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訴上海幫把持的教育部!

(zt)

人氣 5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8月1日訊】 下午聽我一個在華中科大主管招生的哥們跟我說,山東的錄取分數線比北京
高創紀錄的140分,我禁不住心驚肉跳,140是個什麽概念?也就是說,山東的考生,如果在北京考試,5門課中有一門課缺考,照樣可以上大學,人間不平的事情,還有能出其右者嗎?

  在路上一直在想,北京把持著的輿論,對這件事會做何反應?今天回家後仔仔細細地看了各大網站的反應,輿論對你們很有利,這一次,你們一定要行動起來,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起訴中國國家教育部,控告他們公然違反《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要求這些主管的大爺們撤銷對於北京、上海等地的傾斜政策,真真做到教育法規定的給每個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晚上和人民網的網友聯系了一下,人民網的多數網友都非常支援起訴中國國家教育部,爲製造輿論聲譽,強烈呼籲山東、河南(目前是這兩個省最受歧視了)以及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的今年考生和網年落榜考生(你們如果在北京,80%的不會落榜吧?)聯合起來,通過各種途徑,要引發社會對於這件事的廣泛關注,同時,請你們聯合簽名,要求中國國家教育部檢討現行高考錄取制度,並在今年,改變錄取比例的確定方法。如果,中國國家教育部置之不理,你們可以委託律師(人民網一個學法律的網友正在研究相關的法律條律)起訴中國國家教育部,要求取得賠償,尤其是往年的落榜學生,可能會取得很大的一筆錢(國家賠償)。請你們一定要相互轉告,團結起來,爭取屬於自己的公平的權力。注意,今年的差距是最大的,今年的反應是最強烈的,輿論對你們也最有利,今年的機會一定要把握住!再次呼籲,所有受不公正待遇的省分的學子們聯合起來,爲爭取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而和平抗爭!勝利一定屬於你們!因爲好在“人心是肉長的”!

  中新網的反應:高考錄取地區不公現象引起社會關注

  由於內地城市中實施“獨生子女”政策,以致家長對唯一的血脈傳人寄予了更高的希望。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是他們共同奮鬥的目標。但是,隨著資訊社會的到來,原本不公開的各省區的高考錄取線,現在漸爲人知,地區考生之間的不平等現象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鄭州市政協副主席張世誠起草了一份提案:《高考招生的地區不平等現象應該改變》,類似的提案還有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理工大學鄭楚光教授提交的《受高等教育權利必須平等》和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大學姚守拙教授提交的《高考招生應在全國範圍內按分數高低統一錄取》。曾任二十七年中學教師的張世誠說,目前高考招生除上海外,全國均統一試卷、統一評分標準,但卻沒有統一的錄取分數線。這種不平等現象已存在多年,現在應得到徹底改變。

  由於錄取分數不同,造成了在許多省份落榜的考生,用賄賂的手法將戶籍調到北京,就可以輕鬆考入北京重點大學,原本在湖北、福建、湖南、山東只能進入一般本科院校的考生,換一個北京戶籍就可以進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大學生中流傳一段北京考生與福建考生之間的對話頗能說明問題:有一北京重點中學的考生與福建某重點中學的考生聊天,北京人炫耀:我們班有六成的同學考進了北大、清華。福建人對應:按北京的錄取標準,我們全校應該進北大、清華。

  許多政協委員認爲,目前的高考錄取體制,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還規定:“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産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

  張世誠委員指出,高等教育屬於非義務教育,雖不能人人享有,但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不應該被剝奪。

  中央電視臺的反應:政協委員提案:高考招生的地區不平等現象應該改變
  
  目前高考招生,除上海外,全國均採用統一的考試時間,統一的評分標準,但卻沒有統一的錄取分數線。

  以1999年爲例,北京重點文科院校最低錄取分數線是466分,湖南爲556分,湖北爲544分,最高相差90分。北京重點理科院校最低錄取分數線爲460分,而湖南爲537分,湖北爲566分,最高相差106分。北京一般文科院校最低錄取分數線爲447分,而湖南爲524分,湖北爲523分,最高相差77分。北京一般理科院校最低錄取分數線爲421分,而湖南爲495分,湖北爲535分,最高相差114分。北京專科文科最低錄取分數線爲420分,而湖南爲514分,相差94分。北京專科理科最低錄取
分數線爲382分,而湖南爲483分,相差101分……

  從這組對比可以發現,在某些省無論文理科連專科都上不了的學生,在北京卻可以上重點大學!這難道公平嗎?

