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士大醫家王冰

作者 : 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王冰,號啟玄子,曾任唐代太僕令,又稱「王太僕」,相傳在世時間有八十餘年。王冰弱齡慕道,篤好養生,酷嗜醫學,在其著作《玄珠密語》中提到:「余少精悟道,苦志文儒……乃專心問道,執志求賢,得遇玄朱,乃師事之。」他自號啟玄子,就是因「起問於玄珠子」之故。王冰最大的成就,一是註釋《黃帝內經.素問》,再來是補入其中已遺失的篇章——七篇大論。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與《靈樞》,《素問》記載了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以黃帝問而岐伯答的形式記載;《靈樞》又稱為《針經》、《九針》,在王冰之前又被稱作《九靈》,到王冰時候改稱作《靈樞》。王冰將《素問》稱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並以其師的「張公祕本」為藍本,並參校其他流傳版本的《素問》加以整理、註釋、編排次序。

王冰將原內容用黑筆寫,註釋則用紅筆寫,以區別原文與註釋,並補入第七卷七篇大論——〈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微旨大論〉、〈六元正紀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主要在探討五運六氣學說。在王冰補入之前,《素問》第七卷已亡失散佚,王冰的傳出讓七篇大論重見於世人。

洋洋灑灑七篇大論,共計五萬二千多字,篇幅約占《素問》的三分之一,談論五運六氣學說,詳探天地人之間的關係,從氣象、地理及物候變化角度分析對人體生理、病理影響,對臨床疾病治療預防有所指導。中醫的正治與從治的方法就從這而出,正治有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

從治就是反治,倒過來治療,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並對虛寒虛熱的治療提出了治則——「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此法後被王冰註釋為:「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腎為水火二臟,後世的命門學說也從這衍生而來。

王冰版的《素問》,後經北宋林億、高保衡等重新校著後,稱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並評說:「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註,猶是三皇遺文,燦然可觀。」成為最完整的《素問》善本,也是官方考試的依據。現今流傳的《黃帝內經》就是這個版本,金元明清的醫家,註解《內經》時,也都採用這個版本。

《黃帝內經》為道家經典,道家為單傳,私傳祕授者不輕易流給外人,又《黃帝內經》何其難也,縱使高智慧者不經師父點化,怎能通曉!王冰不但註釋其中的《素問》,還將七篇大論公諸於世,等於將諸多天機洩漏出來,若沒有得到他師父的應允,又怎能有機會流傳開呢!這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本文轉自第312期【新紀元週刊】「養生保健」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8/11065.htm

新紀元雜誌

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行性感冒種類越來越多,感冒病毒的變種情況越來越普遍,流行時間也拉長……面對這種情形,有無預防之道呢?
  • 古時音樂用來治病。後來古人發現草也可治病,所以就在音樂的「樂」字上加了個草字頭,變成「藥」,中原人至今仍然說吃藥(音「樂」),而不是吃藥(音「要」)。
  • (shown)「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也」。
  • (shown)古人懂得「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之道,又懂得「養德」即是最好的「養生」方式。治人於未病之前,杜絕生病,不再以藥物戕害身體,這不是很有智慧嗎?
  • (shown)無論現在的科技如何發達,在控制瘟疫或是病毒的蔓延或是變種上,仍是束手無策。H1N1新流感的疫情不斷在全球蔓延,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全球危機,借鏡古人的智慧,或許可以替今日的瘟疫找出解決之道。
  • 夏天的赤壁是浪漫的,深秋的赤壁卻是寂寥的。雖然如此寂寥,可是蘇軾的《後赤壁賦》卻還是那麼禪機深邃…
  • ,唐代傑出詩人。他一生憂國憂民,關愛百姓,關注未來,呼喚正義,以其自覺和深沉的社會意識創作詩歌,其詩 「渾涵汪茫,千匯萬狀」(《新唐書》)。
  • (shown)神韻交響樂團10月28日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首演,美國音樂評論人威廉表示,西方音樂自貝多芬、李斯特之後,近二百多年來沒有再突破,今天神韻交響樂團突破了,成功注入東方元素,誕生出震撼世界的新樂章,讓西方交響樂自文藝復興後再度復活。
  • 淵明(公元365年~427年)是晉代文學家,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田園詩人,小時候家境貧困,但是他努力鑽研儒家經典,年輕時一度出仕,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小官,41歲時掛印辭官,隱居於廬山腳下,躬耕田園,飲酒賦詩,終老一生。後人稱讚他為「千古隱逸之宗」。
  • 類對疾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之後,醫學分科也會越來越細,目的應是順應臨床醫學的發展,讓醫療照護完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