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欣賞】

【京劇欣賞】打姪上墳

迷失的陳大官決定「認祖歸宗」
袁榮易
font print 人氣: 150
【字號】    
   標籤: tags:

京劇《打姪上墳》,又稱《狀元譜》。由打姪、上墳兩個段落所構成,兩個段落分別講了兩個風俗習慣,一是「開倉放糧」,一是「清明掃墓」。這齣戲,簡而有力說明文化的力量,幫人達到連繫、溝通、互動。人與人的裂痕,藉此得以彌補。族群或社會出現不平衡,大家心量大,攜手同心,心性得到提高,環境調整變好。

戲曲起動心理治療的功能,這功能匯聚自然力:血緣、土地、職業等形成的文化基因,做成鋪路的材料,促使人在實際接觸中領悟,而相互都有善意。族人、鄉人,甚至其他地區來的旅人,平心靜氣,共聚一堂,人的矛盾總能解決。戲曲強調走出來參與,人能面對自己就有改變的希望。京劇《打姪上墳》樸實無華,講的是族人的一念之善,救援一個沉淪的子弟--叔叔陳伯愚與姪子陳大官,二人在人文的生命圈裏,獲得再生。

「開倉放糧」是陳伯愚員外的德政。陳伯愚老來無子,糧食有餘,就想幫一下別人,果然看到大大小小一家一家的人,前來領糧。大家很高興,他也很高興,就像陳伯愚上場的引子:「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之家慶有餘」。

本想著行善會有好報,沒想到做好事也可能釀禍。此時,失聯多年的姪子陳大官也上門要糧食,陳伯愚可氣壞了。由於兄嫂早死,先由陳伯愚管理家產,但陳大官聽人讒言,強行分家,冶遊放蕩,最終淪為乞丐。家族風暴,怎麼過來的,叔父十分清楚,但年輕的陳大官似乎不太明白;他竟敢來討糧,我這個叔父就要教訓這不長進的姪子。人心一起,事情往壞的方向變,阻擋悟性,互相牽絆拉扯,怨憎中兩人僅存的一點空間也消失,眼見要鬧出命案。

陳伯愚(白):嘎哈哈,唔,既落在乞討之中,不在外面來乞,來到我家則甚?
陳大官(白):聞得叔父開倉放糧,姪兒也是前來領糧度日的呀。
陳伯愚(白):呀,兒也是前來領糧度日的麼。
陳大官(白):正是。
陳伯愚(白):好呀,我陳氏門中的糧米,旁人領得,難道自己胞姪領不得?近前來。
(院子搖手。陳大官向前,叔父打介)

人來在地球上,過著文化生活;在這些文化面向中吸取教訓(如看戲、讀名著或得到老師的指點),領悟到更高一層的理,下一步就做得好些。陳大官被打昏厥,叔父走掉,院子、嬸嬸趕來照顧,並給一筆不少的錢,讓他過日子。但是陳大官運不好,當晚在土地祠睡覺錢就被偷了。他感到茫然,再去找嬸嬸嗎?正好這天「清明掃墓」,順著善良習俗,他清醒的意識叫他「認祖歸宗」,這是這齣戲的重點,陳大官猶有念祖思源之念,他在大街討了幾文錢,買些紙錢,去給父母上墳。


《打姪上墳》看墳的朱倉(左,蕭長華飾演),指導陳大官(右,姜妙香飾演)燃爆竹。

「清明掃墓」還要上一位看墳的朱倉(丑角),他看不上陳大官,陳大官整理好父母墳台、燒化紙錢,聽說叔父母也來了,他趕快躲起來。叔父母祭掃完,經過兄嫂墳台看到有人祭掃過,問看墳的朱倉才知陳大官還在這裏,叫出陳大官,叔父十分感動,不但認養為子,而且財產也給陳大官管理。這個大轉變怎麼解釋?是叔父打了他覺得內疚?還是叔父看他確實對家族有了責任感!

陳伯愚(白):兒呀,從今以後,有口不來罵兒,有手不來打兒。這萬貫家財,付兒掌管。成人也我兒,不成人也在我兒。
陳大官(白):哦,從今以後,有口不來罵我,有手不來打我。這萬貫家財,付兒掌管。成人也在我,不成人也在我。這就是(念):爹娘打罵終何用,成人還要哪、哪、自成人。
陳伯愚(白):好呀,好個“成人還要自成人”!大官兒,隨為父的來呀!

