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過大年 品民俗 思文化

齊先予

人氣 36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2月12日訊】(新紀元周刊261期,記者齊先予報導)中共常灌輸「舊社會」人們日子如何苦,其實從傳統過年習俗中我們看到,過去人們生活得有滋有味,並不比現代人缺乏樂趣。

現今的大陸,「過年」已被改成了「中國新年」,「敬神、感恩、關愛」的精神底蘊被割斷丟棄了。

2月6日正月十五,眼看壬辰龍年的「過年」就要結束了,隨著現代化的蔓延,儘管人們吃得越來越豐盛,購物花費越來越多,但感受到的「年味」卻越來越淡。不過在人們的記憶深處,那些傳統的習俗還是穿越時光,給我們帶來綿長的回味。

過年一般從過小年開始。過去有個說法:「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人們按身份的不同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二十五過小年,如今北方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則是二十四,上海、江蘇南部、浙江卻要等到臘月二十九才過小年。江淮一帶人們把元宵節稱為「小年」,而在四川、重慶、貴州等地,臘月三十叫過小年,正月十五才是過大年。

由此可見民俗差異很大,不過都沒有對錯之分。幾千年過去了,各地習俗演變得千差萬別,但物質形式差異的背後卻有著相同的精神內涵。比如黃曆把每年最後一個月叫臘月,《說文解字》曰:「臘,合也,合祭諸神者。」遠在商代中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叫做「合祭」,所以中國人過年所有習俗的核心,不是歡慶或祈福,而是祭祀,豐富多彩的過年活動只是祭祀儀式的通俗化和普及化的表現而已。

下面讓我們剝開民俗外在的差異,去追尋那亙古不衰的精神內涵吧!

滿城粥香始為信 籌裡忙外都為「年」

臘月初八是「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源於佛教,相傳釋迦牟尼佛這一天吃了牧羊女用蘋果、糯米糰子煮的粥後,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於是人們用各色米果相雜熬製臘八粥,感恩神靈的保佑,祈盼來年的豐收。

年是什麼呢?人們把年稱為「年關」,「過年」如「過關」那樣不容易。據說上古時代「年」是一種猛獸,到了除夕夜都要出來吃人,於是人們就準備佳餚美酒,飽食一頓,再穿上華麗的衣服,全家守在一起,靜待這生死關頭的來臨。

後來有神仙點化說,年最怕火光、響聲和紅色,當年出現時,人們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貼上紅紙,它就逃走了,於是人們興高采烈地走出家門,互道恭喜重獲新生,守歲、掛紅燈、貼對聯、放爆竹、賀年等習俗便由此起源。


臺灣還保留著過年迎新春持火把炸年獸的傳統。圖為雲林縣西螺福興宮「鬥陣與太平媽守歲團圓迎春」的手持竹火把遊行炸年獸活動,成為除夕夜特色民俗活動之一。(中央社)

關於過年,北方有歌謠唱到:「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祭灶過「小年」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也是「祭灶王」、送灶王爺上天面見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一年表現的日子。據《淮南子》所載,黃帝、炎帝「死作灶神」,職司人間善惡。中國人相信人間的一切事都有神靈掌管、安排和監看,不但灶臺上有灶神,井有井神、門有門神、田裡有土地神,而且「三尺頭上有神靈」,暗室無欺,天網恢恢,因為到處都有神靈在監管著人類。

這天人們會把供奉的舊的灶王畫火化(送其上天)。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除夕時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再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供在廚房。有的灶王畫上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婆,還有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或「敬神如在」。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送灶神,寫春聯,貼年畫,又甜又黏的湯圓放「司命灶君」前為灶神送行,好讓灶神嘴角生甜,回天庭多說好話。 (攝影╱梁淑菁)

中國人的信仰與神靈的人情化

在北方,人們祭灶時除了灶神神像,還有用竹子做的馬,叫竹馬,供桌上供的關東糖是給灶王吃的,讓他上天後只會說「甜甜」的話,而清水和黑豆是給竹馬準備的,讓竹馬吃飽喝足早點送灶神上天。從這可以看出,中國人與神靈的關係很特別,既敬畏,又親近,中國民俗把神靈人情化、人性化了,這是最突出的特徵。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中國雖然有道教,但2500年前當佛教出現後,中國人就把祂結合本土的道教和儒教加以改良,最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現象:歷史最悠久的中華文明並沒有產生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但中國古人在全世界又算是最相信神靈的,這不得不歸功於「過年」等中華傳統民俗的巨大影響力。

