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重陽節 風霜幾度秋

作者:朝暉
font print 人氣: 751
【字號】    
   標籤: tags: ,

重陽節的日期是每年黃曆的九月初九,也稱為清秋節、茱萸節、黃花節、菊花節、九月九、重九、九日、暮節等等。那為什麼將兩個「九」稱為重陽呢?中國古代將奇數「一、三、五、七、九」稱為天數或陽數[1];將偶數「二、四、六、八、十」稱為地數或陰數。而「九」是陽數中的最大數,也可以說它是陽數的代表。因此將九月九日稱為重陽或重九。

古代的習俗在重陽節這一天要外出登高,每個人身上都帶一個絳囊,絳囊中插著幾枝茱萸,喝菊花酒,古人認為這樣能辟邪。據《西京雜記.卷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菊花)酒,令人長壽。菊華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華酒。」

唐代的大詩人王維在十七歲時就曾寫過一首很有名的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麼古代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習俗,要在重陽節這一天攜帶著插著茱萸的紅色布囊、登高並喝菊花酒呢?此典故出自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的記載[2]。東漢時期,汝南的桓景跟隨歷史很有名的修道士費長房學道。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你家裡在九月九日有災厄,你要儘快趕回去處理;讓你的家人都各作一個紅色的布囊盛茱萸並將布囊繫在臂上,離開住處,一起去登高並飲菊花酒,此災禍可消。」桓景按費長房道長的話去做了,全家人都登高山避災。到晚上才返回住處,發現家裡養的雞、犬、牛、羊全部都暴死。費長房知道此事的結果後說:「那些家禽代你家人擋災了」。因此後人到重陽節的這一天都登高飲酒,戴茱萸囊,並逐漸形成一種習俗。

筆者在研究陰陽相生相剋與天時的對應關係中發現,每年黃曆的二月和八月為古人所說的陰陽交會之月[3],二月是天地之間的陰氣逐漸衰減,陽氣逐漸滋生的時候;八月則剛好相反。到九月初九日前後,陽氣因盛極而迅速衰減,陰氣則加大了滋生的力度;這時在大地的表面就會布滿了陰陽交會之時留下的濁氣,而病氣和邪氣(用我們現代的話講就是病毒和細菌)在此際也會滋生。常人的眼睛看不到這個情形。如果天氣好,過了重陽節之後這種現象在日光的照射下也會逐漸消失;如果天氣陰雨綿綿,這種狀況就會持續比較長時間。

重陽節前後,天地之間陰氣滋生,則天氣轉涼,因此老人、小孩及平時身體不太好的人士在這時要注意保暖,因為濁氣在地面上還沒有消失,它容易侵害人的身體,身體抵抗力不強的人就容易生病。在中國古代,重陽節前後朝廷會讓各種工匠休息,不讓他們因為勞累造成身體抵抗力降低而生病;《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是月也,霜始降,則百工休。」《禮記》中的規定連古代的皇帝都奉為金科玉律;唐德宗李適:「寡德荷天貺,順時休百工。(大意:朕乃寡德之人只是承蒙上天的恩賜而繼承皇位,順應天時讓朝廷的各類工匠停工休息。〈重陽日即事〉)」

有條件有時間的人士確實可以效仿古人,在重陽節的這一天登高,能帶上一兩枝茱萸就更好。為什麼呢?因為陰陽交會之時的現象是濁氣下沉而清氣上升,登高(指相對本地的地面高度500米左右的高山或高處即可)是為了避開地表的濁氣而沐浴清氣,帶上茱萸枝條是為了祛除人身上的病氣和邪氣。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吳茱萸》記載:「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云辟惡氣禦冬。」因此,更通俗的講登高是為了「洗澡」,清氣如清水,茱萸是肥皂。

秋季有兩個很重要的節日,一個是中秋節,一個是重陽節。筆者從《全唐詩》中看到唐朝從皇帝到文人都寫下了很多有關重陽節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等的詩篇[4];古代的文人都飽讀四書五經,他們會去做這樣一件事情,一定是有它的道理。因此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習俗,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

註釋:

[1]《易經.繫辭上》:「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也。」奇數天數或陽數,「一、三、五、七、九」相加等於二十五;偶數為地數或陰數,「二、四、六、八、十」相加等於三十。《漢書.杜周傳》:「禮壹娶九女,所以極陽數,廣嗣重祖也。」顏師古注引張晏曰:「陽數一三五七九,九,數之極也。」三國.魏.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