自成人就是要自己主動,表面看來陳大官甚麼也沒做,但這一個決心就能把問題解決了。這樣的劇本在唯物主義的現代人腦中簡直無法理解,可是在傳統文化裏卻非常自然,陳大官表態「認祖歸宗」,他既做了選擇,將來的命運自然跟著改變。忠厚傳家的傳統也綿延不絕。

「開倉放糧」叔父先踏出為人群付出的一步,只是恩怨關係,姪子就像仇人一樣,陰影封閉住他想開放的心。「清明掃墓」這一風俗習慣,擴大眼界,淵遠流長,鋪設出文化的力量、連結心的柔軟,化解掉某些積怨。所以文化的力量是驚人的,它真的提供讓你從泥沼中脫身的界面。就如共黨文化的恐怖與邪惡,使人不斷向低劣品質墮落,嗜血、割裂、陰險,人變成鬼。然而國人覺醒了,誰也不願跟它去地獄。大家早就注意到事情的嚴重性,大家都選擇走上「退黨大潮」,堂堂正正為自己的將來找到新的出路。用文化的一念,永遠消去獸的印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詡為傳統文化基因庫的國光劇團應邀到巴黎音樂城音樂廳上演「美猴王」,特別為海外演出設計的個人炫技謝幕,讓全場觀眾驚呼連連,掌聲不歇。
  • 京劇《悦來店》、《能仁寺》是八本《兒女英雄傳》中精彩的兩析。此劇原為清初文康寫的小說,清末李毓如根據河南才子狄郁(號杏南)所编梆子劇本、整理成為京劇余玉琴「福壽班」的本戲之一。當年余玉琴演十三妹是武旦應工,以武功見長,是踩蹺演出。此戲後經王瑶卿重排,融合了花旦腔調、刀馬旦架式表演,不再踩蹺而改穿彩薄底(快靴)。
  •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們了解京劇, 庫比蒂諾又興中文學校於3月21日邀請梅蘭芳藝術研究會藝術指導教師丁家麟到學校,介紹京劇各種行當及生旦淨丑等角色。丁家麟示範了孫悟空、趟馬、騎霸(即帝王將相出征的狀況)等動作,博得小朋友陣陣掌聲。當場並指導部分孩子如何拿各種京劇道具。
  • 先是漢中的張魯攻打劉璋,劉璋請劉備入川協助。劉備從荊州,以龐統為軍師,帶著部隊,到成都與劉璋會面。接著,劉備駐守在綿竹一年。劉璋反悔,懷疑劉備的動機,乃攻劉備,交戰中龐統被箭射死。荆州的孔明(諸葛亮)急忙率領張飛、趙雲等出兵,打敗劉璋的悍將張任。終於,劉備與孔明會師成都,劉備取代劉璋的位置,開始統治四川。
  • 《監酒令》為小生重頭戲,表現一個年輕人遇到選擇,他總是以本性或正義去選擇,而非用利益去選擇,結果得到好報。例如選擇愛人,他找喜歡的對象,不牽涉到政治上有「劉派」、「呂派」之分,結果夫妻兩口子很恩愛。戲中這位朱虛侯劉章,具足年輕人的正直與憨厚。歷來能演者不多見,朱素雲曾與貴俊卿(譚派老生)合演,朱素雲喉音高亮,聲聲合拍,雖是宿衛軍官之職,面對「劉派」大老的挑撥,他一本正理應對;二人神情周到,又功力悉敵,實屬難能可貴。早年,北京春台部陸小芬(1856咸豐六年生),演劉章憨直無懼,很有名聲。
  • 陳德霖(1862~1930)是在京劇史上影響很大的人物。如果譚鑫培是「老生」的代表,陳德霖就可稱為「青衣」的代表。在表演上,陳德霖考慮劇情,根據劇中人物的性格來安排行腔的高低、急緩。「青衣」強調女性優雅與端莊,不尚花俏,注重身份、舉止內斂。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