中國人信神,不像基督教那樣讓人覺得自己有原罪,而在人間高興不起來,也不像伊斯蘭教那樣讓人每天五次都得給真主磕頭下跪。儒家告訴人「敬鬼神而遠之」,佛教道教也嚴格區分信神的普羅大眾與修道者之間的巨大差別,從而對「信眾」與「修者」設定完全不同的要求標準,在保持宗教純潔性的同時,又教化了芸芸眾生,這種獨特的現象是很有深意的。

要帳的關東糖 避債戲與討債燈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這時家家戶戶就要開始購買年貨了。說到錢,臘八這天還要做件事,那就是結帳。一大早各買賣鋪戶就會派小夥計們到各家各戶把欠帳單送過去,意思是:到年底了,該結帳了。不過只要爆竹聲一響、餃子一下鍋,要債的人就不能提要帳的事了,得要等正月十五以後才能辦了。「送信的臘八粥,要帳的關東糖,救命的年夜餃子」,說的就是中國人要債的潛規則,從中不難看出中國人特有的寬容、「過年為大」的人文情結。

在臺灣至今還保留了「避債戲」與「討債燈」的習俗。除夕夜欠債者只要躲進寺院人群中看戲,哪怕被債主撞見,債主也不能問他討債,否則會招致群眾圍毆。不過也有債主大年初一穿著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債追到現在尚未回家,這就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輕易使用「討債燈」。

過年習俗在教中國人如何過日子

把灶王爺送上天後,臘月二十四就是大掃除的日子了,因為平日裡掃帚不敢動的地方,怕褻瀆無處不在的神靈,這時都可以清掃一番了。古代把這個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驅除病疫的宗教儀式,從現代衛生角度看,這種習俗也是非常好的。

在國外生活的人都知道,假如沒有這個傳統,平時忙於日常生活的人們,恐怕過上好多年,也很難擠出時間做個徹底大掃除。由此可見,過年的習俗其實是教給中國人如何更好生活的模式,什麼時候該收拾房間了,什麼時候該換窗戶紙了,什麼時候該給家人添置新衣了,什麼時候該給老人一個問候,給孩子一份鼓勵,給家人一個期盼了,過年習俗都做出了規定。

西方人經常互相親吻,「我愛你」常掛在嘴邊,而中國人很內向,大多「愛在心裡口難開」,甚至「打是親來罵是愛」,但過年的習俗終於讓每個人必須把內心的感恩和關愛表達出來,歷史證明,這是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的增進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黏合劑。

過年的各種慶典習俗,規定了每家人必須破費,必須搞慶祝活動,無形中就糾正了這種偏差。再比如個人衛生,冬天很冷,有的人家就很少洗衣洗澡,但南方過年習俗卻規定了:「年二十三,洗衣衫;年二十四,掃屋企(房屋);年二十七,執歸一(收拾整齊);年二十八,洗邋遢。」這樣就確保了哪怕父母很極端,孩子們也能知道正常生活應該如何進行。

月窮日盡連雙歲 一夜增壽跨兩年

除夕是過年期間最重要的一天,20多天的忙碌都是為了這一天。上午祭拜活動就開始了,到了晚上就是高潮,「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許多辭舊迎新的重大儀式都在這天舉行。下面是老北京過年的一些祭典細節,全國各地也大同小異。

◆ 佛堂供品桌上分 「九堂」「五供」為最尊

北京人幾乎家家都有佛龕或神像,年禧時就要在佛龕神像前上供,供桌也叫接桌,家宅六神也要上供。最尊貴的供品為「九堂」,即豬頭、雄雞、羊肉、饅頭、蜜供、套餅、麵鮮(用麵做的桃、蘋果、橘子、柿子、佛手五種水果形狀的點心)、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飯、素餃、素菜等,「五供」即一隻香爐、一對燭臺、一對花瓶(筒)。供品要在正午前擺齊,正午開始燃蠟點香,俗稱「起香」。從此時起香火不可中斷,直到初五的「破五」。

◆ 除夕碧海神仙會,此夜接神天地桌

平素沒有大佛堂的人家就特別重視天地桌,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供奉有所不同,除供有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神像大都是臨時性的,難免有些粗糙,有木刻版的神像畫冊,有用大幅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正月十五才送神焚化。

◆ 滿庭祭祖不夜天,百善最當孝為先

吃年夜飯之前要祭祀祖先。因為中國人相信輪迴,哪怕祖宗重新轉生了,他們的靈魂還在守護和保佑著後代。百善孝為先,在世界各地,祭祖可能是中華民眾最獨特的現象。

如果家有祠堂,祭祖儀式就隆重,無祠堂之家亦將先祖影像請出,在屋內西牆方位設供桌,並擺滿成堂(五碗為一堂)的供品,這其中有:蜜供一堂、套餅一堂(成套月餅)、麵鮮一堂、花糕一堂(芙蓉糕或京式大小八件)、水果一堂、百果一堂(各種乾果、果脯、蜜餞、細雜拌)、年糕、年飯各一碗、素餡餃子、素炸貨各一碗。此外還有五供、全份的黃錢、千張、元寶、錢糧。

