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

【文史】白露為霜 思慕蒹葭在水一方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461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金秋爽颯、白露悄悄沁物,「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情趣深遠的詩篇啟開想念的季節……,在水邊、在山野,蒹葭翻出白茫茫的天地、搖曳澹澹的怡然,告訴人現在就是秋天!

蒹葭 嘉美的植物

蒹葭其實是兩種植物,蒹是荻,葭是蘆葦,古人說蒹、葭,今人說荻、蘆。而葭、蘆、葦都是同一種植物,初生的叫「葭」,還沒開花之前是「蘆」,開花了長大了就叫「葦」。古人對葭的認知是「嘉」,說蘆葦是非常美善的植物。

蒹葭在周代豳國(今陝西咸陽市彬州市一帶)還有一種說法叫「萑葦」,萑(音:環)是一種荻類,葦就是蘆葦。《詩經.豳風.七月》記述:「七月流火,八月萑葦。」顯示蒹葭是豳國地區重要的生活用物。

蘆葦做成的船,可以泛流。(圖片來源: pixabay)

蘆葦和荻都很容易繁殖,生命力強勁,貧瘠的環境也奈何不了它。蒹、葭的用途非常廣,可以用來織製簾子、蓆子、屋棚、掃帚……還可以入藥。在《詩經》中則以蒹葭代指賢人、佳人。一物能俗、能善,這就是蒹與葭的特性。蒹葭呀蒹葭,在今人的眼中可能認為它野俗,古人更深入認識其高貴和厚生的特性。

《蒹葭》.思慕

說蒹葭不能不想起這首《詩經·秦風.蒹葭》1:「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第一章)《蒹葭》三章,盡在一意,第一章已成絕唱。古人一唱三叠, 言盡意不盡、思無窮,因而《蒹葭》常常被引為思慕伊人、追尋伊人的名作。

《詩經》的歌謠常常意在言外、另有指示,留給後人無限的想像、解讀空間,《蒹葭》此篇亦然。《毛詩.序》說它是諷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禮法失則國本不固。怎麼解讀?從詩中來看,在「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中探求。「遡洄」是逆流而行之意,意指不循正規的禮法,結果道路險阻難行。「遡游」則是順流而行,兩義背向而馳,結果也大不相同。

另一說「蒹葭」是比喻隱居河上的賢人君子或朋友。因觀察秦國,並無男女淫奔之風,故而有此推論。

蒹葭!蒹葭!思之、慕之、反覆念之,總而言之,那「伊人」應該很不一般,所以才這麼難以接近。夢中的那個人啊、那個美好的境界啊,就在一灣秋水中,怎樣才能接近呀?《蒹葭》告訴人,順流、逆流的兩種不同結果,走正路,伊人宛然在眼前沙洲上;走逆道,繞啊繞,總是在水另一方,看似在眼前其實遠遠在天邊。

金風颯爽,白露為霜, 遡游從之,「蒹葭」宛在水中央。(圖片來源:pixabay)

出蒹葭之中 高潔不慕富貴

「蒹葭」比喻隱逸的賢人,出身「蒹葭之中」的閔子騫正是實實在在的一位高潔君子。閔損,字子騫 (公元前536年-前487年),是「孔門十哲」之一,德行與顏淵並稱,他的孝行常得到孔子讚揚。

閔子騫的人生和蒹葭緣深,他形容自己「吾出蒹葭之中」2,就是說他出身微賤寒門。一段和蒹葭有關感人孝行--「衣蘆御車,感父救母 」垂範世間。

閔子騫的母親早逝,父親續弦後,又添了兩個弟弟。繼母給三人作棉襖,可是給閔子騫的大襖填的不是棉花,而是不保暖的蘆花。大寒天裡,閔子騫餓著肚子、穿著蘆花襖為父親駕車,因為受不了寒凍而導致馬車失控。

「葭」就是蘆葦,蘆花做大襖的裡子並不保暖。 (司瑞/大紀元)

