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法院新判例 禁二房東牟利

人氣 4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6日訊】美國紐約州房屋法庭日前判決一名找室友「分租」並以此牟利的住客違例,房東可以迫遷這名在租金穩定柏文居住的房客。所以租金穩定或租金管制樓宇的住客要注意了。

據世界日報報導,這一判例給那些習慣上被稱為「二房東」的租客敲響警鐘。亞洲人平等會昨(五)日指出,在受租務條例管制的柏文,分租的室友通常只能與簽約的租客平分租金;如果分租室友所付租金超出一半,即不合理。

「紐約時報」昨(五)日在大都會版報導說,一名七十歲、身體有殘障的耆老房客住在曼哈坦公園大道一處柏文,每月支付一千八百四十七元的房租,但她今年三月找到一名室友分租該柏文,卻要求該室友支付二千二百元的分租租金。房東獲悉後,決定將兩名房客都逐出柏文,官司打到州房屋法庭。

名叫馬佐羅的房客已在該柏文居住卅二年,她在法庭上爭辯說,紐約州的法律並沒有說房客如果收取分租室友太多租金,房東可以迫遷該名房客。不過上週三(五月卅日)州房屋法庭史查諾判決說,房東完全有權將該房客和她的室友一起逐出去。

由於紐約市的房屋市場緊俏,一九八三年紐約州通過房屋法令,每個租客都有權找室友分租,該法令使得那些未婚的租客能夠避免被房東迫遷。此後「分租」的現象在紐約市越來越普遍。

一九九九年人口普查局的一項研究顯示,本市受租金穩定條例約束的樓宇中,約有十五萬八千二百卅八人與跟自己毫無親戚關係的人同住一個柏文中。

房源的緊缺,給那些打算靠房屋牟利的租客大開方便之門。他們通常會將租到的柏文同別人分享,用瞞天過海的方法要求對方支付超過原租金一半的租金。史查諾法官的判決,將使那些企圖利用所租房屋牟利的人可能面臨迫遷的危險,最後「偷雞不成反蝕把米」,連自己都無房可住。

史查諾法官的上述判決,得到地產界的歡迎。租金穩定房屋協會的律師稱,房客利用租到的柏文牟利的現象在紐約越來越普遍,如果不予制止,這種歪風還會蔓延。但代表房客的律師則認為,該判決就像賦予房東守門員的地位,將會給他們更多理由迫遷學生、窮人、藝人、耆老、同性戀以及那些未婚的房客。

亞洲人平等會行政總監瞿遠義在談到上述判決時表示,該判決將會對那些與室友分租的房客,尤其租金穩定樓宇中的房客產生很大影響。

他提醒習慣上被稱為「二房東」的租客說,法律對於租金穩定的樓宇中柏文的分租有幾個原則,一是不能太擁擠,二是室友所付房租不宜超過一半,三是租約持有人必須同時住在該柏文中。如果租約持有人將承租的房屋當作搖錢樹,就難免不惹上麻煩。而不屬租務條例約束的樓宇或住宅,分租也必須徵得房東同意。

他說,由於紐約市的租金穩定樓宇大都集中在曼哈坦,因此因分租而引起糾紛的情況在曼哈坦十分普遍,華埠由於寸土寸金,更是如此。華裔房客在找人分租時,不能不謹慎行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趙薇輕嘆:感情是我的難關 (6/7/2001)    
  • 紐約州將恢復對合法移民醫療補助 (6/7/2001)    
  • 土耳其賣村償債 美國人大感興趣 (6/6/2001)    
  • 俄羅斯馬拉松女將考慮定居美國 (6/6/2001)    
  • 大陸欲將14000億人民幣不良資產三折求售 (6/6/2001)    
  • 美國戲劇界最高大獎“東尼獎”揭曉 (6/6/2001)    
  • 美總統對道光皇帝致歉信 2萬美元賣出 (6/6/2001)    
  • 頻繁示威抗議活動- 紐約中領館風景獨特 (6/6/2001)    
  • 億萬富豪欲角逐紐約市長寶座 年薪只要一美元 (6/6/2001)    
  • 美國紐約州眾議會議事 首場電視直播 (6/5/2001)    
  • 美國紐約市長憂心女友安全 指派市警保護 (6/5/2001)    
  • 美國紐約市消費局便衣出動 加強取締無照賣菸 (6/5/2001)    
  • 美「中」較勁 雙方軍事交流停擺 (6/5/2001)    
  • 中央社:法輪功學員被關押洗腦改造 (6/5/2001)    
  • 扁擔不可扔掉 (6/5/2001)    
  • 美國煙草公司又輸官司 (6/5/2001)    
  • 紐約時報引密件指六四期間美錯估中共情勢 (6/5/2001)    
  • 台灣站起來 台灣走出去 (6/5/2001)    
  • 紀念六四 美國紐約兩百餘人集會 (6/5/2001)    
  • 紐約市長朱利安尼計畫任內再婚 (6/5/2001)
  • 相關新聞
    紐約市長朱利安尼計畫任內再婚
    紀念六四 美國紐約兩百餘人集會
    台灣站起來 台灣走出去
    扁擔不可扔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