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與茶文化、茶詩詞

清明節話茶 天地造蘊黃金芽

作者:任采真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06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天地清明作物華

從冬入春,料峭春寒猶徘徊,入了清明節,天清地明潔淨清朗,陽氣日盛。天地間一年的流轉,經過冬寒的澄淨化朽,經過初春的沈靜蘊蓄,清明節氣就處在天地陰陽之氣陽轉盛、陰轉衰的轉捩點上。歲序入清明,萬物呈現欣欣向上的景象。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明顯當時天地萬物的景象。《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每年當太陽公轉到達黃經15°時就跨入清明節氣,約當落在公曆45日前後。《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中國古代的曆書,向來以節氣作為民間農事耕作依循的指導,觀天地之象而用於人事,運作幾千年,充滿智慧。農耕依循天地之氣而作,滋長的作物最美最滋養。以在清明節氣前後滋長的「」來看,天地清明之氣化育春茶菁華顯而易見。

天地清明之氣蘊育之華

天地清明澄淨之氣,注入到茶樹上,孕育了春茶的菁華。中
國自唐朝以來都以春綠茶為美,與天地清明的節氣相應合。清明前後採製的春茶帶著天地清潔明澈的氣質,滌煩悅志,淨化人身、澄澈人心。天地賦予茶的這份清明精華,自古至今中國人幾千年中都有體得。不管是至尊將相、文人雅士或是尋常百姓都愛茶,尤其是修煉的僧人更深深感受到了茶清明醒神能伏睡魔。

清明和穀雨是採茶的兩個關鍵節氣。與天地清明之氣相應、與節氣相符是採好茶的關鍵。茶的品質和身價也明顯反應此中之道。清明前採的最珍希,稱為「明前茶」,穀雨前採的價貴,稱為「雨前茶」,穀雨之後也就是俗稱雨後採的價賤。然而,從清明到穀雨兩節氣間只不過一個節氣的過度,間隔只有15天。

明前茶 黃金芽

古來中國人品茶就有「明前茶,貴如金」的諺語,尤其早春萌發的茶葉被視為至寶。唐朝盧㒰人奉為茶仙,盧㒰傳世的〈七碗茶歌〉描寫早茶「先春抽出黃金芽」,形象鮮明

明前茶在春茶中被視為珍品。「明前茶」是指在清明節氣前採的茶,古代稱「火前茶」。因為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古人在寒食有禁火三日的習俗,故稱「寒食」,以紀念春秋時代晉國的節義忠臣介之推。寒食禁火到了清明才舉火炊事,以火代指清明,所以「明前茶」稱「火前茶」。

「明前茶」為何等同黃金般寶貴呢?一般的春茶,在清明之後達到採收期,在明前就能採製的只有在「驚蟄」和「春分」時節開始萌芽的早發品種。清明前採摘的明前茶,蟲害少,味醇形美,有的狀如蓮心,有的一芽一葉,芽葉細嫩,色翠香幽。

清明前常見乍暖又還寒的天氣,氣溫尚不高,茶葉未茂發,能採摘的產量很少,物以稀為貴,明前茶就更顯珍貴了。以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西湖龍井茶為例,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檔次採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西湖龍井明前茶。西湖龍井明前茶,就是狀如「蓮心」模樣初萌的嫩芽。一個熟練的採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採摘十二兩的嫩芽,要製成一斤茶需要三萬六千枚嫩芽。明前茶豈不就是「天珍」黃金茶!

尚青火前春 古詩詞流傳

明前茶,唐代俗稱火前茶,唐時就是愛茶者夢寐以求的天珍貴物,詩僧齊己有詠茶詩〈火前茶〉歌頌火前茶的珍貴: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
(火前茶〈詠茶十二韻〉)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詩中,寫著「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十片火前茶」顯見友人遙寄春珍的厚情和火前茶的珍稀。

清代沈濤 《交翠軒筆記》卷三,還記載唐末五代《茶譜》(已亡佚)就有傳說的「騎火茶」,更是火前茶之最珍: 「龍安有騎火茶最上, 不在火前, 不在火後故也。 清明改火, 故曰騎火茶。」也就是清明當日採的茶。

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名茶區天竺觀看了茶葉的採製,作了〈觀採茶作歌〉一詩,詩中也有稱讚火前茶的描述:「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茶蓄天地明淨之華能養生(fotolia)

