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寒食节的传说与食俗

人气 146
标签:

【大纪元4月4日讯】(希望之声/生活频道)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4日左右。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在中国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


http://www.youmaker.com/

音频:清明寒食节的传说与食俗

在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飘飘,和风拂拂,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此时春色如画,踏青春游,扫墓祭祖,是传统习俗。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句是清明生动的写照。

关于清明,有一则感人肺腑的古代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公子重耳受奸臣陷害,在大臣介之推的保护下,流亡国外。

有一天,他们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再也无力走动。介之推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重耳吃完后问肉是哪来的,介之推告诉说是自己腿上的肉。重耳感动地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之推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你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要多想些治理国家的方法,希望你以后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重耳流亡后的第十九年,终于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他把流亡时期跟随他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封赏了,唯独忘了介之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之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之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之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之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之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于是,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之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之推出来。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之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把介之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离开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穿在脚上,望着它哀叹:“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之推一样。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因而可以安居乐业,大家对有功不居、不图名利的介之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清明食俗】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它的重要性还不如其前一日的寒食节,扫墓也是较晚才出现的活动。因为清明及寒食的日期相当接近,久而久之,彼此的习俗便渐渐融合,形成了今日的清明节。

东汉的太原奉行寒食一月的禁忌时,当地的居民究竟靠何种食物来渡过三餐,目前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可以提供我们作这方面的想像。不过,到了南北朝时,寒食的日期减为三日,便有人事先准备过节的食品。《邺中记》也说:“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一直到隋唐时,都还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另外,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的食品─环饼。

宋朝的清明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一般人家也会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之推的祭品。明朝人还会留下一部分的枣锢飞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给家中的孩童吃,据说吃了以后,可以不蛀夏。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寒食清明染青饭的习俗似乎在南方较为流行。郎瑛的《七修类稿》卷四三就提到寒食节时吃的“青白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茏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

这些清明节的节食都有─共同特色,就是皆可冷食。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七五八)中所记的“寒食佳品”有香桩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也都是凉拌菜。就连后来在闽粤流行的清明节薄饼,也都是以冷食为原则。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寒食的习俗已经式微,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散子麻花】

不动烟火,吃什么呢?那就是寒具,它过油炸制,能够储存不变质,保持酥脆不皮,当然时最理想的食品了。

寒具发展到今日的散子麻花,原料及工艺都有了很大改进,现代散子已不用米粉而改用面粉了,而且大多在制作中或加糖或裹蜜而成甜食,但也有加盐成为咸食的。南方的糕点铺出售的一种用面粉炸制的散子也是咸的,不过条儿、个儿都比北京的散子麻花粗大。旧社会妇女坐月子,人们当作礼物馈赠,用开水泡开加糖食用也很好。

散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如下:

1、先将矾、堿、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搓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40克一个个的小剂。

2、将麻仁用开水拌起来,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搓成10厘米长的小条码在盘中,码3至4层再饧着。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搓成均匀的长绳条2根,对头折两个来回成8根,两头捏在一起,成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或扇形状,用油炸熟即成。炸时锅内花生油五成热,拿着散子麻花的捏头处,将坯子下入油锅来回摆动使其定形,待坯子稍硬挺后,整个入油中炸,炸成棕黄色即成。

散子麻花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转自《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银釭诗约:春雨和杏花
孙文广:清明节该修复集体记忆
马英九遥祭黄帝陵 强调慎终追远
川灾民戒备中祭亲人 遇难学生名单遭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