  這種高考錄取體制,嚴重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權利。平等權是一項收到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公民可以平等的享受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可以平等的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

  誠然,高等教育屬非義務教育,雖不能人人享有,但公民公平受教育的機會卻不應被剝奪。

  建議:

  1。儘快修訂我國現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從根本上改變地區性的不平等現象。

  2。採取應急措施,可把新增的高考招生指標向那些生源較多、成績較好的地區。

中青在線的反應:

  全國人反對北京在高考升學上的特權,要害有二。一是名牌大學和熱門專業的名額分配不公,國家教育部在這兩方面都對北京學生大力傾斜。二是違背全國統一高考的初衷,對北京市和其他省搞雙重標準。這與中國人民反對西方國家的經濟掠奪,反對西方在人權問題上的雙重標準,如出一轍。中國在這些方面反對西方霸權,是正義鬥爭;那麽,中國人反對全國高考的不公平,也是理直氣壯。任何爲這種現狀辯護的人,從國家教育部,北京教育部門到北京本地人,都顯得底氣不足,避實就虛。爲多招北京學生服務的“素質論”只不過是掩耳盜鈴,連瞭解各地教育狀況的北京教師也不會真的相信。如同毛澤東的名言,‘帝國主義是紙老虎’,只要堅持不懈,勝利屬於正義的人民。

  不論按總人口,還是考生總數計算,北京佔有的名牌大學錄取名額,和熱門專業的比例,都高得離譜。北京人說清華北大等高校是由北京投資的,故優先招收北京人……笑話!你以爲非北京的中國人都是傻子,你有教育部撐腰,憑你一句話就能堵住大家的嘴?清華靠庚子賠款發展起來,庚子賠款都是北京市政府出的嗎?國民黨建都南京後,將中央大學設爲中央學府,正式取代北京大學的地位,並一度撤銷北京大學(也許北大學生不知道北大曾經亡校)。結果呢,失去中
央學府地位的北京大學從此一蹶不振,直到52年才時來運轉。49後,將北大清華列爲重中之重,與外地重點大學的差距越拉越大,造成現在兩校師資和招生的絕對優勢。這些都說明了什麽?說明清華北大從來就離不開全國的支援,而沒有中央政府重點支援的高校,發展都比較艱難。清華北大有現在的地位和設施,靠北京市政府投資,行嗎?既然清華北大不是北京養的(養不起),既然清華北大佔用了那麽多納稅人的貢獻,就應該公攬全國英才,小小的北京市哪有理由要占1/6的
名額?清華北大建在北京,那又要怎樣?中央政府也建在北京,就能要求北京人在中央政治局占1/6名額嗎?那樣的話中國肯定亡國!

  有人說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等,也是教育部高校,招本地學生更多。在北京的部委高校多,卻招那麽多北京人,其他省的名額那麽少,他們還能去哪里?且不說當地政府對這些高校的投資各占多大比例,你也不看看國家對清華北大和其他大學投資的懸殊。既屬國家的教育資源,理當在全國範圍公平分配,完全做得到的事吧。讓江蘇人拿南京大學的名額,讓湖北人拿武漢大學的名額,讓浙江人拿浙江大學的名額,跟清華北大換,江蘇湖北浙江肯定都願意,北京人有理由反對嗎?你成績不如別人,本不該進清華北大,去其他這幾所大學會委屈你嗎?北京可以自願放棄外地的名額,佩得上清華北大的外地學生還是願意去北京的。不是因爲外地人喜歡北京,是因爲北京的建設花了全國納稅人的錢,全國人都有理由從自己的貢獻中得到回報,他們都在乎投在北京的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看不慣自己的那一份被北京人無償佔有。自49年來,北京從國家獲得的資金已多得無法計算了,如果這些錢留在各個省建設自己的家園,其他省的狀況不會比北京差多少,也不會有多少人在乎北京的。“有貢獻無回報”的現狀尚未改變,怪不得大家要反對。

