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畫欣賞

【文史】歲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賞(上)

作者:鄭行之
山水畫, 竹
在中國,竹子被喻為高風亮節、虛懷若谷的君子。人們把梅蘭竹菊合稱花中「四君子」。另有一種「歲寒三友」的說法,指的是松竹梅。在風雅這一區塊中,竹子從不缺席。(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98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北宋蘇軾詩《於潛僧綠筠軒》‧節錄

在中國文化中,竹子被喻為高風亮節、虛懷若谷的君子。人們把梅蘭竹菊合稱花中「四君子」。另有一種「歲寒三友」的說法,指的是松竹梅。在風雅文化中,竹子從不缺席。

竹子的生長方式與眾不同,首先是嫩筍破土而出,逐節上升,開枝發葉,象徵「有志有節」。竹竿外表光滑潔淨,不易攀附蔓生植物,象徵「不趨炎附勢」;而竹的內部是空的,象徵「清虛自守」。整體竹株看起來似弱而堅韌,風來順風,雨來承雨,雪來載雪,時時「以柔克剛」。中國古人就愛竹的傲岸與清虛。

畫竹,可說是一種永不孤寂的主題;墨竹,是中國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那麼在畫竹文化中,孕育出哪些名家?作品表現了什麼特色呢?

首開畫竹之風的是誰?關羽、吳道子、王維、唐玄宗……等等都有人傳說,眾說紛紜。早傳的一位墨竹名家是唐代蕭悅,北宋宮府藏有他5幅作品,只是於今失傳。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推崇蕭悅「工竹,一色,有雅趣」,就是說他專攻竹畫,畫的竹富有雅趣。

宋朝文同 胸有成竹

到了宋代,畫竹以文同(1018年-1079年)最傑出。文同,字與可,曾出任湖州和洋州的知州,人稱「文湖州」。

文同任洋州知州時,得知洋州城北有個篔簹(音:雲當)谷,谷中種滿了竹子,竹林處處,茂林修竹,正是文人雅士最心儀的處所。文同在谷中蓋了座亭子,政務之餘,常偕妻友來此遨遊、觀竹。因長期細致地觀察,久而久之,他胸懷千山萬豁,都是竹。畫的竹一幅比一幅精采。而且他特別擅長於畫墨竹,當時學他畫風的人相當多,有「湖州竹派」之稱。

宋代晁補之說他畫竹時,「胸中有成竹」(《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蘇東坡也說:「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意思是說,文同畫竹子時不但忘了身旁的人,最後連自己都忘了,一心只有竹,甚至化身為竹,才能不斷地畫出這麼清新、足以傳世的畫作。

北宋 文同《墨竹圖》(公有領域)

一般人畫竹賞竹大都以人習慣的角度來看來畫,由下往上,適合於視線的行進。習慣於這樣的美學角度的人,乍看文同這幅竹畫,不免吃驚。

畫面中,只有一根主幹,由上而下,呈S形,它的細枝不管濃密稀疏,都順著主幹的彎度在走。從細枝長出來的葉子是整幅畫的精華,在文同筆下,如劍如矢、濃濃淡淡的葉片,也和細枝一樣,都隨著主幹的走勢而行。畫中的竹子彷彿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彷彿在「舞動」著。文同抛開「神似」「形似」這些問題,只以藝術家的直覺去畫,「意在筆先」,在他來講,每片葉子都是不可或缺的,它們化身為畫中的粒子,簇擁著旋轉的主幹與細枝,共同譜成了一個諧和的、生命力無窮的小小世界。

文同打造的這幅竹畫影響了後代不少的墨竹畫家,我們看到後世也出現了一些似曾相識的畫作。不過,文同在這幅畫中所透出的威勢,那種仿若從天而降,帶著無窮活力與內涵的氣韻,不是一般人所能照搬的。

元代柯九思 以書入畫

元代出現了許多畫竹大家,比如趙子昂、管道昇、柯九思、鮮于樞、吳鎮、倪瓚。就如前人一般,他們也想研究發展獨到的畫竹方法,一方面想通過竹子表達自我,一方面也想使竹畫更加生動、鮮活,更富生命力。

