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神社到圓山大飯店

葉倫會
font print 人氣: 53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1年11月07日訊】台北市著名的圓山大飯店,是台灣最美麗的國際飯店。日治時期,該地本為神社,戰後又因其擁有防空避難地道,而蒙上神祕的面紗。

圓山大飯店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4段的半山腰處,前面以基隆河為鏡,七星山和大屯山為屏,東邊是松山,西面為淡水,周遭山林環繞、鬧中取靜,被視為世外桃源,大台北地區的景物,一覽無遺。因地理位置優越,堪輿學認為其位於龍尾穴,于右任在牌樓旁勒石上寫有「劍潭勝跡」的草書。不論白天的雄偉或夜晚的迷人,都讓人留連忘返。不但是世界知名的觀光旅館,也曾被視為台灣最美麗的國際大飯店。而其前身即為日治時期所建神社中,最重要的「台灣神社」。


于右任所題字的碑文「劍潭勝跡 」,坐落在台北圓山大飯店 / 維基百科


神社內部(1930年代台灣始政40年台灣博覽會政府宣傳資料)

─日治時期官方神社─

「台灣神社」建於1901年(明治34年),是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座神社「官幣大社」(由日本官方支付幣帛乃至幣帛料的神社),供奉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等開拓三神及天照大帝和率兵占領台灣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興建神社地點的劍潭山,原有劍潭寺和大稻埕仕紳的私有土地,以及法國領事館的租界地。兒玉源太郎總督排除困難,從日本延聘專門研究社寺建築的伊東忠太及五田五一設計台灣神社,並請負責社寺建築及王家建築的傳統工匠宮大工木子清敬建造。神社竣工後,日本政要來到台灣,不論什麼名義,第一要事就是到神社祭拜。當時,國人經過台灣神社,甚至坐北淡線火車經圓山鐵橋時,都要立正行禮。


日治時期的明信片,劍潭寺位於圓山之舊址 / 維基百科

每年10月28日,台灣神社祭典紀念日,吸引許多人前往參拜,因而帶動圓山地區的發展。1944年(昭和19年),往松山機場的日本客機因降落失事而撞上神社,神社全部燒毀。此後,隨著二次大戰日本戰敗離台,台灣神社也走入歷史,惟留下的文物,除置於圓山大飯店金龍廳的三爪黃銅製龍雕外,還有台北市二二八和平公園國立台灣博物館前,紅銅和黃銅製作的兩頭銅牛,一樣受到大家的喜愛。


圖中銅牛原置於台灣神社,今遷至國立台灣博物館前/ 維基百科

─戰後轉型著名旅館─

戰後初期,台灣省政府將台灣神社原址改建為「台灣大飯店」,由台灣旅行社經營。1952年,改為「圓山大飯店」。1973年雙十國慶當日,一座由楊卓成建築師設計,大陸工程公司建造的中國式14層宮殿式建築竣工。外觀紅牆綠瓦,因具備古色古香的情調、雄偉壯麗的氣勢,在當時名列世界十大旅館之一。飯店內部配置有正廳、金龍廳、翠鳳廳與麒麟廳,各廳裝潢豪華典雅,後山是客房部,最特殊的部分是東西兩側設有祕道,筆者有幸於2011年8月親往探索。

圓山大飯店依山而建,前面可以遠眺台北市區,左邊是大佳河濱公園的噴泉與河堤,右面可以抓住基隆河的迷濛身影。晚上更是迷人,入夜後,自中山高到台北,遠遠便可以看見暮色蒼茫的半山腰,有座富麗堂皇的宮殿,成為注目的焦點。


台灣神社全圖,下方可見明治橋與基隆河(1930年台灣博覽會政府宣傳資料)

因係仿中國宮殿建築,紅柱金瓦,雕梁畫棟,四周又配合綠樹叢林,集西方建築的雄偉與東方的古雅於一體。飯店中500個房間的窗戶都可以鳥瞰台北市。接待各國政要不計其數,他們對圓山大飯店的建築及親切的服務都讚譽備至。此外,該店亦認養附近的劍潭和北安公園,提升其品味。金龍、麒麟廳依傳統宮殿式;內部裝潢及家具擺飾展現傳統色彩,懸掛在飯店內的唐人雪山圖、洞天山堂圖、清明上河圖、周公興禮作樂等畫飾與浮雕,均出自名家的手筆。

─傳統建築工藝之美─

圓山大飯店的建築特色,為中國南北建築的綜合體,保持高起的階基,作為以木構梁柱為骨架的建築物基座,再支承一個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頂,從屋檐部分的飛檐,檐椓和撩檐枋開始,屋頂垂脊上一蹲獸距在挑出的飛檐之上,正脊、垂脊之間安置鴟尾,是一種瓦製的獸形飾物。在屋頂下方,華麗、精緻而有力的斗拱結構,是圓山大飯店最吸引人的部位,它使圓山大飯店顯得莊重、肅穆。屋檐向外挑出的屋頂,即是由斗拱結構主導支撐。

圓山大飯店的屋頂金碧輝煌、瓦上的釉不但色彩美麗,且有保護陶土(瓦)、防風雨侵蝕及反射日照的光和熱等作用。屋面彎曲,不但形態優美,更有緩和雨水之效;屋脊上裝飾的仙人、走獸、鴟尾,不但增加了屋頂的生動之美,其目的具有遮蓋住鐵釘的釘眼及預防雨水侵入、破壞結構體等作用。而其瓦下的飛檐有振翅欲飛之姿,好似一隻大鵬剛要拍翅落地的樣子;簷下的斗拱,讓屋頂顯得層次分明又有深遂之感。

