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復興」的軟肋

何清漣

人氣 240

【大紀元2012年12月12日訊】習近平接任中共總書記大位之後,通過三個講話宣示了中共重塑政治合法性的三個努力方向,除了麵包(民生)與反腐之外,與前任不同的是以強調「中華民族復興」宣示了民族主義立場。

古往今來,民族復興的基礎依靠兩種資源,一是人民的強力支持,二是本國有足夠的物質資源。中國現在這兩種資源都處於稀缺狀態。

軟肋之一:國家與人民的關係仍然顛倒

習總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談話被冠以「承前啟後 繼往開來 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發表之後,《人民日報》連發四篇評論,如「道路決定命運 發展才能自強」等。讀過之後,我發現與30年前改革開放之初的「落後就要挨打」系列差不多,都是從百年前如何面臨列強瓜分的屈辱談起,頌揚中共帶領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如何正確,再強調國家強大如何重要。這番講話中勸諭人民的話仍然是「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與毛時代「大河漲水小河滿」、鄧時代「國家強大人民才能幸福」屬於同類說辭。

其實,「國家民族的強盛,讓人民的幸福有了堅實依托」這話中國現實證明是徹底空談,如果改成「讓少數權貴的幸福有了堅實依托」才符合事實。不少人(包括我在內)早就開始反思國與民的關係,認為只有民富民強(有個人權利),才能真正強國。由一群沒有任何權利且被剝奪人格尊嚴的臣民與專制者共同構成的國家,不可能真正強大——天朝的君臣似乎至今還沒想明白這個道理。過去十餘年來,全國各地每年發生群體性事件由不足十萬增加至20餘萬,其起因無非是政府剝奪了人民的基本生存權利。面對這種現狀,中國政府只敢承認官民矛盾尖銳,不敢承認政府與人民之間已經離心離德——之所以願意承認前者而拒絕承認後者,是因為前者可以說成是官員個人或者少數人的行為,承認後者則是對體制的否定。

在人民依然是毫無個人權利的臣民的情況下,《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宣稱中華民族復興「這個夢想包含著中國走向未來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簡直有如夢囈,是典型的誤國空談。

軟肋之二:資源對外高度依存

新朝君臣之間的「空談」基本不肯觸及一個問題:即中華復興依賴的經濟資源基礎。中國經濟早已經進入一種嚴重的對外依賴,這種依賴注定中國在發揚民族主義精神之時,必須非常小心,不能觸發其他國家的民族主義情緒。

自從經濟進入全球化時期以來,民族主義的堅持越來越困難。二戰之前,多數國家的經濟自成一體,外貿只是互補所缺。當時德國和日本都缺少石油資源,日本本土也缺乏其它工業資源,於是「強國」、「復興」之夢最後必然導向軍國主義和對外侵略以攫取資源。毛澤東為中國選擇的民族主義全然不同,他與蘇聯鬧翻之後,採取「閉關鎖國」策略,「自力更生」,讓中國自外於國際經濟圈存活了若干年。但那時,毛在石油、鋼鐵等重要資源方面自給,包括糧食也是在匱乏狀態下,讓民眾「閒時喝稀、忙時吃干」的自給自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早已擺脫了閉關鎖國、「自力更生」狀態,不僅依靠出口維持增長,而且也需要進口大量資源,對外國市場和外國資源的依存逐漸加深。胡溫時期的中國,無論是中國的產出還是資源需求,都足以影響世界經濟。尤其是中國對石油、礦產、糧食等資源的需求量極大,不僅影響國際市場的定價,還影響中國國內產業的生存及物價波動。

以下是依據中國官方數據做出的一些對外依存度的概括:

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以上(美日對外技術依存度僅為5%)。

中國的石油、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均達56%以上。到2015年,中國石油的進口依存度預計將達到65%。2011年,中國熱能煤進口量將達9000萬噸,銅礦進口量占世界的40%。煤炭、鋁土、錳、鉻鐵、鎳等礦產品進口量多年持續上升。

中國糧食自給率早已下降至90%以下,糧食產需缺口迅速擴大。目前,中國大豆進口量居世界第一,2012年的大豆進口量或佔全球56%;大米進口量已居世界第二。

中國的出口當中,由外商主導的出口占比為70%以上,這意味著國外市場管道其實在外商手裡。

中美經濟關係中最重要的變化是:中國已成為美國農產品、原材料等非製造業產品的進口大國,2011年美國向中國出口的非製造業產品總額占美國向中國出口的產品當中的比例是2000年的兩倍。

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對外國資源的依賴強化了中國政府的不安全感。於是,中國在世界各國四處投資,以入股甚至控股的方式,試圖保障石油與各種礦產品的穩定供應。但目前中國海外投資在世界各地都不順暢(另文敘述),東南亞鄰國因為領土糾紛加上對中國擴充軍事力量的擔憂,例如緬甸已經將這種擔憂變成對中國投資的排斥。

誰也沒綁架中國經濟

最近,有中國媒體出於對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的擔憂,臆造了一個非常情緒化的解釋:「對外依存度高意味著中國經濟被綁架」。這個解釋承接了殖民主義時期的反殖民理論精神,但除了在國內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對中國沒半點好處。能指出哪個國家是具體的綁架者嗎?是向中國出口石油的中東國家,還是向中國出口鐵礦石的巴西、澳大利亞,或是購買中國商品的美國和歐盟國家?事實上是中國的龐大需求將全球的資源市場變成了「賣方市場」,導致價格上揚,其他國家對此已有怨言,這種情況下,中國媒體還宣稱「中國經濟被綁架」,實在不夠明智。

在中國經濟對外高度依存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唯一的正確選擇是改變自身落後野蠻的政治制度,從而取得其它國家的信任,以建立一個互相信任、互相依靠的國際經濟合作體系。可惜的是,北京仍然將西方民主政治視為「邪路」。北京可能沒有想到,一個高度依賴他國資源和市場的國家,天天高喊「復興」、「強大」,並不斷提高軍事實力,只會加深其他國家的疑惑和憂慮,反過來造成中國經濟對外依存的種種障礙。

「中國復興」的兩個軟肋,民心向背是軟約束,資源短缺是硬約束。資源對外依存度高,意味著動員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必須把握尺度,否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近新版護照地圖引起的風波就是如此。而一個與人民離心離德的政權,表面上再強大,也不過是沙灘上的泥足巨人,隨時都可能受到沙灘下陷與腿足化成爛泥的威脅。

——轉自作者博客。

相關新聞
九評8週年看中共毀中華民族魂 神韻承載復興與希望
台過年島內訂位  復興立榮將開訂
台復興新機飛北海道  旅程更舒適
外媒聚焦:習近平談「復興」 靠民族主義造凝聚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