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感言
利用假期到教堂参加了一场教师生命成长的课程,活动内容别开生面,这是少数由基督教所办理的课程; 活动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一位牧师,他带领着我们祷告,也藉由祷告,希望这些师长,可以回到家里,进到学校,也带着孩子一起祷告。
一个不经意的名词,让我眼睛为之一亮:“诗意智慧”。这是一个经营者必备的,我本以为是近代那个企业或教育、哲学家发明的名词,经查证,原来是18世纪的名词。近来被运用于领导学与教师教学上的一种哲理与中心思想,意想以文化、人文和创新的理念去导引他人正向发展的一种思考或作为。
那天早晨,在教学楼的楼梯转角处,看到一位白净、清秀的女孩,她冲着我灿烂的微笑,十分专注的看着我,问:“老师,下午劳技课是做风车吗?” 那天上午这女孩再次碰到我时,又问了一次,我看到她的眼神里,闪烁着期待和兴奋的光芒,不禁心想:这孩子这么盼望上这节劳技课吗?
生活的压力与烦恼总是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得到快乐呢?
对眼高于顶的“诗人”这类人,我就不敢那么理直气壮了,诗人给人的刻板印象是属于多愁善感、牢骚满腹及眼高手低的一群“怪咖”,这些评论基本上我没意见,因为,我曾经就是个不讨人喜欢的“怪咖”一只。
近年来课堂上所接触的学生,特质越来越往两个极端发展,一端是非常知道要用功,成绩是学习的唯一目的,很功利;另一端是非常的自我中心,每天看起来都很快乐,喜欢轻松愉快的事。坦白讲,若校园中的常规渐失,学生个个我行我素,老师有时很难进行课程的讲授。
大学生“上课文化”的议题,藉由洪兰教授〈台大医科学生尸位素餐 〉一文引起各方讨论,正面、反面意见皆有。广泛讨论至少引起“上课文化”的问题被社会大众重视,或许对重新检视教育有些帮助。
课堂上亢奋、躁动的氛围让我开始厌烦给一年级上音乐课了。以后每次上课时,为了管好纪律,我经常以十分严厉的语气大声的责怪或呵斥学生。记得那天,我在一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对学生讲完了“要做一个认真、善良的孩子”之 后,心想:小朋友们年龄这么小,懂得什么叫“善良”吗?
华裔校长强调道德教育
布朗士科学和数学中心的校长谭伟业以马丁路德金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的一句“智慧加上品格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标”开始了他8月5日在美华协会2011年会的午餐会上的演讲。他强调了培养学生道德感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超越于所有专项教育之上更重要的事情。
在学校辅导室已超过九年了,所辅导的学生,大都有情绪、人际、家庭问题,而问题家庭的人数逐年增加,单亲人数也逐年攀升。虽然我四十几岁了,但还是无法释怀我已失去母亲,黄历年回娘家年味已不再有妈妈的伤感。
变化求新 成长必经之路
一些观念最固执、最难进步,也最需要协助的学生,面对“改变”的恐惧与敌意,可能远远大过师长的想像。而这么强烈的反感,到底由何而来?
塑造孩子健康身心灵
健康的身心灵,能带给孩子正向的力量面对生活严峻的挑战或环境巨大的变迁,只要亲师们稍加用心,孩子未来将更有智慧与能力面对一切!