祭祖時,點起紅油大蠟和高香,由家中長輩帶頭依次向祖宗磕頭,按輩分大小、先男後女,分別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禮,禮畢由家中長輩宣讀祭祀表文,宣讀後將表文和錢糧、元寶、香粉等一起放入疏筒裡到院中焚化。此時還要鞭炮齊鳴,焚化後才開始吃團圓飯。

◆ 團圓飯在團圓夜,更歲交子聯年春

團圓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家宴,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燉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是豆腐、青菜等,主食自然是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餃子常包成元寶形,有的還包點糖(象徵甜蜜幸福)、銅錢(財源廣進)、花生(又名長生果,健康長壽)等。

◆ 終夜不眠晉代風 守歲延壽惜光陰

據《風土記》中所載:除夕之夜大家終歲不眠,以待天明。有人說長輩「守歲」是為珍惜光陰,晚輩「守歲」是為父母延壽,其實守歲主要是為了等待接神。人們酒足飯飽後,也不可能像平時那樣正常就寢,難得一家人歡聚的時刻,自然要慶祝一番。守歲大多以娛樂為主,如搓麻將、鬥紙牌、推牌九等,這樣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就到了諸神下界的「亥時交子」的時候了。

◆ 天宮子時諸神降,接神時刻新舊分

接神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最長者帶領全家舉香,時間有的是午夜零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在院中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從供桌上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連同松枝、芝麻秸等一起焚燒。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歲」驅邪拜年與壓歲錢

接神後,各家還要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全家人在上面行走,劈啪作響,稱為「踩祟兒(踩歲兒)」,鬼和祟都是指害人的鬼怪,除夕夜很多家長特意要讓小孩兒們在芝麻秸上面跑來跳去,這樣踩「祟」後孩子不生病,長個兒快。拜年時,長輩坐在堂上接受小輩的頭叩首禮,說些祝願的吉祥話,長輩照例要給未成年的小輩一些「壓歲錢」,也即「壓祟錢」,保護孩子平安。

◆ 正月初一滿街走,出外辭歲會親友

初一拜年,漢代已有,唐宋後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拜年也稱「辭歲」。有特殊關係的人,新年辭歲是必須遵例而行的。如清朝時,京師大臣必須給皇帝辭歲,本族的晚輩必須到族長家辭歲,女婿必須到岳父家辭歲等。


2012年1月23日是黃曆的正月初一,臺灣的寺廟聚集了數百名當地民眾,在新年第一天前往拜拜,祈求好運。(AFP/Getty Images)

◆ 正月初二祭財神,正午必備「元寶湯」

初二,無論是商鋪還是住家,各家將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財神是誰?說法不一。不過財神屬道家範疇,人們常把范蠡、比乾等稱為文財神,把趙公天師、關羽稱為武財神,還有供奉太白星者,稱為「財帛星君」和齊天大聖、招財童子等。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會被自己娘家兄弟連同孩子一起接回娘家,省親拜年。

◆初三初四逛廟會,吃喝玩樂好熱鬧

正月初三俗稱「赤狗日」(亦為赤口)。所謂赤狗係()怒之神,故初三為凶日,大家較少出門。自古來傳說老鼠在此日嫁親,所以守舊的家庭都在廚房地上撒些米粒,以供牠們食用,叫做「老鼠分錢」。初四除了外出拜年,大人們還會帶著孩子去參加一年當中最熱鬧的娛樂活動,除了品嚐各種小吃以外,大人們少不了給孩子買幾件牛兒喇叭、濮濮登兒、耍貨……
◆「破五」一到禁諱消,籌備開市求吉兆

過年由於是祭祀活動,禁忌很多,人們不可輕舉妄動,一過初五就破了禁諱,叫「破五」,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財神即東西南北中的五路神,江浙一帶還有初五「送窮」、祭路頭神的習俗。

◆年初六正是年 送窮挹肥掃除

大年初六求順扔窮鬼,送窮神。人們在這一天把除夕送來的財神紙馬燒掉,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這一天也做大掃除,把初一到初五的垃圾倒掉。在臺灣初六要挹肥,清除水肥,尤其廁所,把初一以來的垃圾穢物清除乾淨。

◆正月初七人勝節,庭院煎餅謂「熏天」

從正月初一到初八,按道家說法,天地萬物出生的次序是:雞、狗、豕、羊、牛、馬、人、穀。正月初七也叫人勝節、七元,此日要吃春餅、盒子菜,並在庭院裡攤煎餅,謂之「熏天」。
◆正月初八燃燈盞,諸星下界供清茶

