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吃分數的精靈

沈金慧
【字號】    
   標籤: tags:

今天早上,一位家長莉玲一臉困惑地來找我:「老師啊!您一再要我們做父母的不要太在意孩子的分數,可是,要完全不在意分數,那真的好難耶!眼看著他考試都考個50分,40分,如何叫我不重視分數呢?」

她是我以前帶過的一個學員,從非常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掙脫而出,雖然經過了民主教養課程的洗禮,親子關係也從「緊張、對立」的壓力下趨於目前的融和甜蜜,然而,在面對今年甫上一年級兒子的成績時,為人父母的憂心,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我要澄清的是:不重視分數並不等於不重視孩子的學習過程和內涵。也就是說,分數是相當浮面的學習結果。為人父母所要重視的,應該是隱藏在分數底下那些影響學習結果的種種因素。

分數如同於人體的體溫一般,當溫度高於標準值時,我們說它「發燒了」,「發燒」所帶來的是一種訊號,一種身體的健康出現危機的訊號。而分數所扮演的,也是這樣的一個角色。當分數維持在某一標準時,表示學習上遇到障礙可能較少,若分數持續偏低在某一種標準時,則表示該學習的過程中有了某些危機。

這些危機包括:認知發展的成熟度,題型的了解程度,技巧性的答題對策,還有語文、語意的表達和理解力。

例如:二年級的豪豪居然在最拿手的數學考50分,問他怎麼會這樣?他義正辭嚴地說:「我哪知道姊姊會請客啊!」

我仔細看過他的試卷,4題應用題,第3與第4題是相關題,題目是:「姊姊和朋友共4人去動物園,門票每張8元,又買了一枝15元的冰棒,問(一)姊姊共花了多少錢?(二) 姊姊原來帶100元,還剩幾元?」

老師的標準答案是4人所有的花費,全由姊姊支付,兒子卻以為姊姊和朋友們是各付各的。

由上例可以看出,孩子的演算技巧和思考方向都沒問題。可是題目出得模稜兩可,弄得答題的人一頭霧水,加上孩子缺少發問的勇氣,最後答非所問成了必然的結果。所以,當您的孩子分數不盡理想時,首先要做的,是避免責備孩子及放下過多的不安和憂慮,用積極傾聽的態度接納孩子,用同理的心情包容孩子,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一起找出「偷吃分數的精靈」,然後共擬解決和輔導的方法才是當務之急。◇

——摘自 《做個開心的父母》/海鴿文化出版公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邱紹雯、何玉華、盧賢秀、胡清暉/綜合報導〕寒假即將展開,卻傳出有弱勢學生擔心寒假沒有營養午餐可吃。教育部體育司昨日強調,寒假期間會持續補助低收入、中低收入、家庭突遭變故、老師訪視後認可等四類清寒貧困學生,在上述學生有出席參加課業輔導、學校活動時的營養午餐費用,同時全台各縣市一體適用。學生或學校有相關問題,可向教育部或地方教育單位詢問。
  • 內政部役政署和三重市公所合辦「寒假兒童課輔營」,35位表現優異的替代役男為103名弱勢小學生課業輔導,並教導跳舞及團康,希望讓小朋友留下難忘寒假回憶。
  • 3警課輔10天邊緣孩子考滿分陳永士幫阿貴課業輔導,盼他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自由時報記者洪定宏攝)陳永士幫阿貴課業輔導,盼他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記者洪定宏攝)
  • (大紀元記者于倩台灣台北綜合報導)教育部夜光天使點燈計畫開始受理申請,原本開班人數為15人至20人,現在5人便可成班,預計今年可以開400班,幫助更多無法負擔安親班費用的弱勢學童,晚上有一餐溫飽,夜間有老師課業輔導。
  • (大紀元記者陳勤台灣台南訊)為協助單親、隔代教養,及有特殊境遇家庭的學生,在課業上也能獲得同等照顧及學習機會,善化圖書館特別規劃了「水筆仔向陽計畫」,成立課業輔導班,以一對一教學方式,輔導有心向學但環境艱困的國中及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已有20多學生報名,館方訂於13日上午開課。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兒了?如今,走進百貨商店的玩具通道會讓你嚇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燈光向你閃爍著,預先錄製的聲效在空氣中噼啪作響。一切都過於張揚和誇張,到處都是醒目的商標。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兒了?孩子們對世界最初體驗的那些健康又美麗的玩具在哪裡?好在它們仍然存在,只不過比以往更少見到。這裡列出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玩具清單,這些玩具可以培養孩子的運動技能、想像力、樂趣、創造力以及與美好現實聯繫的體驗。
  • 「為什麼要生孩子?」,讓我們來看看孩子給我們的人生與家庭帶來哪些快樂與好處,這些也許更真實一些。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