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為什麼突然此時從敘利亞撤軍?

人氣 2772

【大紀元2016年03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薛飛,秦雨霏綜合報導)俄羅斯國防部星期二稱其首批戰機已經撤離敘利亞。此前一天,俄羅斯總統普京突然宣布從敘利亞撤出大部分俄羅斯軍隊,讓外界大吃一驚。為甚麼俄羅斯選擇此時撤軍,引起外界猜測。

俄羅斯官方電視台的視頻顯示,敘利亞赫梅敏空軍基地的俄方人員正在打包軍備到運輸機上,準備撤軍回國。

俄羅斯國防部長說:「空軍人員已開始裝載軍事設備、軍需品及其它物品到運輸機上,人員會隨同貨品搭乘軍機,從敘利亞基地返回俄羅斯境內的永久基地。」

俄羅斯空軍這趟從敘利亞撤軍返國的行程,總共需飛越五千多公里的路程,俄羅斯以機密為由拒絕透露撤軍的路線。

但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尼古拉‧潘科夫也說,目前宣告已經打敗恐怖主義還為時過早。也就是說,俄羅斯會繼續在敘利亞進行空襲。

本週一,普京突然宣布說從敘利亞撤軍,稱俄軍的絕大部分任務已經完成。但俄羅斯仍會在敘利亞保留空軍基地及海軍設施,也會有一部分俄兵留駐。

普京宣布撤軍正當新一輪敘利亞和談在日內瓦舉行之際。西方官員對此表示審慎歡迎。白宮今天表示,美國正在監督俄羅斯從敘利亞撤軍行動,不過目前要論斷這項行動對敘利亞內戰和對中東地區整體的影響,仍言之過早。

美國國務卿克里今天稍早表示,隨著俄羅斯打算從敘利亞撤軍,敘利亞和平會談在日內瓦復談,目前可能是結束敘利亞5年內戰的最好機會。克里也表示他打算下週前往俄羅斯會見普京,討論敘利亞往前推進之道。

聯合國敘利亞問題特使德米斯圖拉星期二稱讚普京的決定是一項「重要的進展」,他希望這將對他正在日內瓦斡旋的敘利亞和談產生積極的影響。

俄羅斯是阿薩德的緊密盟友,去年9月30日開始在敘利亞展開了對敘利亞反對派的轟炸行動,以幫助阿薩德政權。俄方為甚麼這時撤軍引發各方猜測。

國內經濟困境

CNN引述加州大學歷史學教授詹姆斯‧哥爾文說,俄羅斯留在敘利亞的好處不再大於成本。隨著俄羅斯經濟由於油價下跌陷入困境,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可能被視為不必要的開銷。

去年,有媒體報導稱,俄羅斯的資金正在耗盡。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了一次戰略性賭博,俄羅斯正在用最後的儲備資金彌補財政赤字以及支付在敘利亞的軍費開支。

去年10月,全球三大評級機構近日接連就俄羅斯問題發出警告。三大機構警告俄羅斯的公共財政狀況正在快速惡化。

俄羅斯經濟2015年萎縮了3.7%,今年預料再萎縮1%,這讓外界質疑該國已無力再負擔龐大的軍費。因此俄羅斯領導層決定將2016年的國防預算削減5%,也創下普京2000年上台以來,幅度最大的一次國防預算削減。

去年,為《莫斯科時報》提供材料的一家國防智庫研究調查顯示,俄羅斯針對敘利亞境內的空襲行動每日的花費高達4百萬美元。俄羅斯經濟當前正在國際制裁的泥潭中苦苦掙扎,每天4百萬美元的支出雖然與50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比並不算多,但如果日積月累,也會逐漸對俄羅斯的經濟造成負擔。

時機

加州大學歷史學教授哥爾文認為,俄羅斯此時宣布撤軍其中一個原因是時間點,普京的宣布發生在和平談判在日內瓦恢復的同一天。本次談判的議程是如何管理敘利亞,建立新的憲法和進行總統選舉。一些人認為,俄羅斯的撤出證明普京在發出一個信息,即敘利亞必須達成一個政治解決方案。

CNN駐莫斯科記者馬修‧強斯說,人們不應該忽視撤軍的時間點和象徵意義。

3月15日是敘利亞衝突爆發5周年。統計顯示,敘利亞持續了五年這場內戰已造成超過27萬人喪生,超過半數人口流離失所,基礎設施大多蕩然無存,並給歐洲造成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難民危機。

選舉

悉尼先驅晨報的分析認為,對於介入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俄羅斯普通民眾雖然沒有公開反對,但開始抱怨生活水平的下降,部分職工工資開始拖欠。隨著2018年俄羅斯大選的臨近,且選舉有可能提前舉行。克里姆林宮目前的當務之急,就是勿忘蘇聯在阿富汗的慘痛經歷,避免俄羅斯深陷戰爭泥潭。

現實

悉尼先驅晨報認為,俄羅斯撤軍對日內瓦和談的影響有多少還不清楚,但俄羅斯官員已經承認,通過打仗來恢復阿薩德對敘利亞的全部掌控已經不現實,是達成和平協議的時候了。

美國新聞網站Vox分析,巴沙爾政權至今尚算穩定,俄方首個目標已經達成,將著眼更大的利益,在敘利亞議題上表現出較合作的態度,換取減輕烏克蘭問題遺留下來的後果。

有分析稱,俄減少軍事介入既可控制開支,亦可向西方表現出合作態度,爭取撤銷部分經濟制裁。

而莫斯科留下來的軍力亦暗示局勢有變時隨時再次介入。事實上俄羅斯從未公開駐敘士兵人數,今次減少軍力的規模成謎。以上微妙關係保留了俄方對巴沙爾、敘國叛軍、歐美的牽制能力。 #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普京的美國公關公司撇清與烏國危機關係
普京以反恐之幌子扶持阿薩德政權
以總理訪問俄羅斯 與普京商討敘利亞局勢
聯合國大會期間 奧巴馬將會見普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