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垦
邓垦
邓垦
邓垦
邓垦
邓垦
邓垦
邓垦
邓垦
邓垦
邓垦
邓垦
邓垦
邓垦
邓垦
他一定住在附近某个角落里,因为他常常在这一带出现。五十岁左右,满脸胡须。一头披肩长发,但决不是现代青年艺术家的那种长发,是蓬头垢面的那种。春秋穿一件遮不住肚皮的单衣,但决不是现代女青年的那种薄透露,而是红卫兵时代的那种。夏天赤膊。冬季裹一件破棉袄,腰系一根麻绳。趿着一双破鞋,济公的那种。
邓垦
邓垦
我的老师杜远澍,是不幸的,又是有幸的。不幸的是他生活在一个知识饱受践踏的时代。有幸的是他浇灌出了许多芬芳的桃李。他孑然一身,有许多无人知晓的感受与真情。他深受蹂躏,有许多无处诉说的隐痛与悔恨。杜老师最强烈的感受也许是“咸阳执教累青春,悔读诗书悔入秦”。这是我与杜老师分别四十年后相逢“菱窠”时,他送我的一张照片后面题赠的几首旧作中的诗句。
】《诗友》复刊,是旧病复发的结果。 心中有块垒,有人借酒销愁,有人供佛烧香,我们则以文泄愤。这土地、这人世,不平事太多。我们的最大不平,就是不惯于喉咙被锁着链子;我们的喉头在痛苦地发痒。因此,我们唱出了这集子。 这只是蓉荥两地友朋圈子内随意哼出的心中的歌。谈不上技巧,但却很真实。人们从这集子中,能找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临近尾声的一些人的所思所想,所寻所求; 能听到他们狂躁的心跳!  
1979年,全国民主运动以近万家民办刊物的形式迅速在各地蔓延开来。
邓垦
在同根同乡的巴金跨入“不惑”之时,在地球的另一半,盟军的诺曼底登陆5个月之后,我来了,自号野鸣,一个中年的人力车夫把我拉进他的家门。我来时,笃信基督的母亲在成都陕西街教堂没有听到钟楼敲响祝福的钟声。我来后1个月,罗曼.罗兰扔下他的那本我当时读不懂的“献给各国的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的书,离开红尘。
邓垦
邓垦
久居闹市,心烦意乱;夏日炎炎,酷热袭人。偕妻携子乘火车,转汽车,终于躲进峨眉山中。
今年夏天热得早,周末避暑是人们的自然选择。
邓垦
公元1979年的2月,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二月不可同日而语的,也大大超出了"乍暖还寒"的境界。这时节,北京民主墙发出的各种声音与中越边境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撞击着中国的天空;这时节,云南十万知青正在穷山恶水中,以罢工、卧轨、绝食、下跪、自杀等形式向世界发出"救救我们吧"的悲号;这时节,成都、重庆、北京、天津、上海、昆明等各地民众纷纷上街 游行集会,呼喊着 "救救孩子!";这时节,成都盐市口、文化宫等闹市街头,声援云南支边青年的大字报,与《516导弹-- 炮轰华国锋、火烧赵紫阳》、《还我河山、还我秋海棠》以及形 形色色的申诉,喊冤的大字报挤在一起,引得市民围观争睹;这时节,成都南河滨江公园一带,青年男女们一批又一批地自带着各种乐器,赶集似的涌占岸边的各个空地,拉起一个个圈子,狂跳着国际舞在成都南河临江东路与十二北街交汇的转角处,零乱地耸着几间摇摇欲堕的平房。其中一间房外院中,用残砖垒起半截墙,隔出一小块空地;一道 "防君子"的柴门外有一棵孤零零的槐树,这就是陈墨的家。
    共有约 66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