”,难免泥沙俱下,社会风气受到侵袭,尤以凡事向钱看的思想为害最烈,引起了相声艺术的关注。原建邦此时创作的《管子斗富》就属于立意新颖、针贬时弊的力作。采取说唱并举的“柳活”方式,把诙谐幽默的唱哏和抑扬顿挫的绕口令结合在一起,演出颇受欢迎。
  • 过去的娱乐性相声大致可以分为“技巧类”和“笑话类”两种;技巧类的相声主要集中于“学”和“唱”,以超凡的技巧来娱人,这其中也有“说”的,如“绕口令”、“贯口”,都是一种超凡的语言技巧。笑话类的相声则常常涉及歌诵与讽刺,也不排斥单纯以滑稽诙谐取胜;例如高英培、范振钰表演的《钓鱼》,虽含讽刺因素,但真正扣人心弦的还是高度夸张的语言和赏心悦目的幽默。
  • 1949年以来,相声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不但全面戒除了任何具有“荤口”意涵的段子,走“净化相声”路线,连表演时间也有缩短的趋势;过去的相声段子通常要说个二、三十分钟,甚至有长达四、五十分钟的,上得台来,往往艺人演出至少得三刻钟。但在1949年而后,相声段子明显缩短,长的不过十多分钟,短的则只有几分钟。
  • 虽然,女子说相声早在民国初期就有了,当时在江湖上卖艺的曲艺艺人,一般都是全家上阵,艺人家的女孩子都会说几段相声帮衬、铺场,但这都是临时性的。

    正规的女相声艺人直到三十年代后期开始才出现。早期的有来小如、于小福、耿四福、张玉凤、吉文贞﹙艺名︰荷花女﹚等。到了四十年代更趋向于专业,有于佑福、刘玉凤、回婉华、张松青﹙艺名︰小明星﹚等。再晚一点有吴蘋﹙艺名︰小苹果﹚、魏文华等,其中不乏艺业精湛的艺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