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说桃

作者:苏凰
font print 人气: 408
【字号】    
   标签: tags: , ,

如果说,在中国诸多奇花异树里我最喜欢桃树,那么,桃树所产之果——桃子,也自然是我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经过这几天的暑日,山中桃树上的桃子都已经泛红了,尤其招人爱怜,虽然我已吃的很多,但每天外出打水,看见树上累然的果实,有时还是忍不住地摘下一个冒尖儿的拿来解馋。有次也因为手攀得太远失去平衡而跌倒,因此被树下有刺的草划伤。

其实在去年冬月的时候,当光溜溜的桃树为白雪所着,我就盘算着它今年的桃儿了;我在院子也曾种过一株,可惜不是每年都有,虽然桃花是每年都有得看。

但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桃树、桃花、桃儿,有着不同的意境,往往与仙人有关系。譬如有西王母的蟠桃会,某某真人种仙桃,水仙之郭璞夜吃五彩桃等,而却没有听说过有某位佛家的尊者与此有关系。

而且,桃树、桃花、桃儿也常是中国绘画里经常出现的一类题材,从五代的文人画到宋、元、明的院画,也是常常出现的。尽管其表现的意象有别,有黄屋之富贵,有山林之野逸,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那就是都有一种出尘的仙气,没有人间的烟火。

去年下雪,我去离此地略五十公里的桃花涧,只见那众多桃木的地方,对此甚有体会,觉得始终有种不可说出的况味。

道家的真人之爱桃,是因为桃树是道家特有一种灵苗,在诸多笔记体小说里面,也多有记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东方金乌起落的桃都山、《聊斋志异》里的种桃道人。而桃都山之桃树,据其形容可谓是七色鲜艳为诸仙家群居的紫府,上面百万鸾鸟翔集,终日的雅歌不断,互相吟诗做赋,那可真叫一个热闹。

我在一九九五年的冬季,曾遇见一位从武当山下来游方的道士,穿得较邋遢。他为我看相,说我顶生白光将来必应转轮天劫之数。我当时懂什么?便向他请教。

他自云为炼剑士,给我看了他宗门的一个信物,是个龙虎牌,桃木做的。这个桃木可不是一般的桃木,他说是五百年的,而这个桃木上刻有他宗门的文字。

我问:为什么要用桃木?

他说:桃木能收天地间的霹雳风雷之气,所以可以镇邪。

我自然喜欢在桃树下游玩,春天自然是因为它的桃花,而在夏日则是因为它的桃叶与桃儿,因为这样我可以很放松,欣赏它美丽的雅姿,这也许是桃树有纯阳之气的缘故。

而且,作为夏季佳果的桃儿,也其实是蛮有香味的。如果大家吃过江南产的一种青而小的蟠桃,应该有这个经验。它的那个香味直透入人的心脾,感觉是在染你的五脏,可是你没有一点难受的感觉,只是清香。

它很适合用来做书桌上的清供,我们家里也就是这样,通常买来是不轻易吃的,真把它当仙果。

唐伯虎曾自称桃花仙,种千棵桃树,再在里面结庵而居,他有句诗说:“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这种高逸雅致,像我这等俗汉又岂不羡慕?

可是,那还是等到国家太平之日再说!这也算是我现在盘桓在心底挥之不去的一个悲愤!@#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又是夏日了,去了一趟儿城,却还是感觉没有什么意思,大约在人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之前,一切恐怕也还是都那样儿,不可能有爽心悦目的改变。
  • 当地之农人普遍感到中共之陵迫,但不知道该如何办?有胆大者说必须改朝换代。有人认为多党制好,中共专政是国家诸难之原,这是让我感到惊讶之处。
  • 农家小屋,白而落单,想来真如郊外别墅,山有圆丘者,种有小茶树,一路之上,也有竹林如海,过一湖泊,水准似镜,中心略为欣喜。
  • 昔之剑客者,出于战国,为君侯佐命,光赞大业,求化圣代,一诺既成,虽死而弗顾,其燕赵悲歌之节,舍身取义之道,虽应星辰日月之变,又岂鸿烈之所谓也?
  • 现在我之说的江南,已经永远带有梦色,因为它消失了,被无常之手拿入了另一世界...
  • 独自在野外走一会儿,下雨天戴上斗笠,体会雨声,当山雾弥漫,天地间惟我一人,那更是如宋元文人画里所绘寒山似的意境了。
  • 在山的南边,生有许多的野松,昨天来了一位嘉宾,与她坐在松下,纵论了半日的天下事,现将它公布,以备讨论。
  • 明天是中共的什么、什么鬼诞之日了,我走入城内,在一个广场上又有一些个狭人在忙碌着,下午六点就敲锣打场的吆喝起来——不消说,又是中共自己给自己磕头跪安来了,果然祗见那帮男不男、女不女的狭人拿起话筒喊了起来“我们要为人民服务”,不久,台下也引来一些闲人观看,其中的一个瞧着那穿红衣服的女演员裸露的白膀子发呆,张着口,大嘴巴似乎还流着口水。
  • 我曾经记得有这么一处境界,
    但却不是在天上。
    我沿着一条河道上走,
    终于来到了那个地方。
    河道的两旁有很大雾弥漫着的山,
    山脚下是矮小但丛生的蓑叶之树,
    自然有花,
    却是零星相间的白与黄。
  • 我曾经记的有这么一处境界,
    但却不是在天上。
    我沿着一条河道上走,
    终于来到了那个地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