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兵仙韓信故事系列(11)

名如其人 韓信義重如山不負漢室

作者:柳笛

濰水之戰龍且戰敗,齊國平定,天下大勢的走向已經十分明朗。楚漢最終的決戰在即,人們也逐漸看清,楚漢爭霸真正的主角不是項羽、劉邦,而是兵法與謀略都無人能及的大將軍韓信。他的一舉一動,牽連著歷史命脈。

就如當時人的分析,項羽、劉邦的命運掌握在韓信手中,他幫漢則漢贏,幫楚則楚勝,還有一種選擇就是自立為王,與楚漢三分天下。面對人生的三種出路,和歷史的關鍵時刻,韓信會做出什麼選擇呢?

自負天生神勇的項羽,也不得不重新審視韓信的謀略和兵法。此時的他遇到了平生勁敵,得意的大將戰亡,他已經無法消滅漢朝,於是派出能言善辯的策士武渉,勸韓信背叛漢室。

武渉從劉邦的貪婪與失信談起。天下人苦於秦末的暴政,因而各路義軍聯合起來推翻了秦朝。之後項羽論功行賞,分封諸侯王,現在應該是放下兵器、停止戰爭的時刻。但是劉邦不在封地鎮守,反而興兵向東占領他人的封地,集合各國軍隊攻打楚國。他認為:「劉邦不獨吞整個天下,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他的貪心也達到極致了。」

劉邦和項羽畫像,出自《晩笑堂竹荘畫傳》。(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劉邦曾多次落在項羽手中,每次都是項羽憐憫他,放他一條生路。但是,劉邦一旦脫身就撕毀盟約,反擊項羽。武渉繼續談韓信潛在的危機,「您現在以為和劉邦有交情,為他打仗,但最後還是會被他算計。現在他之所以沒有殺您,是因為項羽這個強敵還在世。」

憑韓信的謀略和兵力,實則掌握了天下實權,以及劉項二人的命運。而劉邦是個不可親近、不可信任的人,韓信如果還要為劉邦效力,等到項羽戰敗,下一個被消滅的就是韓信自己了。因此,武渉對韓信提出一條「自立為王,三分天下」的策略。

韓信不假思索,當場婉拒。他以個人在楚、漢的經歷做比較,告訴武渉自己忠於漢室的原因。當初在項羽帳下,韓信官不過郎中,計策又不被採納,這才改投劉邦。劉邦不僅封他為大將軍,給予他數萬兵力,而且「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脫下自己的衣裳給他穿,分出自己的飯食給他吃,對他言聽計從),韓信才有今天。

他堅定地說:「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韓信認為,劉邦非常信任自己,背叛是不祥之舉,因而他表示,至死也不會背叛漢室。

武渉離開了,韓信的謀士蒯通為了韓信的前途也來勸說。他以相面為引,通過個人利益的得失遊說韓信。他說,從韓信的面相看,他最多不過封侯,而且會招致危險;如果看他的後背,卻是貴不可言。

從楚漢爭霸以來,天下百姓在戰亂中,承受著家破人亡的苦楚,無不渴望一位天下無雙的聖人來終結亂世。如今,劉、項在黃河一帶對峙,楚軍的銳氣被固守天險的漢軍擊潰,漢軍也因長期苦戰而糧草不繼。韓信是天賜的大將軍,是唯一能夠戰勝兩大諸侯王的人,而且這時正是起兵的最佳時機。韓信卻說:「漢王待我甚厚,我豈能因利而背信棄義!」

韓信有近乎神明的才學,有得天下的實力和聲望,卻沒有追名逐利的野心。(大紀元製圖)
韓信有近乎神明的才學,有得天下的實力和聲望,卻沒有追名逐利的野心。(大紀元製圖)

蒯通又說,當初張耳、陳餘本是刎頸之交,在巨鹿之戰中交惡,到了互相仇殺的地步。原因就在於貪心不足,人心難測。而韓信和劉邦的交情,遠不如他們二人,韓信對劉邦盡忠盡信,是不值得的。如果韓信一意孤行,就會像勾踐殺功臣文種那樣,免不了鳥盡弓藏的結局。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蒯通認為,韓信的勇猛與謀略,達到了令主上震驚的地步,他的功勞也到了天下無人能及的程度,他不僅無法繼續得到賞賜,處境更是非常危險。韓信無論投靠項羽或劉邦,都不會得到他們的真心信任。因而,擁兵自立是唯一安身立命的方法。

過了幾天,蒯通繼續勸諫,一個人要想成功是很難的,失敗卻是很容易的,因為時機可遇而不可求。如果韓信不能把握時機,興兵起事,將失去封王稱帝的可能,甚至會有殺身之禍。韓信始終不為所動,最終沒有稱王,而是繼續幫助漢軍在垓下與楚軍決戰,開創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韓信有近乎神明的才學,有得天下的實力和聲望,卻沒有追名逐利的野心。他的志向是平定天下,為天下蒼生的福祉而戰,並不在意天下的主人是誰。他的選擇,讓他的名字「信」,有著超越個人得失的宏遠境界。他的故事也告訴後人,生死為輕,信義為重。(本系列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史記》)

點閱【兵仙韓信故事系列】連載。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