柯九思(1290-1358年?),號丹丘生,文物鑑藏家,畫家,浙江仙居人。《清閟閣墨竹圖》是柯九思為倪瓚所畫。(「清閟閣」是倪瓚的齋號)

在技法上,畫竹可分為勾勒法的「畫竹」與寫意法的「寫竹」。柯九思此幅畫兩者都有,兼寫兼畫。他以披麻皴來畫岩石,營造出渾厚有重量、有立體感的岩體;而墨竹則師法文同。他以中鋒用筆,先以淡墨寫竹幹,竹幹圓渾有光澤、透亮;竹節上下勾線,中間留白,以虛代實,只在兩端重複加墨,再以水染之,由淺入深的墨韻,十分引人,也非常悅目。

他行筆畫竹葉則是既沉著又飄逸,均勻外張而有神,末稍也留得比較長。葉片有濃淡之分,在墨葉之後,隨機加上淡色葉子,層次繁多的「淺色」,不但簇擁出秀逸富神采的葉叢,也拉出前後距離,產生空間感。然後再在竹葉竹節中,隨機加畫勁挺又有彈性的細枝,穿插引領,深淺自如,使竹叢更顯茂密精彩,生動的氣韻也由此而生。

那時的文人倡導「以書入畫」,寫竹時藉書法的筆法來豐富畫面的層次。元代畫家趙孟頫說寫竹還須八法通,八法就是大家熟知的「永字八法」。柯九思寫竹看來比較偏向這種解讀方式,以書法的筆法作畫,使畫面更調和統一。

另有一種解讀是,除了要求筆法、墨色富於變化、更有韻味之外,同時讓書法以題款和詩文的形式進入畫面。此時,必需留意文字的安排,包括字體的大小、句式的高低長短、題款字數多寡,哪種字體才能和畫意搭配,等等都必需細心審視經營,才能為「書畫一體」開創新的局面。

中國的竹畫裡有人生哲學,更有濃郁的文化質素。竹文化留下的美學意象,影響著後世的人,一代又一代。@*#(待續)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采薇圖》,乍看之下,會以為是個很浪漫抒情的畫作,其實非也。它是宋朝畫家李唐表現殷商末年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作品,這幅畫有導正人心的作用,也是李唐晚年人物畫中最傑出的創作,留與後世的南宋名畫之一。宋高宗鍾愛李唐的畫……
  • 《江帆樓閣圖》無一毫塵俗氣,藝林中有千里,成就得到歷代名家讚賞。本文細說《江帆樓閣圖》表現手法,忠於原物的工筆法,傅色古艷,筆墨超軼,傳經久遠,深透絹背,有入木三分之妙。
  • 讓我們隨著藝術家的詩章、畫作,「坐遊」秋日--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李白詩《古風》:「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這個被李白讚為既峻秀又美如芙蓉的華不注峰,又被元人趙孟頫為了安慰友人而畫入《鵲華秋色圖》中。展開了秋天裡的詩情長卷……
  • 在中國繪畫領域裡,將月色入畫雖然不易,也不乏以讚頌月亮而名傳後世的,我們一起來欣賞三幅畫月名畫。
  • 中國人賞菊的風氣向來就很盛,人們用文學、詩詞、書畫、工藝等各種形式去表現、歌頌它。一道來觀賞幾幅情志酣暢的菊畫吧。
  • 冬至時家家戶戶,團聚在一起,慶佳節宛如過年。古人在冬至還做些什麼呢?怎樣過節呢?讓我們來看一些名畫,體會冬至的義涵和節俗。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華麗誇張的定型角色(stock characters)、簡單的情節、即興對白和戶外表演,是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又譯藝術喜劇)的核心特徵。其幽默劇情常圍繞著年輕戀人的種種考驗。演員們不受台詞限制,可以根據觀眾的反應調整表演。這些喜劇常含有對時政的諷喻和接地氣的幽默,可以巧妙避開查禁。這種意大利民間戲劇形式也成了18世紀洛可可(Rococo)藝術運動的理想題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