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研究 證實:吃保健食品後更想吃大餐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5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曜宇台灣高雄報導)吃完保健食品後,是否會產生今天可以少運動或是來頓大餐之類的想法?台灣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邱文彬今年初剛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中,證實這項普遍的心理傾向。該報告不僅將刊登在《心理科學》期刊,也廣泛引起西方媒體的關注。

這項研究報告名為:「Ironic effects of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Illusory invulnerability created by taking dietary supplements licenses health-risk behaviors.」中文可譯作:「保健食品不可預期的影響:服用健康食品造成保護假象,而授權行使有健康風險的行為」。此報告探討人們是否因為服用膳食補充品後造成心理上形成健康保護,進而從事危害健康的行為。

研究動機來自邱文彬的日常生活,他表示:「有同仁表示今天早上有吃多種維他命,因此,不選有機便當,可以吃炸雞腿!」、「父親在電話中提到:現在每天都有服用維骨力,因此較少到老人活動中心運動!」

同時邱文彬回顧文獻,驚覺「保健食品的使用與大眾健康的提昇並沒有存在對應的關係!」他指出,美國人2009年花在膳食補充品的金額已超過1000億台幤,而小小的台灣在2009年也超過700億元。「諷刺的是國民整體健康水平卻沒有相對應的提高!」

邱文彬於是構思兩項實驗,一為透過以安慰劑取代健康藥丸,經由隱瞞與明示的對照方式,進行運動性活動、享樂性活動,以及對於吃到飽自助餐的渴望性調查;另一項則以「計步器」進行是否願意刻意繞路步行調查。

結果都發現,以為自己服用健康藥丸的測試者,對於飲食較不節制,並傾向選擇享樂性活動;而步行測試前雖已閱讀走路有益健康的報導,卻仍寧可「捨遠求近」,運動量明顯減少;相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劑的人,在飲食選擇及運動上,就朝向比較有機及多走幾步的選擇。

邱文彬表示這可以解釋成典型的「節食-暴飲暴食的惡性循環」(dieting–overeating vicious cycles ),人們一旦服用保健食品之後,會自以為建立了健康信用(health credentials),進而產生錯誤的知覺:誤以為不會受到健康危害,因而授權自我放縱的行為。


實驗證實吃完保健食品容易形成一種「健康信用」的錯誤認知,進而放縱口慾或少運動。(攝影:李曜宇/大紀元)

類似這樣的心理影響其實很多,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就說:「富不過三代也是一例。」因為知道家中有財產,造成保護心理而不斷揮霍;邱文彬也說,有統計指出黑人奧巴馬當選總統,美國社會卻降低對於族群公平政策的支持,因為白人認為已經為黑人付出,在種族議題方面可以縮減。

中山大學指出,這將是第一次《心理科學》採用完全由國內學者研究之報告,同時也受到華盛頓郵報,ABC News、BBC World等等眾多國際媒體爭相報導。但邱文彬也表示受到「美國健康食品協會」的抗議,認為實驗人數侷限少數人,不足以代表大眾;但卻受到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重視,將參考報告類似警語印在相關健康食品上。

至於報告是否定成健康食品的成效?邱文彬則表示,這項研究不是在討論健康食品的成效如何,而是在探討服用後造成的一種心理影響。相反地,他鼓勵在服用後不要忘記還是要保持健康生活,才能有加倍的保健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