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艺术 文学 连载 教育 人物 生活 美食 旅游 保健 移民 职场 投稿

新闻 评论 社区 科技 网闻 体育 娱乐 突破封锁 关于我们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在书中描绘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书中有多处涉及到中医和中药,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医不仅仅是用来治病的,它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杏林漫步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生病了,可以喝一碗鱼汤。

菊花一身尽为宝,古时被称为“延寿客”,民间称之为“药中圣贤。”《神农本草经》将之列为上品,是由于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劳延年”之故。作为药用,历代医家均认为菊花可以疏风热、清肝火、明头目、解疮毒,对风火肝热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胀痛、疔疮肿毒等,均有很高的疗效。

很久以前,在中国南方的某些地区,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风俗。当年轻的少女得了麻风病时,其父母便花钱招赘一个女婿(一般是生活无着落的孤单男子汉),希望通过婚配,把女儿的麻风传给这倒楣的女婿,以此来挽救女儿的生命。这就叫“卖风”或者“卖麻”。

何首乌是多年生植物,茎长可达3米多,常常缠绕在其它植物上。关于何首乌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当今的中医有很多精华内容是缺失了的。自西医传入中国后,中医的五行、阴阳、易 经等这些学说一度被认为落后的原始的巫医,其后又被认为是封建迷信,中医自此经历了几十年的没落,而以后的中医教材就缺失了中医传统的东西,显得表面化,缺乏深层的内涵。现在很多医师认为阴阳五行不符合科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西医指导中医,而殊不知这些思想实际上正是以中国古老的哲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宏观思维为基本体系的一套成熟的思维方法,与西医的微观思维是完全不同的。这部分精华缺失了以后,中医就显得有些程式化,既不是中医,也达不到西医的精确,虽然源头还是中医,但已经混杂不纯了。

(文/ 欧阳骏)在纽约华人医学界,提起陈德成医生的名字,可谓是声名远扬,大家对他的医术医德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肯定。二十多年来在行医的道路上,治愈病患无数的他,至今依然保持儒雅谦卑的风度,在生活上善真施爱,在医术上精益求精。人们常说,万事皆有缘,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解读陈德成的名字,是否在冥冥之中命运早有安排,陈家有男已长成,德才兼备,成医救人。

病人的依赖就是医师所能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也是支持医师继续走下去最大的动力,但当这些努力与光荣像落日一样落下时,医疗荣光也将一去不复返,沉入在深深的海底,归于平静的海面。

杏林漫步:医林高手的风范

元代时,安徽宣州出了一位神医名叫徐文中。他的岳父是当地一位颇有声望的名医。岳父见徐文中聪颖、朴实而且好学,便将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他。没有几年,徐文中不仅能像岳父一样为人治病,而且还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岳父。与岳父相比,他尤其擅长针灸,许多疑难杂症,往往只需扎上几针,便会迅速的根治。

前言:发者,升之、散之、汗之也;表者,对里而言也。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而太阳为表之表,阳明为表之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也。邪之伤人,先中于表,以渐而入于里,始自太阳,以及阳明、少阳,乃入阴经,由太阴、少阴以及厥阴,六经乃尽也。治病者,当及其在表而汗之、散之,使不至于传经入里,则病易已矣;若表邪未尽而遽下之,则表邪乘虚入里;或误补之,则内邪壅闭不出,变成坏证者多矣。

这里要讲的是一种特殊的饭,是一种有颜色的饭。煮饭的米就是一般的米,可它是用了不同的东西来煮汁,再用这个汁把米煮成饭来吃。这种饭叫做“青精干石‘食迅’饭”。

四明僧奉真,是宋朝时的一位良医。天章阁待制许元为江淮发运使时,在京师赋税。许元正要见皇上,他的儿子却病得厉害,眼睛闭着也不饮食,一副行将就木的样子。

肾,俗称“腰子”。西医学说它是人体泌尿系统的一个脏器,位于腰1~3椎左右两侧,形如蚕豆,其生理功能则主管尿液分泌排泄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倘若肾脏患病,一般均侵害其实质。因此,西医临床诊断有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等病名。

