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人口和就業減少影響世界經濟前景

人氣 28

【大紀元2015年02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淑貞編譯報導)今年元月底在瑞士達佛斯〈Davos〉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領導人、決策者、銀行家等對未來世界經濟的前景提出看法,其中世界勞動人口下降使得生產力停滯不前,科技發展反而減少就業機會,量化寬鬆政策潛在的風險等等問題尤其引發關注。

勞動人口驟降 生產力停滯不前

在過去半個世紀,全球的生產力每年以1.7%的速度穩定成長。但是,隨著國家發展,生產力成長的速度卻緩慢下來。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指出,如果把生產力變緩與全球急劇下降的出生率結合來看,就可以得到經濟成長的速度在未來50年可能會遠較過去的50年慢。

經濟成長基本上取決於勞動人口及生產力。勞動人口因為國家越來越富裕、婦女生育率下滑而大量減少,同時生產力也或多或少停滯不前。如果目前的趨勢持續惡化,麥肯錫預測,在愈來愈多人想進入中產階級,而全球經濟成長卻可能放緩到每年約2.1%。這對於社會穩定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科技的鉅額利益無法公平分享

雖然谷歌執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雅虎執行長梅耶爾(Marissa Mayer)和臉書的營運總監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等網路先驅群起歌頌可以創造全新市場的網際網路概念,但一般民眾卻未必感受到高科技帶來的好處。

在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愛德曼信任度調查(Edelman Trust Barometer)報告,調查27個國家的民眾對於公部門和私部門的信心指數,發現世界上大多數的消費者都認為技術變革的速度太快。將近一半的民眾不相信政府或企業對諸如社交媒體、數位安全和轉基因食品等衝擊社會發展的議題有足夠的思考。大多數人不覺得科技發展是一件好事。

在某種程度上,這可能是因為過去十年,技術帶來的巨大利益未被公平地分享。由瑞銀(UBS)所撰寫的一份世界經濟論壇白皮書發現,新技術所推動的行業,諸如金融和製造業,「雖然給美國帶來大部分的經濟成長,但卻無法增加新的就業機會」。智慧軟件及像3-D列印等這些創新技術的問世,讓一些人賺了大錢,但過去二十幾年中,技術的進步在促進中產階級的就業機會上,所發揮的作用相對上較少。

科技進步,就業機會反而減少。麻省理工學院的邁克菲(Andrew McAfee)去年與他人合著之《與機器賽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一書提到,數位革命的範圍是如此巨大,以致於它還沒有開始提供創業機會就先大量破壞了就業機會,而更廣泛有用的技術成效卻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被感受到。正如瑞銀指出,花了大約50年的時間,電力的好處,才完全滲透到整個經濟社會。目前的科技仍然無法解決工作機會的困境,這仍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

量化寬鬆政策可能無效

歐洲為了不使自己再次陷入衰退,繼美聯儲結束4萬億美元的量化寬鬆政策後,歐洲央行(ECB)緊接著推出1.3萬億美元的量化寬鬆政策。消息一出,市場立即有所反應:股市上漲、債券利率下降,及有助於出口的歐元走弱。

雖然許多投資者對股票上揚欣喜若狂,但是一些金融家卻擔憂歐洲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會讓解決歐債危機的永續辦法受挫。就像對沖基金人士辛吉爾〈Paul Singer〉所說的,這個政策的採行,使歐洲領導人得以不必採取財政、稅收等結構性改革去帶動真正的成長。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新興市場的危機告訴我們,印鈔票不能代替修復結構性的問題。如果只印鈔票,而不做其他結構性的變革,日後會得到市場嚴厲的懲罰。

各地寬鬆的貨幣,已經加劇了全球性不平等的成長,因為大部分這些錢都會流向股市,而股市主要為總人口25%的富人所持有。

責任編輯:莫琳

相關新聞
世界經濟論壇 掃金融危機陰霾
政商菁英齊聚 2013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揭幕
WEF競爭力  台超韓趕日
全球競爭力瑞士居冠 創新為未來經濟增長主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