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會前習王密集動作圍剿江澤民 軍報發聲

人氣 204

【大紀元2015年07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唐文綜合報導)7月7日至14日期間,習近平當局接連三大動作針對江澤民老巢上海官場,包括上海復旦四名副校長被同時免職,公安部副部長孟慶豐赴上海調查證券期貨交易犯罪,上海市紀委六個巡視組通報巡視結果。

與此同時,體制內退休官員辛子陵接受外媒訪談公開高層分裂,暗示處理曾慶紅和江澤民的時間表;《軍報》刊登長文批漢奸,被指影射江澤民;大陸互聯網解禁「訴江大潮」、「下一個大老虎是江澤民」等真相信息。

時政評論人士分析認為,如今正處北戴河會議前夕,股市危機衝擊之下,種種跡象顯示,習近平當局隨時可能針對曾慶紅、江澤民採取行動。

習李王針對上海官場三大動作

7月13日,中共上海市紀委網站公布了市委第二、第四、第五、第八巡視組向市教委、上海圖書館、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市科委反饋巡視情況;7月14日公布了市委第六和第十二巡視組向城建集團和市建管委反饋巡視情況。

陸媒報導突出六個巡視組均收到「反映一些領導幹部的問題線索」,並已轉給相關部門處理。

3月下旬,王岐山親信、中紀委常委、上海市紀委書記侯凱派出十個巡視組,對上海市十個國企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專項巡視,其中多家單位被指是江澤民之子江綿恆、江綿康的利益地盤。

剛剛被巡視組指出問題的上海市建管委和上海城建集團就與江家存在關聯。江澤民次子江綿康的公開職務是上海市建管委局級巡視員,掌控負責全市土地、拆遷、規劃、建築總協調工作。

7月12日,中共官媒新華網首頁高調報導,公安部副部長孟慶豐10日上午率跨部門工作組抵達上海。工作組現已發現個別貿易公司「涉嫌操縱證券期貨交易」等犯罪的線索,正在開展調查。

7月7日,復旦大學宣布中共教育部關於校行政班子副職換屆調整的決定:任命桂永浩、許征、金力、林尚立為復旦大學副校長;免去陳曉漫的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蔡達峰、馮曉源、陸昉的復旦大學副校長職務。免去陳曉漫、馮曉源、陸昉中共復旦大學委員會常委職務。

網絡紛紛猜測復旦大學四名副校長同時下台的原因可能不是到齡等這麼簡單。

此前,2014年3月底至5月初,中共中紀委書記王岐山的親信董宏帶領中央第十二巡視組對復旦大學進行專項巡視。2014年11月5日,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突然被免去校長職務。

上海是中共前黨魁江澤民的老巢,復旦大學與江澤民和江綿恆以及長期由江派高官掌控的上海市政府關係相當密切而且複雜。

2013年9月11日,「追查國際」關於中共活體摘取法輪功學員器官證據專輯中,披露了追查國際調查員對中山醫院肝臟移植中心調查的部分錄音。錄音顯示,中山醫院涉嫌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的滔天大罪。

軍報》刊登長文批漢奸 被指影射江澤民

7月13日,中共《解放軍報》用正版刊登長文:抗戰期間「漢奸現象」的現實反思。文章描述了中國抗戰期間的包括汪精衛、陳公博、周佛海的漢奸歷史,稱漢奸為國家之恥,民族之羞。文章借古喻今,最後歸結到要剷除滋生漢奸的土壤,並要嚴懲漢奸,文章最後說——同「漢奸現象」作鬥爭未有窮期。

時政評論員夏小強分析,中共官媒報導的內容、格式都有嚴格的規定;特別是重要文章,都是根據政治形勢的需要而發。軍報文章大談漢奸,意在當下,並且聲稱與「漢奸現象」做鬥爭,這種筆法與此前中共官媒用「慶親王」來影射曾慶紅一樣,「漢奸」應有所指,那麼「漢奸」是在指誰呢?

現今中共黨內最大的漢奸是江澤民。在抗戰時南京淪陷期間,江澤民的父親江世俊號稱「江冠千」,擔任汪精衛南京日偽政府宣傳部副部長兼社論委員會主任委員。江世俊將兒子江澤民送到汪精衛偽政府辦的偽中央大學讀書。當時的中央大學是日軍培養高級漢奸和實施皇民化教育的偽中央最高學府。江澤民後又參加了第四期青年幹部培訓,並留有照片,鐵證如山。江澤民其實是日本特務。

另外,江澤民的「二奸二假」,不僅在中共高層盡人皆知,同時也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第一奸」是江澤民本人和親生父親都是日本漢奸;「第二奸」是江澤民為俄羅斯間諜機構效力出賣大片中國領土;「第一假」是江澤民謊稱自己是1949年加入中共地下黨的假黨員;「第二假」是他冒充是「烈士」江上青的烈士子弟。

夏小強認為,中共《軍報》整版刊出關於「漢奸」的文章,是在習近平「打虎」步步逼近江澤民的背景下發生。軍報用影射手法,發出懲治「漢奸」江澤民的信號,是對習近平發出「打虎」鎖定江澤民的呼應。

辛子陵訪談公開高層分裂 暗示抓曾慶紅、江澤民時間表

原中共軍事學院出版社社長辛子陵2015年6月24日接受澳洲廣播電台(SBS)記者周驪第五次訪談。7月8日,SBS播發訪談錄音。訪談中,辛子陵解讀香港「8‧31」政改方案以及周永康案宣判內幕。