水仙碧叶如带,芳花似杯,幽香沁人肺腑,常养植在清水中。宋朝黄庭坚有“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的咏水仙诗句,故后人又称水仙为“凌波仙子”。水仙在岁暮天寒,百花凋零的时候开花。当新年、元宵节来临,人们摆上水仙花盆景,让居室充满绿意花香,象征“吉祥如意”。

据《逸史》记载,唐代时,王潜的军队驻扎在荆州时,有一个叫张士政的医生,善治外伤骨折。有个军人的腿部骨折,去求张士政医治。张先让他喝一种药酒,然后剖开肉,取出碎骨头一片,大约两指那么大,然后将刀口涂上药膏封好。几天之后,伤腿回复如初。

这件事发生在6年前,当时我刚从医学院毕业,到医院当住院医生,自以为已经掌握了一切治病救人的良方。

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阿胶生产、药用历史悠久,据考察,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因始产于现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故名阿胶。它性平,味甘平,归肺、肝、肾三经,为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之良药。

中药治病,立法制方,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夏天来临,在蔬菜食品商场进口处,就见大大小小的西瓜堆满了货架,成了一道风景。记得小时候在炎热夏季,父亲经常带我去街上的地摊买西瓜,用手拍拍西瓜,父亲就知道瓜的生熟、是否是沙瓤,买回家的大多是熟的正好的甜西瓜。现在商场里卖的西瓜,因为生长和收摘的时间控制的好,随便抱一只回家,都是熟的正好的甜瓜,省了挑选的必要,当然也少了不少挑瓜的乐趣。

庞安常说:“孩子已经出了子宫,可是,他还有一只手误抓住了母亲的肠胃,放脱不开,所以虽然用药也无益。刚才,我只是隔着腹部,扪到了小孩子手的位置所在,在他的虎口上面扎针,小孩觉得痛了,就会缩手,所以生产了,其实也没任何其它的诀窍。”

《黄帝内经》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的《灵枢》又被叫做《针经》。《针经》讲,给人扎针治病,不管这人的身份与地位,都应该一样,好好的看诊,都要用“神”治病。可是,地位高的人跟地位低的人,用针的方法会有所不同。

不銹钢针可以用机器制做,有五分针、一寸针、一寸半针、两寸、五寸、三寸等等,各种形式的针。现在使用的针还要分号数,就是有二十八号、三十号针、三十二号针、三十四号针、三十六号针;针的号数越多,表示它越细;可是古时候用针都相当粗,当时并没有那么好的工业技术,但我们却发现古时候针的制作方式,比现在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

众所周知,“杏林”一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黄帝在中医医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位很著名的人物,和歧伯谈论医术,将对话记载于《内经》之中,发明医学的理论、经络的学说、针灸的理论、针灸的医术等,作为治病工具的早期实践者。

妒嫉心是最不好的,《转法轮》明确的告诉人们:“妒嫉心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它直接牵扯到我们能不能够修圆满的问题。”“……但是妒嫉心不去绝对不行。今天我跟炼功人讲,你可不要这样执迷不悟,你想要达到的目地是往更高层次上修炼,妒嫉心必须要去掉。所以我们把它拿出来单讲。”

唐代诗人杜甫写《园官送菜》诗中提到了马齿苋,可见早在唐代就将马齿苋做菜食用了。马齿苋又名长寿菜,瓜子菜,五行草。它生长于田野、荒地和路旁,不但能食用,而且是一味良药。

“我们不重财,不惜身外之物,只重将她早日治愈,命比什么都贵重,医生如有好方,秘方,祖传之不外传方,请帮助我们……”没到两秒钟,我还没开口,他又代为叙述,无非是病家如何虚弱,有一两次购到正宗冬虫夏草,不惜千金,果然神色,气色大不相同,等等。

中医古时候的智慧,不需要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什么知识的框架,由民间慢慢的传下来,多么有趣呀。

凌云年轻时北游泰山,在古庙前见一人病重,眼见就要气绝,凌云很是同情,在旁边感叹良久,一位道人忽然问他:你想救他吗?凌云说是。道人针刺那人的左腿,那人马上就醒来了,道人说:这人毒气内侵,并没有死,把毒气散出来就好了。道人将针灸的方法传授给他,凌云用此来治病没有不见效的。

共有约 154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