這天為「諸星下界」日,人們於此日祭星,謂之「順星」。祭祀用兩張神碼,分別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以及「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後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天地桌後方正中受祀。

神碼前陳放著用香油浸撚的黃、白二色燈花紙撚成的燈花,放入直徑寸許的「燈盞碗」,或用49盞,或用108盞點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黃昏後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後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天公生日與元宵節

在大陸很多地方,到正月初八,新年活動就辦完了,所以叫「初八完全」,不過在臺灣等很多地方,人們一直要歡慶到正月十五。有臺灣歌謠唱到:「初一場,初二場,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返來拜(女兒歸寧),十三食諳糜(吃稀飯)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相公生。」

值得強調的是正月初九的天公(玉皇大帝)生日,這樣從凌晨零點開始一直到天亮都可以聽到不停歇的爆竹聲。祭典時,先由長輩行「九跪九叩」之禮,如果去年曾經許下宿願的人,必須行「百二拜」大禮,把頭叩得天旋地轉。這時「鼓吹陣」沿戶吹奏吉祥樂曲,點燃「燈座」及「天公金」「壽金」等紙箔,最後燃放鞭炮。

正月十五依照道教說法是三官大帝之一「天官大帝」的聖誕,也是燈會的日子。相傳漢文帝每到這一天晚上即令張燈結綵,並出宮賞燈,與民同樂。從此元宵節張燈的傳統就興起了,這天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因為古代平常女子「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才可以出來夜遊觀燈,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

各地過年的特色習俗

東北過年,年夜飯後要吃凍梨,初一初二不掃地,否則把財氣掃走了,初五一定要把餃子咬破,而且正月裡不剪頭,否則會克(死)舅舅。在重慶過年,人們喜歡買一束臘梅花擺在家裡,那清幽的芬芳彷彿代表來自天國的祝福。在溫州,冬至吃湯圓或麻糬,是必不可少的傳統,因為「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溫州人還吃醬油肉和鰻鯗,年糕要搗成方形或元寶形,上面印壓不同的圖案。

臺灣過年一般從臘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才結束,過年夜要「圍爐」,一家人圍著桌子吃團圓飯,沒趕回家的還要空出一個位子放那人的衣物,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爐,爐邊置一些銅錢,以示財氣旺盛。圍爐時要吃「長年菜」(芥菜,表示長壽)、「韭菜」(吃的時候要整根吃下不咬斷,才能「久久長長」),還要吃蘿蔔(即菜頭)表示好彩頭;吃「全雞」表示全家福;吃「蚶」表示繁殖力強會生蚶子蚶孫;吃魚丸、蝦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

陝西過年,正月十四開始要「轉九曲」,在361根高粱稈組成的九曲方陣中走出來。連轉三晚,民謠稱:「轉九曲」活九十。陝北人還「打花」,把溶化的銅水及鐵水倒在放有濕沙的木板上,一齊拋向天空,在向下墜落時將其打散,這種古老的煙火比現在的煙花更有情趣。正月十五陝北人除了看花燈,還送花燈,舅舅給外甥送燈,一直要送到十二歲,最後一年的送燈叫「完燈」。

在上海,過年時乞丐就多起來了。有種乞丐是為行孝道。據說老人只有吃了百家飯才能安度八十一歲前的一道鬼門關。真的乞丐過年時也改變了方式,用紅紙裹著菜頭掛在竹竿上,每到一家門前就說菜頭到,生意好,這叫「送彩頭」,有的「送春牛」、送「搖錢樹」或「跳財神」,不過1949年後這些都絕跡了。

中共常灌輸「舊社會」人們日子如何苦,其實從過年習俗中我們看到,過去人們生活得有滋有味,並不比現代人缺乏樂趣。西方有聖誕節、感恩節、鬼節、情人節等,不過中國人的「過年」早已把這些節日融合在一起了。

然而在13億人的大陸,「過年」已被改成了「中國新年」,「敬神、感恩、關愛」的精神底蘊被割斷丟棄了,人們拜神祇是為了求神。古人祈福的前提是信神敬神,平時按照神的要求行事,而今日很多人求神祇是在賄賂神,這無疑是更大的悲哀。◇

本文轉自261期【新紀元週刊】「專題新聞」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63/10420.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客家天穿日民俗多 竹東山歌傳唱47年
傳承千年的廣州民俗:「水神」崇拜(上)
傳承千年的廣州民俗:「水神」崇拜(中)
傳承千年的廣州民俗:「水神」崇拜(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