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轶事二则

作者:陆真
font print 人气: 113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一、苏轼与宰相

宋代治平二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做判官。

宋英宗还是藩王时,就听过苏轼的名声。现在很想援引唐朝时的成例,把苏轼召入翰林院任知制诰(唐宋两朝专掌内命、典司诏诰的官吏)一职。

宰相韩琦说:“苏轼是前程远大的人才,自然应当为天下所用。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都尊敬、爱慕、拜服于他并希望朝廷重用他时,再召来加以任用,那人人就不会再有其它的话说了。如果一下提拔得快了,那天下的士人可能会有意见,这样一来,反而增加了苏轼的麻烦。”

英宗说:“那么,暂时给他一个修注(宋朝官名。宋初,门下省起居郎与中书省起居舍人为寄禄官,另置起居院,掌记录皇帝言行,以三馆,秘阁校理以上官从事,称修起居注。)的职务,怎样呢?”韩琦说:“修注与制诰,这两种职务差不多,不可一下子就任命这样的职务;不如派给他一个在馆阁当中较能接近皇上的兼职职务。并且要先召他来考试。”

英宗说:“考试是不知他是否有才能所采用的办法。像苏轼这样的人,会没有才能吗?”韩琦还是不同意英宗的意见。直到苏轼考了两篇论,又列为三等,才让他在史馆任职。

后来,苏轼听说了韩琦对他的态度和讲的那些话,诚恳感激地说:“韩公可以说是爱人以德了。”

二、苏轼与先帝

后来,苏轼终于调到翰林院,他经常住宿在翰林院中做学问。有一次被召。宣仁太皇太后(即高太后,1032─1093年,北宋英宗皇后。此时英宗去世,其子神宗即位;又死,其子哲宗即位。故她被称为太皇太后)问他:“您前年担任什么职务呢?”

苏轼回答说:“我前年担任常州团练副使。”太皇太后又问:“您现在担任什么职务呢?”

苏轼说:“我现在担任翰林学士。”太皇太后说:“怎么一下就升迁到这样高的地位呢?”苏轼说:“那是因为碰上了太皇太后您与皇帝陛下(指年幼的哲宗)啊!”

太皇太后说:“并不是这样的。”苏轼问道:“难道是大臣们议论、推荐的结果吗?”太皇太后说:“也不是这样的。”

苏轼感到紧张起来,惊异地说:“我虽然没有什么功绩,但却从来不敢走后门,绝不会以其它途径来获得升迁。”

太皇太后这才说:“这是先帝的意思啊!先帝每次朗诵您的文章,必然感叹:‘奇才!奇才!’只是没有来得及进用你罢了!”

苏轼静静听着,不觉痛哭失声。宣仁太皇太后与哲宗也受到感染,都哭了起来。左右的人也都感动得哭了。

随后,太皇太后让苏轼坐下,并赐茶,后来又取下御座前的金莲烛,派人举烛送苏轼回翰林院。

以上是两则《宋史‧苏轼传》记载的小故事。整个故事主要以双方的对话和真相大白后的场景素描所构成,落笔不多,但娓娓如家常般道来,烘托出一种人与人之间心心相印的氛围,写出了古代君臣间的相知、相遇、相处的淳厚与祥和!英宗的爱才用才之心、韩琦宰相的护才之德、苏轼本人的诚厚与感激之情,尽皆溢于言表。悠悠古风,沁人心脾!#

(事据《宋史‧苏轼传》)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朝时,有位李生,家庭很贫困。一天,街上一位算命先生告诉他说,从其面相上看白露节前将命终,李生听了十分忧郁。
  • 宋代华阴县有位读书人姓吕,后来中了进士。他先前定过婚,未婚妻后来因病而失明。他中了进士归来后,女家因女儿失明,便主动要求退掉亲事。
  • 山东掖县财主张老汉,原先是个穷人,他诚实忠厚,以浇菜园糊口。
  • 山水画, 竹
    清代康熙年间,有五六个盗窃犯将被处决,但是犯人的供词不统一,反复侦察、审讯,也没找到过硬的证据。致使上报朝廷的犯人供词记录,很难写定。
  • 陈瑸是清代康熙年间最著名的清官之一。他是广东雷州人,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中进士,先从知县做起,官至巡抚,只身在外,不携家眷。他常说:贪不在多,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
  • 胡威,字伯武,又名胡貔,是淮南寿春人。他父亲胡质,以忠正清廉著称,年轻时与同乡人蒋济、朱绩在长江、淮南之间都很有名气,出仕三国魏政权,官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
  • 中国山水画
    江苏嘉定有一位秦簪园先生,当他还是举人的时候,妻子不幸去世了,经别人说媒,续娶某女为妻。
  • 文征明(1470-1559)是明代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兴)人,“吴中四才子”之一。名重当时,学生甚多。
  • 山水画, 竹
    清代时的湖北人张大维善楷书,任工部主事。嘉庆元年,张大维参加殿试,当时权臣和珅兼管工部。和珅是个贪财妄为、利欲熏心的奸佞,他想拉拢张大维为己所用,便很有把握的张扬说:“工部今年要出状元了!”
  • 父亲马上原封不动地寄还给他,并写信来责备他说:“你还没做出多少对百姓有益的事,却要拿这个东西,来玷污我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