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小年夜 新年將來臨

超級盃助興過大年 中國人敬神心坦然

人氣 5

【大紀元2013年02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曹景哲舊金山報導)導讀:不知不覺已近中國新年,週日正逢黃曆臘月廿三,民間稱之為小年,是祭祀灶神的節日。小年一過,中國新年就指日可待了。今年的小年夜,正逢超級盃大戰,作為灣區的一員,在傳統的小年夜,可以吃著雞翅、喝著啤酒、看著現代的橄欖球比賽,過得也將是別有風味。

圖:過小年要供奉的灶王爺神像。(攝影:曹景哲/大紀元)

隨著中國新年的腳步聲越來越近,大家的工作也比較散漫了,心思更多地想怎麼過年了。週日(2月3日)正逢黃曆臘月廿三,民間稱為小年,也有的地區稱臘月廿四為小年。小年,又稱為祭灶節、謝節、灶王節、祭灶,臺灣民間信仰俗稱為「送神」,是祭灶神的節日。不僅是中國的民間節日,在東亞各地都有此習俗。

小年南北習俗各異

在過小年時,南北習俗各異。但相傳,為了讓灶神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人們把灶糖作為祭祀供品,給灶神吃。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形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寒冷,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在中國北方,除了吃灶糖,還有包餃子、剪窗花、貼年畫等。

廣東在新年前則有飄色巡遊,又稱會景巡遊,簡稱飄色。是中國一項民間表演,由身高不高於42英寸(106.6厘米)和體重少於35磅(15.9公斤)的小孩被支架撐著,扮演中國歷史人物、經典小?中的人物,以及新聞、政治名人等,在街上巡遊演出。

飄色巡遊起源於1860年代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清政府一度禁止粵劇,於是廣東省廣州沙灣的居民便以戲曲人物的造型巡遊而不唱戲,當時又被稱為賽色。其後這個活動傳到佛山,於每年秋收之後舉行慶祝。之後,活動再傳到香港長洲。

台灣有在農曆臘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的習俗。焚燒雲馬紙為神衹坐騎,返天過年,依例會準備果實甜湯。送神之後,方能打掃神明廳,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除去舊門神,準備換新。香爐中的香灰須於當日重新篩濾過,門神則隨送神焚燒金紙時焚去。而台灣本地舊日傳說,送神之後,廿五日天神會下凡代替上天述職神衹巡視,所以當日不可曝曬褻衣。

灶神報告人家善惡

灶神(灶王爺),是最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神明之一,也許是最直接的、最掌握人家生活瑣事、品行舉止的了,所以,自然被人們重視。所以,在過去的「正經過日子」人家,幾乎家家有灶神的靈台畫像。

灶神起源甚早,來歷說法也很多。最初因「黃帝作灶」、「炎帝作火」,人們奉為灶神。為了感謝給予人類生存條件的神,人們開始祭拜。後來,隨著歷史的推衍,各種說法豐富起來。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賜予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職責,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監察一家人善惡之職的官。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臘月廿三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

所以古時祭灶不分身份的貴賤高低,上至皇宮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對灶神都是畢恭畢敬。臘月廿三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祭祀灶神的供品一般都少不了又甜又粘的食物,目的是祈望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送走神明後,等到除夕夜除夕這一天灶神會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因此,傳統習俗中,除夕夜都有迎接灶神回來的儀式。「接灶」時把新的灶神像粘貼好,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叩拜。

中華傳統文化一直強調天人合一。大千世界中,神、人、鬼等等各層生命,共同生存,各行其道,井然有序。古人對神明一向恭敬崇祀,這種對神明誠敬的心態,有助於人們反思己過,主動行善積德。孔子告誡弟子「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

過小年

臘月二十三 灶王欲上天
叩頭焚紙拜 祈禱進良言
可歎聰明者 可知灶王難
徇私弄舞弊 豈可做神仙
日月乾坤朗 人生天地間
問心無愧疚 怡樂自安安
坦蕩人生路 順風順水船

相關新聞
過小年
過小年 人氣 2
集集鄉土燈會 小年夜點燈
小年夜變天  除夕冷氣團報到
小年夜疏運  鐵公路順航空小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