在香港「8‧31」政改方案話題中,辛子陵直接指明是江派三常委張德江、劉雲山、張高麗操控、為習近平佈設陷阱。辛子陵還指,中共中央事實上存在兩個司令部,以習近平為首的改革派組成的司令部,和「江核心」操縱的反對派,一個地下司令部。「8‧31」政改方案被香港立法會否決,是江核心地下司令部的大失敗。

辛子陵訪談中否定周永康被輕判無期徒刑是「打虎」尾聲。他表示,在中國,最希望判周永康死刑的是江澤民。因為鎮壓法輪功,活摘人體器官的很多指令,都是江澤民直接向周永康下達的。讓周永康活下來就是保留江澤民反人類罪的活證據。這在未來的決戰中是有大用場的。周案了結,不是反貪打虎的尾聲,而是反貪打虎壓軸大戲的序幕。

辛子陵訪談中還特別提到今年5月份開始的大陸法輪功修煉者控告江澤民的浪潮。而15年前有個名叫王傑的法輪功修煉者狀告江澤民,很快被捕,並被迫害而死。

辛子陵訪談最後表示,今昔對比,中國確實處在政治大變局的前夜;有可能是今年下半年解決曾慶紅,明年解決江澤民問題。

辛子陵是中國傳記作家,中共黨史學者,原軍事學院出版社社長,退休前為正師級大校軍銜,著有《紅太陽的隕落:千秋功罪毛澤東》。

時政評論員謝天奇分析,辛子陵作為體制內的一名退休官員,應是在政局危機敏感時刻經中南海授意發聲,釋放三重信號,其一,替習近平當局澄清,與江澤民集團切割;其二,透露習當局抓捕曾慶紅與江澤民的行動計劃和時間點;其三,點明江澤民血債幫集團迫害法輪功的核心罪行,點江澤民的死穴。

大陸互聯網解禁「訴江大潮」、「下一個大老虎是江澤民」

7月12日,大紀元記者在大陸網站360好搜網搜索「訴江大潮」,結果顯示,第一條即是「全球訴江大潮」。另外還有「「良知是共識的基礎:六萬人,訴江大潮勢不可擋!」「逾6萬人控告江澤民 一週激增1.6萬」等。

大陸民眾證實,上述好搜網的搜索結果點擊後,可以打開看到完整網頁。

「全球訴江大潮」點擊後網頁正中呈現「追查國際大量證據證明:中共江澤民犯罪集團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是全國性的群體滅絕大屠殺 涉嫌殺戮人數超200萬」。網頁還呈現其它系列真相視頻,包括「全球訴江大潮 逾六萬人控告江澤民 看到中國希望」等。

當天,大紀元記者用「下一個大老虎是江澤民」相關詞在百度上進行檢索,搜索結果發現,第一條是台灣電視媒體報導的《習近平打貪腐 下一個大老虎江澤民? 》的視頻新聞,報導內容包括江澤民的親信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等落馬的消息。

再往下搜索顯示,有海外新唐人電視台報導的《【禁聞】 步步逼近 江澤民呼之欲出》的視頻新聞。

此前,習近平、胡錦濤陣營與江澤民集團博弈關鍵時刻,江澤民血債幫政變以及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等核心罪行多次在大陸百度等網站短暫解禁。

時政評論員夏小強表示,中國政局自5月份開始出現大陸法輪功學員公開控告江澤民之後,已發生急劇變化。與此同時,股市暴跌折射習近平陣營與江澤民集團的激烈博弈已經蔓延到金融領域。

夏小強認為,大陸網站敏感時刻解禁法輪功學員控告江澤民的消息,再度證實習近平陣營與江澤民集團博弈背後的核心是迫害法輪功問題;釋放的信息也顯示,控告江澤民是巨大民意的展示,這也為未來公開逮捕和審判江澤民在作輿論鋪墊和準備。

控告江澤民浪潮高漲 北戴河會議或決定拿下江澤民

據明慧網報導,從5月到7月9日止,已有逾六萬大陸民眾遞交訴狀,控告江澤民對法輪功的迫害罪行。7月3日至9日一週內,又有超過16,696人(13,648案例)向中共最高檢察院、最高法院遞交訴狀控告江澤民。由於網絡封鎖和信息傳輸的不便,實際數字不止於此。

其中,來自21個國家的567名法輪功學員向中共最高司法部門投遞了訴江狀。

法輪功學員不懈的努力已經讓很多人看到了訴江大潮的氣勢。海內外聲援大陸法輪功學員控告江澤民的聲音越來越大。美國、加拿大、烏克蘭多個國家政要已表示聲援中國民眾告江。

大陸民眾反饋:「審判江澤民,我早就盼著這一天了!」「江澤民自從上台後,沒幹好事,禍國殃民,把他抓起來公審,我們要敲鑼打鼓上街慶祝!」

控告江澤民浪潮洶湧,控告人數直線上升,到北戴河會議期間,人數規模可以預期將更驚人。

時政評論員謝天奇此前分析,面對這場直接針對前黨魁江澤民、衝擊中共政權的控告浪潮,以及國際對此聲援的壓力,北京當局高層必然要就事態發展及如何應對達成共識。即將開始的北戴河會議將為每一個現任與離任高層對此進行表態提供平台。

謝天奇認為,控告江澤民浪潮一旦成為北戴河會議議題,將不僅震懾江澤民集團高層人物,使其不敢肆無忌憚在其它議題橫生事端;習近平也可藉此獲得更多高層表態支持拿下江澤民。今年北戴河會議,中南海高層很有可能就拿下江澤民達成協議。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傳江曾要弄掉劉鶴 北戴河會議或遭習反擊
公安部發現股市新線索 孟慶豐帶隊直奔上海
習江對決敏感時刻 大陸360網現「訴江大潮」
習李三招備戰股市對決 習舊部赴上海坐鎮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