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礼贤下士

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127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1)。公子(2)闻之,往请(3),欲厚遗之(4)。不肯受,曰:“臣修身絜行数十年(5),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6),虚左(7),自迎夷门侯生(8)。侯生摄敝衣冠(9),直上载公子上坐(10),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11)。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12),愿枉车骑过之(13)。”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14),与其客语,微察(15)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16)。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17)。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18),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19)。嬴乃夷门抱关者也(20),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21),今公子故过之(22)。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注释】
(1)夷门监者:大梁城东门的守门人。夷门:大梁城有十二个城门,东门叫夷门。监者:看守城门的人。
(2)公子:即魏公子吴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厘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去世后,安厘王登位,赐封公子为信陵君。
(3)往请:前去拜访。请:拜见、访问。
(4)欲厚遗(音位)之:要送给他一份厚礼。遗:赠送。
(5)臣修身絜行数十年:我修养品德,坚持操守几十年来。臣,侯嬴自称。 修,通“修”。絜,通“洁”。行,品行
(6)从车骑:带着随从的车马。从,使跟随,带着。
(7)虚左:空出左边的座位。古代乘车以左位为尊位。
(8)侯生:即侯嬴。生,“先生”的省称。先秦时,“生”为士人的通称。
(9)摄敝衣冠:整理破旧的衣帽。摄,整理。敝,破旧。
(10)直上载公子上坐:径自乘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载,乘坐。上坐,上首座位。
(11)执辔愈恭: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执辔:握着驾车的马缰绳。辔:马缰
(12)臣有客在市屠中:我有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客:朋友。市:市井,做生意的地方。屠:屠宰牲畜的场所。
(13)愿枉车骑过之:希望委屈您的车马,载我去拜访他。枉:委屈。过:拜访、探望。
(14)俾倪(音必逆)故久立:眼睛斜眯缝着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着。俾倪,通“睥睨”,斜视,眼睛斜着看,含有高傲之意。故,故意。
(15)微察:暗中观察。微,暗暗地。
(16)举酒:开宴的意思。
(17)谢客就车:向朋友辞别,登上车子。谢,告辞。就车,登车。
(18)遍赞宾客,普遍向宾客赞扬地介绍侯生。遍同“遍”。《索隐》:“赞者,告也。谓以侯生遍告宾客 。”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录《正义》引刘熙云:“称人美曰赞。赞,纂集其美而叙之。”另一解,把宾客一一称述于侯生之前。
(19)为公子亦足矣:给公子尽力也够了。为,难为,使人为难。此处指故意在大庭广众中傲慢地对待公子,反衬公子的谦恭,成就公子“下士”的美名。
(20)抱关者:抱门闩的人。关,门闩。
(21)不宜有所过:不应当去访问别人。指拜访朱亥。另一解是不宜对我有太过分的表示。
(22)今公子故过(音郭)之:我令公子特意陪我去访问朋友。今,令的意思。故,竟然;特意。

【语译参考】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守门人。魏公子吴忌知道了,前去问候,要送给他一份厚礼。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我守城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厚礼。”公子于是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左边的座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自上车,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想借此来观察公子的诚意。

只见公子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侯先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希望委屈您的车马,载我去拜访他。”公子立即驾车前往市场,侯先生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朱亥,眼睛斜眯缝着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着,同他的朋友聊天,同时暗暗地观察公子的反应。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此时,魏国的将军、宰相、宗室大臣以及高朋贵宾坐满堂上,正等着公子举杯开宴。街市上的人都看到公子握着缰绳替侯先生驾车。随从人员都暗自责骂侯先生。侯先生看到公子脸色始终不变,才辞别朋友,登上车子。

到家后,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并向全体宾客赞扬地介绍了侯先生,满堂宾客无不惊异。正当大家酒兴酣时,公子起立,走到侯先生面前向他敬酒祝福。侯先生趁机对公子说:“今天我侯嬴为难公子也够瞧的了。我只是个东门的守门人,可是却委屈公子车马,亲自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接我,本不应该再去访问朋友,却又要公子屈尊陪我去。然而我要成就公子爱士的美名,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藉拜访朋友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更加谦恭。街市上的人都以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酒宴散了之后,侯先生于是成了公子的上宾。