社前貢茶祭祖

天珍稀品「明前茶」,在唐朝就用作天子清明祭祖的貢茶。

唐大曆五年(公元770),朝廷設置了第一個貢茶專區,位於湖州(今浙江長興)顧渚山的「顧渚貢烘」。 南宋胡仔(胡元任)編著的 《苕溪漁隱叢話》提及:「唐茶惟湖州紫筍入貢,每歲以清明日貢到,先薦宗廟,然後分賜近臣。」這紫筍茶就出自顧渚貢烘。

顧渚貢茶製好,從江南貢烘區上貢到京都長安,路迢迢幾千里!必須趕上皇宮清明祭祖。實際上顧渚貢茶要能趕上清明入貢,比起「明前茶」又要早採,約在「春社日」前。春社日祭祀土神是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約當在春分前後。所以唐代的顧渚貢茶,湖州紫笋茶。實為「社前茶」。

「明前茶」珍貴,「社前茶」更珍稀,人間普遍以稀為貴。第一個貢茶專區之後,年年貢茶量不斷增加。據《元和郡縣誌》記載:「貞元以後,每歲以進奉顧山紫筍茶,役工三萬人,累月方畢。」

乾隆愛民 龍團鳳餅真無味

清代的乾隆皇帝多次南巡體察民情,有四次駐蹕江南杭州親觀採茶製茶。

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的時候,在天竺細心觀看了茶葉的採製,所作〈觀採茶作歌〉詩中對製茶的「火功 」觀察很入裏:

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其實,乾隆皇帝深悉明前茶「欣」與「苦」的歷史。他喜歡親自到茶山看茶民採茶的情景,在自然的情境中了解民生狀況,不喜歡官方的排場。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 乾隆帝第二次到西湖親觀採茶之後,又作了〈觀採茶作歌〉,寫到在自然的情境下體會到茶民的苦處:

前日採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
今日採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
雲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
無事回避出採茶,相將男婦實勞劬。
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穀雨臨明朝;
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鑣。
由來貴誠不貴偽,嗟哉老幼赴時意;
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從詩中可見,此時雨前雨後的茶怎樣的不同身價,乾隆皇帝胸中了然,同時他親賭茶民的劬勞,看到茶民的艱苦,貢茶名品「龍團鳳餅」變得「真無味」,遠非自然和心意能比! 這是乾隆皇帝第二次觀採茶,這次,他關心觸及茶民工的辛勞超過了製茶的功夫。

天地清明為人間蘊育萬物,依時而作、依時而取、自然為誠、自然為貴,天人合一,順天而運生,是上天教給人的智慧。一年中的清明時節,不正也是清明心性的大好時機!明前茶誠可貴,綠塵飛處,無計長留火前華。清明時節,澄靜修身、誠敬修心,層層打開自然妙蘊萬物之華,明前明後,何處不飛華?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歐陽修認為品茶需水甘、器潔、天氣好以及共同品茶的客人也要投緣,再加上新茶,才可達到品茶的高境界。
  • 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中國傳統習俗節日之一的清明節。「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掃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在清明節時不能用火,人們只能吃備好的熟食或冷食。
  • 作為黃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由於與傳統的寒食節和上巳節日期臨近,逐漸整合了後兩者的傳統習俗,演變成具有祭祖、掃墓、踏青等一系列習俗的重要中國傳統節日。
  • (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古人云:「美酒千杯難成知己 清茶一盞可為益友」,茶道的奧妙與精髓盡在其中。3日上午在縣立圖書館白宜芳「天人合一現代茶席」講座,吸引很多茶友前來取經。
  • 神傳文化 天人合一 精神核心 循天遵理
  • (大紀元記者萬方報導)4月5日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陸各地訪民不約而同來到陝西富平祭奠中共元老習仲勳,有的被扣身份證,扔到荒郊野外;有的被強行押送上火車。在京的上海訪民到北京八寶山掃墓,被當局押往久敬莊。
  • 「三癸亭」在茶亭中最老,「三癸亭」乃顏魯公顏真卿特為「茶聖」陸羽所築....
  • 「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碗」--「茶仙」盧仝和「茶聖」陸羽並現合一對兒,盧仝的《七碗茶歌》,怎麼能成為一種茶家標竿的文化經典?怎麼能在多種文化範疇與人生層面中,成了一種不朽的範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