飯店的牌樓下,有三對頗具特色的獅子,其中一對是日人興建台灣神社時,要求板橋林本源家族所奉獻。另有一對日本式石獅如今移置劍潭公園大門口,石材是御影石,即日本兵庫縣出產的花崗岩。


飯店入口牌坊 / 維基百科

─水泥滑梯防空密道─

圓山大飯店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特色,即擁有當今世界級飯店唯一的地下通道。此兩條防空避難地道和新建大樓於1973年同時竣工。然而地道直到2000年10 月31日才開放,在此之前始終披著一層神祕的面紗。由鋼筋、水泥、白洋灰混合構成,具有防爆、隔音的效果的地道,內部蜿蜒迂迴。入口處有段10幾公尺的滑梯道,便利殘障或行動不便者緊急逃生,通過楷梯後,是水泥砌鋪的平路,一直到出口處,還有兩扇金屬門。西側地道有45盞防爆玻璃燈罩,可以完全照亮地道。

因建築特色及周邊特殊景觀而聞名的圓山大飯店,是台北市重要的地標。隨著社會進步,生活品味的提升,若有朋友到台北時,這座宮殿式建築與特有的人文故事,值得做為記憶一輩子的選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前金門民政局長、環保局長蔡是民2011年4月2日晚上於台北觀賞神韻國際藝術團的精采演出。蔡是民很佩服的說:「中華五千年文化要展現出來很困難,但是神韻用舞蹈、歌唱、橫貫中西的樂器等搭配,把中華文化突顯得真有那種氛圍。他們很能將中華文化的精華抓住,特別由海外華人擔綱表演更難得」,「神韻從文化層面打動很多人的內心!」
  • 倫敦——以其悠久的歷史、發達的經濟和璀璨的文化而聞名世界。在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彙集了人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科技的最高成就,日不落帝國之輝煌令世界矚目;今日,倫敦世界之都的鼎盛依然巍然不動。 倫敦作為世界戲劇之都,每年吸引著眾多的藝術團體和世界各地的觀眾.這裡的表演秀和觀眾數量甚至超越了紐約的百老匯。風靡全球的神韻藝術團即將在4 月5 日至10 日第四次惠臨英國,在英國國家歌劇院所在地敦倫大劇院(London Coliseum)上演七場神韻演出,為英倫觀眾帶來一場全善、全美的藝術享受和人生感悟。 神韻藝術團以大唐文明的輝煌為典範,為觀眾帶來包括眾多華夏民族獨有藝術的史詩級的舞蹈及音樂。中國的歷史被稱為「上下五千年」,而英國的歷史也是淵遠流長,兩國都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東方的文化再一次在西方國土上展現,演繹出又一次絢麗的色彩。
  • 前些天看到美國一位80年代在常青籐名校讀研究生的老一代留學生出的十道檢測題,考驗華人子弟是否具備攻克諾貝爾科學獎的實力,答對八道算通過.對象是二十歲左右的高校學子.因不要求專業知識,只考分析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一般大學生都可以一試。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幾道試題拋磚引玉,想引起家長對拓寬孩子們思路的重視,都是為了孩子們在校園內多學一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像老一代留學生出了國才發現除了死讀書本還行,好多搞科研項目和在社會生存所需的基本技能差強人意,畢業後走向社會做起事來往往事倍功半。
  • (大紀元記者李秀卿台灣高雄報導)在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執教中國語文的林秀蓉副教授,於4月6日晚間,偕先生至中山大學逸仙館,觀看神韻國際藝術團在高雄的第二場演出。她表示,聽聞神韻舞蹈藝術結合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又有精采的現場音樂演奏,所以邀先生同來欣賞。看了表演,更令她感受到:「神韻果真內外兼具,透過藝術的表現,其精神十分飽滿。」
  • 大戲五千年,神韻輝展現;港都演風華,仙境此中見。神韻晚會重現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的精彩節目,讓港都觀眾為之醉心不已,連續創下五場熱烈爆滿票房,觀眾滿心歡喜地說:「真像到了天堂走了一遭!」
  • 退休的英文老師,目前擔任客家鄉音樂團女高音的劉桂麗觀賞神韻國際藝術團4月9日晚間在高雄中山大學逸仙堂第六場演出後,感動地表示,「這個演出不只是表現了中華文化,也把信念藉舞蹈表現了。」
  • 連續八場爆滿,近萬名觀眾的熱烈喜愛,神韻高雄場在熱情沸騰的氣氛下圓滿落幕。「Bravo!」「Encore!」演出結束後,滿場觀眾捨不得離去,起身熱情鼓掌並熱烈高喊「神韻、神韻我愛你!」「神韻、神韻讚讚讚!」
  • 美林投資顧問公司的高級顧問科林‧雷森先生和妻子——資深的商業法律師梅勒妮一同觀賞了神韻。「神韻演出太精彩了,簡直是令人驚嘆!」梅勒妮女士率先發表自己的感想,「我們非常欣賞這些小故事中流露出的幽默;從視覺的角度來看,那色彩,那服飾簡直是精美絕倫!特別是,採用現代高科技的天幕,與舞臺上的演員配合得出神入化,天衣無縫。我覺得,棒極了!我從來沒看過這樣的(演出)。」
  • (大紀元記者李芳如台灣台南報導)書法藝術教學大師謝永田4月13日晚上在台南觀賞神韻國際藝術團演出後讚嘆不已,他說:「神仙下凡,佛法無邊,超出預期,太棒了。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好、美、運用現代科技,把中華五千年文化展現出來,世界上無人可以做得到,只有神韻,真是不簡單。」
  • 連續兩年觀賞神韻國際藝術團在台南首場演出,台南縣工商企業跨業交流會會長邱洋浩讚歎地說,觀賞神韻,民眾透過五官充分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神及精華,「不看神韻不曉得中華文化的偉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