  北京市的很多部委高校,主要也是由中央投資支援,要不北京哪來那麽多‘211工程高校’?北京市政府對高等教育投資不少,可大部份投資都給了北京市屬高校,如北京工業大學,首都醫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甚至北京聯合大學。否則北京工業大學這樣一所在北京不入流的大學,憑什麽進‘211’?北京學生都去這幾所北京市重點投資的高校,分數再低,全國人民也沒多大意見。可北京人的成績明明比外地學生低上百分,也搶著進中央政府重點投資的高校,享受好的教
學條件,誰會答應?

  有人拿美國的州立大學來作幌子,說什麽州立大學也多招本地學生,中國也該如此。在美國,只有法盲才這麽說!凡看過美國大學招生手冊的人,應該注意到了,不論公立私立大學,在最末總會出現Equity之類的辭彙,強調本校招生時對種族,性別,年齡,殘疾,家庭背景各異的學生一視同仁。爲什麽美國大學都寫這段話?怕有歧視的嫌疑,萬一惹上大官司,會把家底賠光!如果有人請律師,找統計學專家查出某大學的招生結果與學生的種族和家庭背景有直接的因果聯繫,招生歧視的證據成立,大學就會因爲搞歧視而被迫向受害學生賠償。美國律師收入高,可不是白拿錢的。

  美國州立大學不搞地方歧視,對各地學生有同樣的錄取標準,爲什麽本州學生多呢?原因是,州立大學由本州政府資助,錢來自于本州納稅人,所以本州學生如果被錄取(這是前提),可以減免學費。而去外州上大學,由於不給當地納稅,就不會獲得這種優惠。想省錢的,在本地讀州立大學;願意多掏錢的,可以去外地上學,仍然與當地學生有同等錄取機會。由於這個經杠杆的作用,才使得州立大學的本地學生多,美國大學根本就不會對本地學生降低錄取標準!如此,本地居民確實享受經濟上的優惠,而各地來的學生在錄取時有平等機會。納稅人陶錢養活州政府,可沒有權力要求州政府去歧視外地的美國人,因爲美國憲法不是擺看的。這樣既保證了美國公民人權平等,又實現了誰出錢誰受益的成本效益原則,公平合理。至少在大學招生這方面,不得不佩服美國的民主法制和經濟原則。中國早已經實行高學費上大學了,就業也是雙向選擇了,用經濟杠杆來調節本地和非本地學生比例,是行得通的。沒必要繼續用戶口這種原始低效,很不人道的辦法了。誰有才能,不管哪里人,就該上最好的大學,借錢也要讀;外地學生,如果能低學費上本地最好的大學,不會傾家蕩產去北京上學的(除非被更好的大學錄取)。

  在清華北大和其他部委高校,電腦,電子,自動化,金融,臨床醫學,等等熱門專業,招收北京學生的比例都非常高。而象核子物理,核工程,地質,等等冷門專業,卻願意多招外地學生。難道北京培養的“高素質”學生,不適合學習國家非常需要的專業,不適宜在國防部門就業?把這個重任交給“高分低能”的外地學生,中國的國家安全不會受影響嗎?如果說這還不是赤裸裸的歧視,那只能說“司馬昭之心”了。

  現在,每年有3%的北京考生有機會被清華北大錄取,有約一半的北京考生被重點院校錄取。如果考生人數多的省份也有這麽高的比例,那將是驚人的錄取名額。有什麽不合理嗎?可我們都在中國,受同樣的法律保護,都對國家有貢獻,應當機會均等,有相近的比例。如果說不合理,那就是說,相對于于全國的水平,北京佔有的比例不合理。不合理爲什麽能存在,那是因爲全國很多省的人民犧牲了自己的利益,才維持了北京的高錄取比例。很多省的高等教育不發達,與這種分配不公有關,也就是說北京市民作爲事實上的受益者,應該對此承擔道義責任,不應該想方設法維持這種不道德的既得利益。

