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6-1)

意识反作用于意识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 ,

在我们批判唯物主义认识诸形式中,我们就发现,在认识过程中,意识是可以产生意识的。也就是说,意识可以再生意识。康德将这个意识的再生归之为“再生的想像力”。他说“此再生的想像力之综合乃全然从属经验的法则,即所谓联想律者。”(《纯粹理性批判》台湾仰哲出版社,民国76年9月版,116-117页)这种意识的再生,康德将之归为心理学领域,而不属于他的先验哲学领域。也就是说,意识的再生,是以前意识为基础的。即所谓的“意识反作用”。

中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的“意识反作用”看得很有意义,认为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他强调人类意识的能动性,人不仅能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改造世界。其实马克思这个意识反作用是有限的,他只是对物质的反作用。但人的意识不仅对物质有反作用,意识对意识亦有反作用——反思,或叫“思想的思想”;另一个意识对意识的作用是他人的意识对你意识的作用。

人的意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在世界的动物中,唯有人能有此意识(理性)。而意识这东西,它不单在感觉上有一个意识,而且能在一个意识后再产生意识——即意识再作用于意识。康德在论述其“知性”时,提到知性有连结、综合、统一感性质料的能力,这个能力康德称为想像力;而再生想像力就是意识反作用于意识的能力。还有由知性概念上升为理性的推理、判断能力,我亦称之为意识再生意识能力。知性概念(意识的)再产生理性概念(也是意识的)。

意识是能动的,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意识可以对物质的再思考--反作用于物质。但它也可以意识再生意识,意识作用意识。即意识对意识的反作用。

我们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最具意识反作用于意识的特征。孔子的“仁”学核心,就是“反诸求己”,自我反思,所谓的“修心养性”,以求到达最高的“仁人”境界。这个“自我反思”,就是从他原有的思想再进行思想。可以说孔夫子在“十有五而志于学”时期是物质作用于意识,“学”就是认识事物,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叫做“格物致知”。而孔夫子到了“三十而立”后,就是意识反作用于意识时期。他更多的是反省自己。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人不仅有反省自己行为的能力,还有反省自己思想的能力。

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借用阿里士多德的话说哲学就是“思想思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第5页)。思想的思想就是意识反作用于意识,是意识与意识的活动,并非意识对物质的活动。

我们来看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物质作用于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用毛泽东的话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毛泽东选集‧实践论》),它是紧紧地与物质联系在一起的,意识离不开物质而活动。这种理论是形而下的,顶多是思维的第一个抽象活动,并没有第二个抽象,是一种物理科学实验论。它的意识反作用也在于物质,即认识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并没有对人的反省,特别是人的自我反省。(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上篇文章中我提到了西方大哲学家黑格尔的那句名言:“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合理的即是存在的。”然而正如佛陀所云:“法无定法”,不同的层次存在着不同的理,黑格尔的这句话虽然很有道理,然而一旦超越这个境界,就会发现它的理就不是那么绝对的了。
  • 人从呱呱落地那一刻起,他就与这个客观物质世界接触了。因为这个物质世界是我们人类赖于生存的基础,我们人类的意识,也离不开这个物质世界。因此,哲学家就用理性考问起这两者的存有问题: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这两者是意识决定物质呢?还是物质决定意识呢?这就是哲学界唯物和唯心的争论。两者的观点南辕北辙,但说到底还是如何处理人的价值问题:人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人生存的基本法则--所谓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关系到人对生存的价值判断。
  • 若我们在认识论上引进辩证法,物质与意识两者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关系。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并非谁决定谁。有时可能是物质的成分多一些,有时是意识的成分多一些,但是两者一定不能缺少那一方。所谓的“格物致知”,即意识要有物质为对象才能认识事物,意识没有对象,它就无从反映。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 这时的他弹起琴来,只觉得天人合一,悠游自在,而在岛上酝酿多时的乐曲《水仙操》,也谱成了,当他正忘我的弹奏着《水仙操》时,只听见背后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 我们再从物质和意识是否都具有运动来看两者的关系,到底是谁决定谁?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他们不承认意识也是运动的。
  • 我们还无法确定,怎么可以武断地说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呢?这一说法太过于牵强、武断了。

    在空间、时间、物质以及我们人的意识之间关系作用下,就知识论范畴来看,物质的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意识是运动的,并且意识的运动是先于物质的运动的:

  • 有关物质的运动和意识的运动,必然要涉及时间、空间的问题,很多哲学家对时空的看法,已作过很多论述。是否有时间、空间?时间、空间是否是客观实在,抑或是意识的形式?这是关系到认识论周延的问题。不同的时空观念,将导致认识的方法同异以及世界观的不同。
  • 为什么唯物辩证法说时空是客观实在,既把它们说是物质运动的形式,而不赋于它们内容?
  • 黑格尔不顾自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问世以来的这些哲学常识,天马行空,从无到有,搞了个“绝对”说,根本说不通。
  • “感情不能够要求太完美,对另一半要‘随性’!”吴尊日前接受8月号“bellaman”专访,透露自己的爱情哲学,他说情侣交往常因时间一久失去感觉,所以不应该对另一半要求太多,因为完美不可能存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