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当大导演碰上华尔街

获利投资的4大关键与14个关卡(11)

不管你原本有多么愤世嫉俗,永远都嫌不够。

威廉.伯恩斯坦

标签:

财务产业中的第三根支柱,也是比较不明显的支柱就是媒体,因为媒体的记者、编辑及发行人联手鼓吹和推动大众的投资模式。第四权(传播媒体)与证券、共同基金产业之间的关系既微妙复杂,又极度强大。

我们先前已碰到过这个问题,一九八三年时,麦可‧凯森光是登上强势杂志《钱》的封面,就一夕成名。二十年前,这种状况足以震惊所有人,光是一篇文章就足以牵动数兆美元的移动。如今,就算有哪一档基金登上当年绩效冠军或五年绩效第一名,紧接着便有数十亿美元新资金涌入,也不会有人眨一下眼睛。

推动零售经纪产业与基金产业前进的火车头其实是财经媒体。套用歌手保罗‧赛门(Paul Simon)的歌词,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充满了“连续资讯中的断裂音符”;你大可尝试避开财经媒体,但我们的生活里到处都可看到《钱》、《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报》(USA Today)及CNBC财经台,让人无所遁形。

除非你不订报、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上网路,也不交朋友,否则必会受到财经新闻的影响。对于这个状况,你适应得愈好,财务状况就会跟着更稳定。财经作者的衣食父母就是“成功的”基金经理人、市场分析师或市场快讯作者。读到这个地方,这类新闻中的误谬应该已经够明显可见了。

所有宣称能“成功”掌握市场动态的人其实只不过是个幸运的掷币高手。几乎所有成功经理人所依赖的都是运气,而非技术。你也许听过乐透大赢家的故事。从人情趣味的角度来说,神奇故事让人津津乐道,但是绝对没有必要为了这个理由,就平白送给他们钜额支票。

《新闻周刊》(Newsweek)财经人物专栏的作者珍‧昆恩(Jane Bryant Quinn)将这种新闻称为“财经春梦”—让人心痒难耐,但是毫无实用价值可言。那为什么投资人要把这些东西当真,并且据此决定投资策略呢?

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你现在已具备相当熟练的知识。市场上没有精神导师,也没有什么赚钱大师可言,就算真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们也不会来管理共同基金、撰写市场分析快讯,或到处张扬市场上最珍贵的商品—资讯—像是路‧鲁凯塞(Lou Rukeyser)及他的二千万名忠实观众[1]。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记者要一再地创造这种垃圾?答案其实相当复杂。在这个专业的最底层里,多数的记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新闻工作吸引了许多具有杰出语言天分的人,但我发现,其中只有极少数的人拥有足够的数学知识来分辨技术与运气之间的差异。财务领域里唯一的语言就是数学,所以,如果你想要写出第一流的财务报导,就必须能够细细咀嚼这些数字,并且理解这些数字告诉你的事。很少有人做得到这件事。

其次,真正能干的财经记者必须要有能力掌握与投资领域相关的学术著作。我所谓的学术著作指的是刊登学术研究论文的期刊,通常由国际性的学术机构审核、发行

举例来说,医生会从“同侪审核的期刊”获知医药界最新的进展—像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在这些学术期刊中,每篇文章都经过仔细审核、调查与编辑。如果你的医生承认他不断从《今日美国报》吸取医学新知的话,你就该开始提心吊胆了,难道不是吗?

不幸的是,大部分的财经记者都依赖这类的资讯来源(相对而言,许多财务专业工作者也是一样),他们依赖的是畅销财经媒体里的同路人,完全忽略经过同侪审核的学术著作—《财务期刊》、《投资组合管理期刊》(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以及类似的刊物。

反过来说,这群滑头客里最卓越的人—就是那些经常在全国刊物发表专栏文章的作者—通常相当进入状况,且聪明到足以理解这些有关掌握市场时机或选股能力的说法不过都是些废话,但是他们也必须处理一个小问题:他们一样要吃饭穿衣。

你唯一能够写的文章就是,“看准市场动态买进、尽量降低成本,而且不要太自以为是,”直到读者感到厌烦。反正随时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本月绩效最佳经理人”,这些人就足以提供丰富的写作题材了。

当我们逐渐了解,大多数投资者都是根据媒体报导来决定该挑选哪档共同基金及哪家证券公司的可悲事实后,局势就变得愈来愈完整,整个循环于焉完成。基金经理人与财经媒体之间的关系通常不能称之为“共谋”(即便我们会如此骤下结论,有时候也确实如此),但显然这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互为供需者。

如果基金经理人不积极杀进杀出,就没有什么新闻好写;如果没有这些光芒四射的经理人专访,就不会有愿意将资金送给这些经理人的凯子爹(或用凯因斯的说法是,“呆头鹅”)。

基金经理人与媒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并不少见,想想看时尚流行、汽车及旅游事业。但也很难再找到其他例子可和财经媒体一样有这么大的经济影响力。正和许多车主会根据《人车志》(Car and Driver)的评鉴文章来决定该买什么车一样,鲜明耀眼的经理人专访也能够轻易影响大笔资金的动向。

对于财经媒体与财经产业之间的暧昧关系,这已经是最宽厚仁慈的诠释方式了。不幸的是,在最近这几年里,有种邪恶的趋势开始蔓延,原本该充当看门狗的媒体与必须被严格看管的财经产业之间已开始结盟。

举例来说,一九八○年末期,《钱》杂志和某家大型基金公司一同进行焦点团体调查的事情被揭发出来,最后的说法是因为这两者都属于同一种产业。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大部分基金公司的营运方式都是从投资者身上收取费用,难道这也是《钱》杂志的任务之一?如果你了解几乎所有的财经杂志都获益于基金公司愈来愈多的广告预算,那么在大多数的状况中,这两者之间的确是伙伴关系没错。

新闻记者通常都很愤世嫉俗,但我很少看到成功、睿智或倔强不屈的财经记者。他们很清楚自己写的东西对读者未必有利,但他们还是必须赶在截稿时间前交稿,才能填饱肚子。一九九九年在《财星》杂志中,某位匿名作者写下这么一篇让人深痛恶绝的文章,标题是“一位前共同基金记者的告白”。

作者承认,“我们不断鼓吹买入持有(buy-and-hold)的投资方式,也间接为不加选择地投资热门基金的作法背书。”为什么?因为“不幸的是,理性、以优越的指数型基金为内容的故事没办法提高杂志销售量、网站点选次数,或是提高尼尔森市场调查排名”。

这篇文章接着承认大部分的共同基金专栏作家其实都投资了指数型基金。(愈来愈多的证券经纪人、分析师与避险基金经理人也都这样做)。@待续…

摘 自 《投资金律》 脸谱出版社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世界弯的看不到前方 (8)
获利投资的4大关键与14个关卡(2)
获利投资的4大关键与14个关卡(3)
获利投资的4大关键与14个关卡(4)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