【研析】

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其才德远远超过孟尝君、平原君及春申君。具备了“礼贤下士、谦而能容、勇而有义、责己恕人、公而忘私、安时而处顺也”六德,为诸公子所不及。《太史公自序》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所以他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写了《魏公子列传》。不独篇名直呼“公子”,且传中称“公子”之处,即有一百四十七次之多,可见他钦佩公子之深。

本文刻画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格,描写他驾车虚左亲自迎接门役侯嬴于大庭广众之中。当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的时候,信陵君不嫌他“傲慢无理”,而为之“执辔愈恭”;当侯生要求“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不顾市人的耻笑,“引车入市”,以至“色终不变”地等候侯生的“久立与其客语”;迎到家中后,又向全体宾客赞扬介绍了侯生,又起身为他敬酒,此一系列的恭敬,弄得“宾客皆惊”,可说通篇洋溢着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慕和赞叹。如此的礼贤下士,难怪能留为千古美谈。

【延伸思考】
1、信陵君能放下身段,以谦恭的态度,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来往。试想如果要你也去结交低下层的人,你将会如何自处?

2、信陵君在一个与他身份不搭调的地方,久久等候侯生与朱亥谈话,而面无不愠之色,可见他具有高度的忍耐性。想一想,你自己如何去养成一副好修为?

3、“名垂千古”是多少人的梦想,请你举其它历史人物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参考数据】
1、四书五经之路 http://sswj.spaces.live.com/Blog/cns!1p5cvN0QZ4XBe2tX70CuA7uw!746.entry
2、《史记列传(一)》 司马迁原著 王利器、张烈等译注 五南出版社92年12月初版
3、《史记七十篇列传评注(上册)》 李勉评注 国立编译馆85年1月初版
4、《史记选注》 司马迁原著 韩兆琦选注 里仁书局83年7月出版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曰:“富(1)而(2)可求(3)也;虽执鞭之士(4),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5)。” (《论语·述而第七》)
  •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想立叔齐为太子。他死后叔齐想把王位让给兄长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逃走了,叔齐觉得自己不应该继承王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推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 村外有口又脏又臭的污泥塘,人们找来一些花木种下去,想把这儿的面貌改变一下。可是这些花木的根部都被污泥粘住,展不开,不但没栽活,连根都烂掉了。
  • 一天,孔子在家闲坐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孔鲤感叹的说:“君子是不可以不学习的,与人会面不可以不修饰,不修饰仪容就会显的不整洁,仪容不整洁就显的对人不尊重,对人不尊重等于失礼,失礼就不能自立于世。那些站在远处就显的光彩照人的,是修饰的有整洁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是拥有渊博学问的人。”
  • 小孩生下来大脑里的思想像白纸一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小孩变坏了,这是不是也反映社会的问题?在社会乱象中,该如何教小孩多为别人着想、善待别人?该如何教小孩正确看待社会或媒体乱象中的讯息和言行?
  • “闻”者出名,往往只是追求美名而不懂修心养性;“达”者明理,明白为何要修心养性,讲的是名副其实,表里如一。“达”者还能明辨世人求名求利者、狂妄自大者多,因此会要求自己谦恭待人、修心养性。“闻”者看重的是身外之物,随波逐流,追求美名、权力地位,这恰恰是不明事理,不“达”。因此,博得虚名的人,往往是那些空有其表、汲汲营营、讲究现实的人。
  • 陈太丘(1)与友期行(2),期日中(3),过中不至,太丘舍(4)去,去后乃至。元方(5)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6)在不?(7)”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8)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9)之。元方入门不顾(10)。(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 新法已经准备就绪,还没有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他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移动。又宣布说:“能把木头移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移动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接着就颁布了新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