东方教育以课本为主,老师拥有至高权威,注重知识的累积和灌输,以成绩为重,培养学生严格、严谨的精神。西方教育,课本只是引子,以实用知识为主,注重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信、自主的精神。换言之,中式教学以授课为主,美式教学以互动为主,反映出不同的教育观念。 
东西方教育不同,东方教育以课本为主,老师有至高尊严,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成绩为主要因素,培养学生严格、严谨,严肃的精神。西方教育课本只是引子,以实用知识为主,注重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信、自主、自力的精神。也可说,中式教学以授课为主,美式教学以互动为主,来反映教育的文化背景。
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的付出与恩情,同学们不能视而不见,或认为理所当然。我是一位老师,也是屏东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我爱护我的学生,我也敬爱我的老师。自从政府取消9月28日教师节后,同学对教师的尊重也跟着日渐式微。
为什么会有学生霸凌老师的现象,不是因为现在老师不能体罚学生,而是因为管不动学生,老师对学生没有任何的教育专业权威,以及教育专业权威背后所代表的强制力。家长过度干预老师教学,当家长指着老师鼻子开骂的时候,家长眼中没有所谓的师道尊严。孩子看了有样学样,也开始对老师不尊重。当初台湾的零体罚立法与执行进程过快,并没有事先设计完备的配套措施,让身在第一线的老师们无法在零体罚的状况下,有效地管教学生。
即使绝大多数的师长都不赞成国中生谈男女感情,课堂上屡次谆谆告诫应该把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尺度,仍旧有同学形成“班对”或陷入难解的三角习题中,为捍卫自己的“爱情”,不惜与父母师长反目成仇。
一晃,开学已两个半月,教师与家长一对一的会面又将开始了。教师短短的自我介绍,拉近了与家长的距离,使家长心中有个概数。家长对孩子的简单介绍,使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及不足之处有个初步了解,这将对一年中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有些没有机会见面的家长,开学后见缝插针与教师的会谈仍有其效应。俗话曰: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颇有道理。
网路资讯分享的初衷是平等、友善与共享。在网路打破人我分际之下,势必得重新检视与安排某些伦理与秩序。因此,怪罪张大春与贾伯斯,以权威姿态高高在上,甚至伤害小女孩或大学生研究与报告的热忱,如此的回响,大有人在。但是一个友善的环境,该如何架设彼此的界线呢?毕竟自由发声的社会里,“尊重”是必要的,也不能漫无纪律与省思,这些绝对是无法回避与忽视的问题。
雨中的小孩
再次代课的因缘,我遇见了昔日辅导过的学生伟豪。上课时他没带课本,只得无奈的遵循旧例,先让他到教室后面罚站,他倒是挺安分的站着听课。我不由想起当年那位几乎被老师放弃的孩子:父亲酗酒成性,母亲长年在外工作,一直是年迈的老祖母照顾着他。当年他的父亲对老师出言不逊, 又强烈干涉老师对学生的管教,深深的伤了老师的心,以致于老师几乎要放弃他……。
有个流传已久的网路笑话,内容大致是:一个临时抱佛脚的考生,考前到孔庙拜拜,希望能有好成绩。当成绩单发下之后,他的成绩依然不如理想,有人提醒这位考生:“你求错地方了,要考英文怎么去拜孔子,孔子又不懂英文!”
高职老师上课管教学生,遭学生拿手机侧录并回呛、po上网。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学校老师会不会因此事件,而开始害怕管教学生?学生偷拍管教情形po上网,老师会不会介意把事情弄大,从此不去管教翘课不守规矩与一时迷惘走错路的学生?而这种恶性循环所造成的教育恶果将由无辜的学生来承受,不是噬血的媒体。
福祸自招
所谓“福祸自招”,好事、坏事,在发生之前,都有一段长长的“潜伏期”,不会忽尔而至。 平时听到的一些喜事或者憾事,本来都以为是巧合,但细细深究,其实不是偶然发生的。
标准答案 不一定标准
年后,和几个朋友相约,一起去看望一位我们都很敬重的高中老师。老师是很有个性的,经常和我们谈论一些与课本背道而驰的观点。有其他老师觉得他故作清高,我们却一致认为他是唯一一位没有被洗脑,也不拿成绩逼我们的老师。
我所在的美国东部小学,每年的八月下旬,教师们就开始返校,为新一学年作准备工作:参加各种教学培训、布置教室,以迎接新生。
网路的力量无远弗届,陌生的网友靠着共同的兴趣串起无限的可能,最近一则新闻是最好的例子。
在教育的第一现场,那些我们以为“不太重要”、“难见速效”的环境教育、环保教育、生态教育……,似乎是该换个角度想:如何真正的“教育”,让那可见的环境反扑,能更慢一点来到呢!
记得学期末为一位特别的学生监考,他是肌肉萎缩的障碍者,手脚都不太能用力,必须由同学搀扶行走,但是他在智力方面却没有问题。由于他的状况特殊,所以考试的时间比一般人长,也因为手脚没力,需要有人协助画答案卡。
孩子啊!教室里的课程就要告一段落了,但是呀,人生的课程却没有教室,也未设修业年限,自己既是学生,也是老师,可得好好用心的探索与钻研!
【吴校长随感】桃花烙
“人往往会因为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人而改变了一生。”我对教育的热爱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