  按某些北京人的邏輯,北京搞素質教育,分數低但素質高,多錄取是應該的。說北京的學生素質高,也不先看看清華北大的教授都從哪里來的,北京出了幾個可稱民族脊梁的人物?說那種話的人連因果邏輯都沒搞清楚,如果這代表北京素質教育的水平,北京就比教育相對發達的省差太多了。如果全國每個省都有3%的考生有機會被清華北大錄取,有一半考生能上重點大學,那全國各地的中學教師就不必把高考看太重,會馬上鼓勵自己的學生去學畫畫,學唱歌,學跳舞,學下棋,學寫小說,學吹牛……這樣,不僅學生能說會道,在社會上混得開,而且照樣輕鬆上大學。任何稍有條件的中學,既能有素質教育的豐碩成果,又能向外界炫耀“不搞應視教育也能全班上清華北大”,師生皆大歡喜!全國實現了素質教育,中國就能很快趕上美國了。這是大好事,可誰出錢養活去這麽多大學,總不能讓北┠傷叭來承擔其他省的支出吧,那樣太不人道。既然不能給其他省那麽多錄取機會,既然其他省的學生分數低就考不上大學,就算搞好素質教育,就算比北京學生能說會道,就算比北京學生素質高,會有用嗎?反過來,把清華北大在北京的錄取名額降到1/30,北京學生還有幾個能考上這兩校?把北京的重點大學錄取名額減一半,北京的中學還有閒心搞素質教育嗎?只怕北京學生,老師和家長,哭爹叫娘都來不及吧。有什麽好哭的,沒見過世面,全國各省不都如此嗎?

  全國統一高考,統一閱卷,統一錄取,都以高考成績爲標準,高分退擋要有正當理由,這麽強調全國統一和分數,不就爲了全國公平嘛!北京人對內仍然按分錄取,分越高的上越好的大學和專業,對外怎麽成了分數低的應該先上大學。由此可見,衡量北京學生和非北京學生,實際上採用了雙重標準。其他省的學生憑高考成績上大學,不看是否能說回道。北京的學生應該上大學,因爲他們接受素質教育,社會活動能力強,所以高考分數比外地低100分可以不考慮。我看,連西方的人權組織在搞雙重標準時,也沒這麽厚的臉皮。北京市的教育條件,與南京,武漢,長沙,成都,杭州的差距,有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大嗎?說農村學生知識面有限看起來有理,難道這些外地大城市的學生也沒摸過電腦,沒上過網,沒跟外國人說過話嗎?這些城市的學生素質(按北京的標準)再高,也要憑高考成績上大學,憑什麽他們上好大學也要比北京學生高五六十分。這些地方有不少學生每天玩都能考600分,憑什麽他們不能像北京學生一樣輕鬆上清華北大?

  說北京學生聰明,不見得吧。能在國際奧賽上得獎的中學生都很聰明,只會讀死書的人做不到,素質一般的人做不到,沒人能否認吧,反正清華北大強著要。最近三年,僅湖南學生就獲得10金4銀,而江蘇,上海,福建和湖北的獎牌數也都在6枚以上,北京不少重點中學每年有幾十上百的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卻總共只有3枚獎牌,差距不是一般啊。上海很多方面與北京類似,奧賽獎牌仍然比北京多不少,說明什麽?如果說奧賽獎牌不代表整體教育水平,多了也不是壞事吧,特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面,北京最好的中學也把奧賽獲獎當作學校榮譽,怎麽不多拿幾塊?湖南,江蘇,福建和湖北四省的考生總數是北京的20倍,而分配給這四省的清華北大招生名額總數僅僅相當於北京一個市,據說是因爲北京學生比這些省學生的素質高。可是,這四省奧賽獎牌總數是北京的10倍以上,北京接受最好的教育,素質最高的學生卻幾乎拿不到獎牌!