[2]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學道。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宜令急去,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其言,舉家登高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飲酒,戴茱萸囊,由此爾。」

[3] 《毛詩正義.行露》孔穎達疏曰:「知始有露二月中者,以二月、八月,春秋分,陰陽中也。」

[4]唐朝時期皇帝與大臣重陽節登高,常去的兩個地方,一處是渭水邊的渭亭,一處是南郊的慈恩寺。這兩處都建在小山上。登高遠眺,景色怡人。筆者之所以選錄「應制詩」,說明此次登高有皇帝及朝中大臣參加。

〈九月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秋字〉(唐中宗李顯):「九日正乘秋,三杯興已周。泛桂迎尊滿,吹花向酒浮。長房萸早熟,彭澤菊初收。何藉龍沙上,方得恣淹留。」詩中「泛桂」是指將桂花的花瓣放在斟滿酒的杯中,一般在重陽節登高飲宴時更常見的是在酒杯中放入菊花瓣,稱為「泛菊」。「吹花」是指重陽節的一種遊藝節目,具體規則已不可考。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歡字〉(宋之問):「令節三秋晚,重陽九日歡。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蘭。御氣雲霄近,乘高宇宙寬。今朝萬壽引,宜向曲中彈。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崔日用):「紫宸歡每洽,紺殿法初隆。菊泛延齡酒,蘭吹解慍風。咸英調正樂,香梵遍秋空。臨幸浮天瑞,重陽日再中。

〈慈恩寺九日應制〉(崔湜):「帝里重陽節,香園萬乘來。卻邪萸結佩,獻壽菊傳杯。塔類承天湧,門疑待佛開。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詩中「卻邪萸結佩」是指佩戴茱萸以祛邪,「獻壽菊傳杯」是指傳杯飲菊花酒以期延年益壽。@*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重陽節」在中國黃曆的九月九日。古人將數字分為陰陽,九為「陽數」,因二陽數重疊,故叫「重陽」節。因二九也重疊,故又叫「重九」節。因九九音同久久,有長壽之意,故在台灣又叫「敬老節」。該日有登高的習俗,故又叫「登高節」。還有插茱萸的習俗,故又叫「茱萸節」。尚有喝菊花酒的習俗,故又叫「菊花節」。重陽節也是華人團聚共享天倫的傳統節慶之一。
  • 九九重陽節俗在中國起源非常早。為何登高插茱萸、賞菊花飲菊花酒、吃重陽糕…都成了重陽節俗?古典籍《西京雜記》載東漢…《續齊諧記》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曹丕獻菊、陶淵明東籬賞菊遇白衣使者送酒、白居易…都有九九重陽故事。屈原〈遠遊〉探太虛重陽境不死之鄉,生命如何宜長宜久
  • 九日九日重陽節,每逢佳節倍思親。登高望遠勾鄉思。王維、蘇轍、丁鶴年和崔顥登高思鄉關,詩懷情致各一方。又逢重陽登高,追索生命真鄉。渺渺瀚宇,世世輪迴,千載悠悠,白雲背後何處是真鄉?萬古過客上下追索,萬里天涯莫作鄉關。返本歸真可有道?…
  • 10月9日重陽節即將來臨,紐約不少傳統中國僑團已經陸續開始「秋祭」掃墓活動。9月25日(週日),「開平同鄉會」的逾百名鄉親,在主席馮天仕、鄧學源帶領下,扶老攜幼搭乘小巴,長途跋涉前往位於新澤西的「紐約開平同鄉會墓園」祭祖。
  • 吹嗩吶、讀祭文、擺放祭品,甚至穿長衫祭祖,這些如粵語長片中的鏡頭,每年於重陽、清明時節,都會在新界圍村一帶重現,俗稱「春秋二祭」,是新界圍村人相當重視的傳統。他們早於北宋前後已南遷至香港,在新界多個地方建村立業,延續至今900年左右,可說是原原本本的第一代香港人,因此保留了中國古時祭祖的傳統。
  • 黃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中醫認為,重陽節登高、賞菊、插茱萸等傳統習俗本身就具有養生的作用。
  • 每年黃曆的九月九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登高節等。重陽節的歷史由來已久,慶祝的活動也多彩浪漫,包括登高望遠、飲酒賞菊、遍插茱萸等…
  • 寒冬送新襖,勝似金鏤衣。 大雅行仁孝,清名共素輝。
  • 辭舊梅縈雪,迎春望有年。 遠香熏臘月,孤豔對寒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