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場,我想要這樣的生活(1)

──會變成怎樣的我?──輕快卻深沉
作者:廣瀨裕子

當初走得很辛苦的荊棘路,回首前塵,發現原來是一段快樂時光。(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46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年齡,有所謂的「階段」。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然後,就是五十歲。

二十多歲時,工作、人際關係、感情和生活方式都很不穩定。想要去某個地方,卻不知道到底要去哪裡,也不知道要怎麼去,有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三十歲左右,終於了解「自己想要過這樣的生活」,似乎發現了地圖的一小片碎片,當時所看到的風景,至今仍然留在我的心中。

雖然每一個年紀都很重要,但我還是認為,「五十歲」是一個重要的階段。

五十歲,會有一種「已經走了一圈」的感覺。既是該經歷的事都已經經歷過的「一圈」,也是雖然發生了很多事,但又繞回來了的「一圈」。只不過是「走了一圈」,並不是回到了原點,而是比原來的位置稍微高一點的地方。

迎接五十歲之後,我開始思考「從今以後,要成為怎樣的我?」這個問題,但並不是設定目標,而是希望日後可以好好陪伴自己。我的內心充滿了這樣的心願。

在想像的過程中,腦海中浮現出某些字眼,其中一個就是「輕快」。

我希望「盡可能保持舒暢」。人生想要複雜,可以無止境地複雜。相反地,簡單生活看似簡單,但反而很難做到,所以我希望生活保持「舒暢」。這種想法從我拿到人生地圖的那一天起,就不曾改變,我相信以後也不會改變。

「輕快生活」,和輕快的感覺很相似。

隨著時間的累積,擁有的東西會不斷增加。這是一種幸福,但有時候也會思考,「我真的需要這些嗎?」

之前輕鬆拿在手上的東西可能漸漸變得沉重,經過一番努力才得到的東西,以後可能不再需要了。起初自己可能沒有察覺這種變化,即使發現了,可能也無法立刻放手。

這種時候,只要想到「輕快生活」,心就會動起來。當小聲地說出口時,心情就會變輕鬆。

漸漸地,就可以分辨出自己需要和不需要的東西,對於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也能捨得放手。因為心裡很清楚,以後的日子,輕鬆、輕便更理想。

很多事都和以前不一樣了。努力保持「輕快」,可以成為認清自我的契機。

我心目中的「輕快」,是怎麼一回事?把想到的事一一記錄下來,就可以了解「我的輕快」是怎麼一回事,那是自己往後的人生地圖,也是繼續邁向人生旅途的新指南針。

這張地圖上也畫出了至今為止走過的路。原本以為自己走在筆直的路上,結果發現曾經繞過好幾次遠路,也曾經停下腳步。當初走得很辛苦的荊棘路,回首前塵,發現原來是一段快樂時光。邂逅、離別、相遇,交錯的地點。地圖上留下了很多足跡,那是一張美妙的地圖。

手上只留下自己有能力捧住的東西,從今往後,要「輕快」生活,好好珍惜在走過的歲月中體會過的悲傷和痛苦,為生命增加厚度。我希望日後的「輕快」生活,就是這樣的「輕快」。◇

──節錄自《人生下半場,我想要這樣的生活》/ 皇冠出版

【作者簡介】

廣瀨裕子,知名作家、編輯。重視身體和心靈,重視每天的生活和日常的飲食,重視使用的物品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珍惜所有肉眼看得到和無法看到的事物,並且用文字記錄下來。

2000年推出的《HEART BOOK》引起熱烈回響,熱賣超過100萬本。另著有《全新的我》、《歡迎來到這個世界》(合著)等。作者官方網站:hiroseyuko.com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精通漢文經典,涉獵諸子百家,其心猶如鳳麟,展振元廷,輔佐兩代國君;其身猶如龍象,深沉大度、融洽一方。他就是元朝著名的平章(副宰相)全才——阿魯渾薩理。
  • 李白七言絕句。明朝詩論家許學夷在《詩源辨體》中說:「太白七言絕句,多一氣貫成者,最得歌行之體。」以《望天門山》一詩為例(開元十三年即725年所作)
  • 這一年來太多改變與打擊,除了感慨更有許多領悟。人際的衝突風波、感情的執著不捨,其實都是同樣道理,理清一件事就理清許多事。面對挫敗與不公我們必須學會原諒,否則必會痛苦不堪;一個抑鬱寡歡的人反而會遇到更多不順心的事、碰到不順眼的人。原諒是一種風度,是一種修養,也是相互理解的潤滑劑。原諒更像一把傘,她會保護、幫助你在雨中前行。
  • 王維不僅是詩人,也是個畫家和音樂家。在繪畫、音樂和書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他的詩歌則古、律、絕句,眾體兼長。他的古詩往往從大處落墨;近體詩也不求辭藻華美,淡淡數筆,卻形象生動,意味深長。他的作品,多是寫山川壯麗、邊塞風光以及田園詩,著重於表現大自然的幽靜與恬適。
  • 其實很多時候不必多言,亦可維繫一段感情。單薄小禮蘊藏的濃濃情意,在平淡不過的生活裡漾起驚喜的漣漪。這份心靈的依託物連同油然而生的感動,像溫煦的朝陽,暖暖地,把心房都照亮了。
  • 歐洲的繪畫,有「 重人物而輕山水」的傾向。而人物畫當中,又包含了敘事畫和肖像畫。我這次在紐約市大都會美術館裡,邂逅了幾張自己相當喜歡的肖像畫,在這兒和大家分享。 這幾張畫的創作年代,大致從十九世紀初到十九世紀末,其風格依序包括了Romanticism(浪漫派)、Academic School(學院派)、和Impressionism(印象派)。 我會照按反時間的順序來作介紹。
  • 正如和風的提醒,旅行可以讓我們放大生命的極限,邂逅另一個自己!在迷失自我之後再找到回家的路;生命就是一趟長途的旅行,不同的時空與景色教會我們不同的哲理,這樣的元素可以幫助圓滿自己的修行。
  • 經常,我就坐在烏暗的夜裡,聽台北城最微弱的心跳,仿如叛逆者或過動兒終於酣睡的祥和呼吸聲。有時,也想起十八歲那年,在花蓮微光的海灘等待日出,那份質樸的心。從沉夜到天色微光,是我觀察一個城市最直接的方式;疲憊或酣睡的夜與人最貼近。
  • 1949那年,臺灣音樂家呂泉生為李白的千古名詩〈將進酒〉譜曲後,那句「與爾同銷萬古愁」就不斷迴盪在胸臆間,盼著馬蹄聲從遠古歸來,呂泉生也要銷解心中的鬱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