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 呼籲關注環境議題

參與成果發表會的長官來賓及中外藝術家在波蘭Piotr的作品「隨行」前合影。(廖素貞/大紀元)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7年05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已邁入第八年的「2017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今年主題是「愛行動˙愛改變」,共有來自55個國家、180位藝術家提案,由美國策展人艾捷音,選出2名臺灣藝術家及4名外籍藝術家,自4月13日至5月8日,進行駐村創作,共創作出七組作品,5日上午於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溼地舉行成果發表,呼籲大家共同關注成龍溼地的環境議題。

副縣長丁彥哲表示,今年藝術節最特別的是,村民也參與了創作,他們選擇在2015年德國藝術家Roger的藝術作品「水核心」處,重新創作一件名為「再生」的作品,象徵果核裡的種子在溼地中發芽生根,光影中向前推進形成美麗線條,半藏在土裡的種子會圈成一顆心,表達對土地的愛和對家園的認同。

由成龍社區發展協會創作的作品-再生。(廖素貞/大紀元)
由成龍社區發展協會創作的作品-再生。(廖素貞/大紀元)

七組環境藝術創作,皆取用自然可取得、可生物分解的材料,例如蚵殼、漂流木、蘆葦、竹子、土壤、砂等,強調生命的自然循環:誕生、成長、死亡與新生。

文化處長林孟儀也表示,除了感謝許多提供工具、勞力及食物的村民外,還要感謝參與「來去海口住一個月」的志工們的幫忙,讓今年大型的藝術創作,可以在短短25天內完成,希望以現地的戶外藝術作品喚醒大眾,號召大家採取行動,並且尋找與變遷的全球環境共處之道。歡迎想要了解環境藝術、關心環境議題的朋友,可以把握5/6(六)、5/7(日)這兩天的時間,到口湖成龍溼地和藝術家們互動。

來自喬治亞共和國的Inga,則為溼地帶來一個具有神祕感的雕塑,她將竹子做成太陽的形狀,人們透過各個面向發出聲音的行動,類似古時在東歐山頭間相互傳送聲音的概念,期望在社區內建立信任,作為改變的契機。

喬治亞共和國的Inga的作品。她將竹子做成太陽形狀,人們透過各個面向發出聲音的行動,期望在社區內建立信任,作為改變的契機。(廖素貞/大紀元)
喬治亞共和國的Inga的作品。她將竹子做成太陽形狀,人們透過各個面向發出聲音的行動,期望在社區內建立信任,作為改變的契機。(廖素貞/大紀元)

來自波蘭的Piotr,他的作品「隨行」,像一隻正在前進的生物,也像一個旅途中的避風港,既是雕塑,也是建築物,邀請大家在這個奇妙的空間中思考改變,讓環境更好。

而來自臺灣的蔡慧盈創作一個新月造型的雕塑,名為「搖籃」,作品會在水中載浮載沉,上半部可讓鳥棲息、下半部供水中生物棲居,就像搖籃一樣,營造家及棲地概念的作品。

臺灣的蔡慧盈創作一個新月造型的雕塑「搖籃」,上半部可讓鳥棲息、下半部供水中生物棲居,就像搖籃一樣。(廖素貞/大紀元)
臺灣的蔡慧盈創作一個新月造型的雕塑「搖籃」,上半部可讓鳥棲息、下半部供水中生物棲居,就像搖籃一樣。(廖素貞/大紀元)

另一位臺灣藝術家是劉臻,她的作品「迴紋」,是請成龍村大人小孩一起來幫忙製作許多小房子,這些以傳統土角厝作法的小屋一部分位於屋內、一部分位於戶外,大家可以觀察不同區域的小房子如何隨著時間,因應自然而變化。

責任編輯:王愉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