  如果說大學招生不應該只看高考成績,還要看綜合素質,那也要把衡量素質的標準明明白白亮出來啊!錄取要公開,是不是原則?這樣,不僅北京招生可以看學生的素質,其他省招生也可以看素質啊。全國各地都進步了,中國才能大進步。比誰看的書多,全國的考生都會爲上好大學把書店搬回家的。比誰會唱歌跳舞,全國的考生都願去歌舞廳使勁練的。比誰回吹牛,全國的考生都會從早到晚磨嘴皮子的。比誰見識廣,全國的考生都會整天上網閒逛去見識世界各地。比誰
的社會活動能力強,全國的考生都會到處去混,專學拉關係走後們的。如果真的不比考試成績,全國考生都會三呼萬歲的!不管比什麽,只要敢在全國公開標準,全國的考生都不怕比不過北京的。這麽容易的試卷,北京學生都只考四五百分,還有什麽要怕的,還有什麽理由不自信?只要外地學生還有升學壓力帶來的拼勁,北京學生無論如何是比不過的,不管考什麽試卷,不管比哪種素質,只要是高考錄取的標準,只要是全國統一的標準!

  這個問題,只要還沒有妥善解決,就要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不光要在這裏講,還有向全國各地的人民大力宣傳,因爲這關係到中國億萬納稅人的權利,億萬家庭子女的未來,還有多少比這影響更廣更遠的事?中國的法律規定公民有平等機會接受教育,這是中國公民的基本權利。西方說中國人民沒有人權,我們的政府卻堅持在教育機會上執行歧視性政策,波及全中國,恰好給西方人權組織提供了口實,難道不是嗎?

現實的改變需要我們每個有正義感的人盡一點努力,包括呐喊。我們要讓更多人瞭解真相,揭露不合理的現實,認識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我們要讓這些不合理的東西向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我們要讓陽光下的見不得人的罪惡和污穢暴光!我們要團結和彙聚社會上進步和理性的聲音,我們要通過自己微弱的聲音影響輿論,從而也許可以改變現實!

高考制度,戶籍制度,是最現實的中國的落後和不合理的體制,任何突破必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進步和希望!更多的公平和陽光!

你的一篇文章,或者轉貼,或者跟貼,都是中國進步的一滴水花,當越來越多的水花彙聚成洶湧澎湃的激流,就可以沖刷點攔路的頑石,就可以讓我們中國走向浩瀚的太平洋!

文章提交者:【祥林嫂】于2001-7-30 17:04:08

——轉自《貓論天下》(本網轉貼時有刪節,原標題為“起訴教育部”)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現場直擊高考网上錄取十大步驟 (8/1/2001)    
  • 北京高考新景:理科考分“毛”了 北大清華急了 (7/31/2001)    
  • 統一的高考与不統一的錄取線:這公平嗎? (7/31/2001)    
  • 不過如此 北京市高考狀元實話實說 (7/31/2001)    
  • 教育時評﹕大學沒大氣 考生填報志愿要小心 (7/31/2001)    
  • 赤兔之死緣何拍案驚奇 (7/31/2001)    
  • 最好的差46分 鄭州大齡高考考生無一上線 (7/31/2001)    
  • 肌肉營養不良715分高考生無緣大學門 (7/30/2001)    
  • 全國最小考生12歲高考成勣過本科線 (7/29/2001)    
  • 大陸高考狀元不把考試當回事 (7/28/2001)    
  • 廣東高考6狀元羊城佔3席 (7/28/2001)    
  • 廣東高考再曝醜聞 監考員竟充槍手 (7/28/2001)    
  • 武漢高考文理狀元鐘情北大 (7/27/2001)    
  • 北大vs清華:不要和我搶狀元 (7/27/2001)    
  • 不公平的高考錄取分數線(2) (7/27/2001)    
  • 不公平的高考錄取分數線(1) (7/27/2001)    
  • 奇跡: 雙腳描繪人生路 大陸湖北一無臂少年高考考了577分 (7/26/2001)    
  • 高考成績662分 四川學子馮越宇愁望大學路 (7/26/2001)    
  • 山東高出北京140分! 中國各地高考錄取線相繼公布 (7/26/2001)    
  • 上大學還有那麼重要嗎? (7/26/2001)
  • 相關新聞
    上大學還有那麼重要嗎?
    高考成績662分 四川學子馮越宇愁望大學路
    山東高出北京140分! 中國各地高考錄取線相繼公布
    奇跡: 雙腳描繪人生路 大陸湖北一無臂少年高考考了577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