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操控思考 Google讓學生變笨?

田清
font print 人氣: 13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4年10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編譯報導) 將瑣碎的工作外包給機器似乎能解放腦力,不過卻可能剝奪了整個下一代的基本心智技能。

《大西洋月刊》報導,人類與技術互動最古老的比喻是主僕關係。亞里士多德曾經想像,如果織布機這些設備變得自動化,技術可以取代奴隸制度。19世紀的王爾德預見未來,由機器完成所有沉悶又不愉快的勞動,人類得以解脫出來,從事美麗的事物娛樂自己,或者乾脆用讚美和喜悅來思考這個世界。

如今,電腦經常扮演兩種角色。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在他的新書《谷歌把我們變蠢(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中,面對這一似是而非的雋語,分析了從醫療診斷設備到建築造型方案等許多由軟件來幫助人類認知的領域。正如書名,本書對於這類科技是囚禁還是解放了使用者也有其立場。他認為,我們越來越被抑制,不過隱蔽的高科技陷阱給我們獲得自由的幻想。

他的舉證之一是加拿大北部的紐特獵人。老一代的獵人可以在苔原上通過風向,雪花的形態,星星,和動物行為的細微變化,驚人準確地追蹤到馴鹿。一旦年輕獵人開始使用雪地車和GPS設備,他們的實力就大大減低。他們開始太相信GPS設備,導致他們無視於明顯的危險,在懸崖上加速或是撞上薄冰。而當GPS故障或電池凍僵時,這些沒有像上一輩一樣學習並實踐過尋路技能的年輕獵人特別容易出事。

卡爾也列舉了其他案例:依賴決策輔助軟件的醫生忽略了來自病患的輕微信號,或者排除看來不可信但卻是準確的診斷;建築師改用數位化平台後繪圖技巧退化。他也講述了一些恐怖的案例:商業航空的駕駛員在緊急情況下不會進行簡單的調整,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於自動駕駛系統。卡爾承認,這些科技往往能增進人類的技能,不過他也用服人的理由,證明人類與科技的關係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正面。

所有這一切對於在課堂使用科技有明顯的意義:科技什麼時候能讓學生自在地思考更有趣更複雜的問題?無處不在的拼寫檢查和自動更正軟件就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例子。研究記憶形成的心理學家已經發現,在心中去拼一個字的行為會強化你記住它的能力。當一台電腦自動更正拼寫錯誤,或是有下拉視窗提供拼字時,我們不會在腦海再想出正確的拼寫。

這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不過拼字的過程不只是補充拼寫技能;也是藉過程形成這些能力。當學生發現自己沒有自動拼寫的協助時,他們不會像紐特人的GPS故障時面臨凍死,只不過是更容易犯錯。

解決辦法好像是提高電池壽命,並讓拼字輔助更加普遍,不過這會造成惡性循環:我們越使用科技,我們在任何情況就越需要它。突然間,我們作為科技主人的地位開始岌岌可危。

依賴計算機進行數學運算也有類似的風險和好處。把手動乘除大數字的耗時過程自動化,可以讓學生把時間和精力用於更複雜的數學科目。但在課堂使用計算機可能導致學生忘記如何手算。

所有的好老師都知道,學生需要經歷混淆和挫折來內化一些原則。這是為什麼老師不會在學生一開始不了解時就馬上提供協助。課堂內不用計算機和拼寫檢查程序不必要也不可能,不過定期地避開這些工具,可以確保學生是利用科技來釋放腦力於更有趣的問題,而不是因為他們沒有這些幫助就不會拼寫或計算。

卡爾指出,機器人robot這個詞起源於捷克語robota,意思是奴役派生。他的書是一個珍貴的提醒,如果我們不謹慎地檢視我們日益依賴科技的過程,我們與科技的主從關係可能與預期相反。

責任編輯:白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創新企業的領導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未來式的眼光,而不是只著眼於目前工作的改善與效率的增加,因此你必須思考,未來的世界發展前景如何?經濟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未來科技的發展重點是什麼?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核心是什麼?人類未來的需求和生活型態會做如何改變?下一波產業的革命性變化是什麼?如何創造新的形勢,超越你的競爭對手?
  • 【大紀元10月7日報導】(中央社台北6日電)蘋果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今天辭世,享年56歲。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報導喬布斯(又譯 賈伯斯)改變世界的10種方式,回顧他是如何從此改變了我們思考及使用科技的方式。
  • 谷歌(Google)今天表示,Gmail電子郵件服務將加密,以防範窺探。這是美國情蒐計畫曝光以來,科技業為讓客戶放心所採取的最新舉措。
  • 美國谷歌(Google Inc)的無人駕駛自動車科技可能未來數年都還不會普及,但谷歌近日動作頻頻,想讓大眾早點習慣這種未來的車輛。
  • 谷歌(Google)計劃在本月底召開的開發商大會上推出新的健康數據平台Google Fit,通過各種高科技可穿戴設備收集個人的健康數據。
  • 要突破工作瓶頸、邁向成功之路,除了要有專業才能、努力和機運之外,更關鍵的是思考問題的方法。美國財經科技網站《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日前報導一些各行各業的名人在其專業上的獨到見解,以下列舉其中五則供讀者參考。
  •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當人類在享受互聯網所帶來的便利之餘,另一方面也在承受著科技所帶來的負作用。每天使用的網絡科技,正悄悄改變著人的大腦。游擊式地粗略閱讀、或跳躍式閱讀零碎資訊、不斷被新信息干擾,使閱讀能力下降,不再願意深度思考。科技到底是讓人變廣博還是變淺薄?
  • (大紀元記者林怡、李真報道)去年有調查發現,超過六成青少年的暑期活動是上網,僅一成人有閱讀課外書。沉迷上網除了令閱讀、溫書時間減少,間接影響學業成績,越來越多外國專家和研究機構更關注,互聯網可改變大腦的行為甚至結構,損害思考能力;當今青少年注意力難集中、記憶力變差,正是高科技帶來的惡果之一,值得家長注意。
  • 科技廠商惠普(HP)近日終於確定將公司分為HP Inc.與HP Enterprise,前者主力產品為PC與印表機,後者為專攻企業市場的伺服器、儲存裝置、軟體與服務,而HP今(7)日在台灣發表最新伺服器 ProLiant Gen9,也慶祝該伺服器系列銷售25年。
  • 躺平就可以賺錢的特殊實驗,計劃時長6週,為什麼卻沒人能堅持超過一週?自由對於生命來說到底有多重要?結果令人難以置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