當蘆花從閔子騫的大襖飄露出來,閔父也知道了後妻虐待前子的隱情,休妻之念油然而出。閔子騫長跪在父親面前,為繼母求情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受苦的閔子騫先想到的是同父異母弟,寧願一人受苦也不願弟弟們失去母愛。繼母知道了閔子騫的純孝和友愛,也痛改了前非。因為閔子騫的無私為他人承受,帶給一家人和樂團圞。

閔子騫的品德,還表現在「良禽擇木而棲」上。魯國季氏曾聘請閔子騫出任費宰,然而費這個地方一直都是下犯上、不守禮義法制,所以閔子騫就婉拒了。明代《西遊記》有這樣一句話:「滌慮洗心名利少,閑攀蓼穗蒹葭草。」 側寫了閔子騫出於蒹葭之中,自然自適,不羨慕名利富貴的難得品行。

畫荻好母教

歐陽修母親畫荻教子。圖為荻(公有領域)

宋代名臣歐陽修(公元1007年-1072年)也是出身蒹葭之中的名人,他擁有畫荻啟蒙的人生經歷。據《宋史》記載,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鄭氏自誓守節不改嫁,用心教育歐陽修。家中一貧如洗,鄭氏就在地上灑石灰,折來荻草莖當筆畫地寫字,教歐陽修學習認字。

歐陽修敏悟過人,好古嗜學又嚴謹,有著與古人並駕齊驅而絕馳的決心,二十歲時清高的聲譽已經遠傳,一生文章名冠天下,也是金石文的名家、歷史學家,奉詔修《唐書》,並且自撰《五代史記》。

歐陽文忠公歐陽修畫像。(公有領域)

歐陽修的母親除了畫荻教子學字,也把歐陽修的父親為吏忙到深夜、孜孜矻矻為死刑犯人求生的慈悲傳給了兒子。歐陽修對人有情有義,兩肋插刀、赴湯蹈火,義無反顧。在朝忠言直諫,論事切直,言人所不敢言,得到皇帝褒獎:「如歐陽修者,何處得來?」

蒹葭平凡又高潔的特性也讓人聯想到孔子,孔子形容自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蒹葭出身破岩、濕地惡劣環境中,歷經滌蕩與打磨,越磨越光。仲秋白露沁肌,在那秋水漫迴處,看到蒹葭給人利用厚生的資源,看到「出蒹葭之中」高潔的人生故事,不也看到了生命的無限可能?!

蒹葭其實是兩種植物,蒹是荻,葭是蘆葦,古人說蒹、葭,今人說荻、蘆。(志清/大紀元)

~參註~

註1.《詩經.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註2. 《韓詩外傳.卷二》記載,閔子騫形容自己「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門,夫子內切瑳以孝,外為之陳王法,心竊樂之。」@*#

(點閱花間集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玉簪晶潤瑩潔,環繞這分高雅的,有仙女遺落頭簪的美麗傳說,有農婦不捨故舊的追逝之痛,還有王妃「玉簪搔頭」的風趣典故。
  • 「七月食瓜」描繪食瓜的生活文化?「瓜田李下」是怎樣的修身哲學?為何說「榮華未必是榮華,園裏甜瓜生苦瓜」?從「瓜」中看中華文化。瓜瓞綿綿,華夏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也在其中展現。
  • 故楸(音同秋)謂之秋,楸就是秋天的代言。立秋剪楸葉,給你濃濃詩情秋意;望長楸念鄉國,楸牽絆人深深的鄉梓情。如果你知道楸就是「梓」,你就會發現華夏子民和楸的聯繫,沒有一日或斷。
  • 秋天到了,那深深的記憶中「梧桐」的影像颯然對了焦,清晰起來。古人說一葉知秋、鸞鳳非梧桐不棲、梧桐生於朝陽、桐葉封弟、梧桐相待老……那些典故、那些情意,千載同瞬息,穿梭華夏文采,梧桐娓娓道來。
  • 孟秋七月也稱「蘭月」。人們常聽說「春蘭秋桂長飄香」,為什麼把秋天七月稱作「蘭月」呢?秋蘭之香價如瓊瑤,「猗猗秋蘭……厥美彌嘉」;「采蘭」比喻人求得珍異而歸,為何而采?因為心中繫念父母親,想要把好東西帶給父母。「盂蘭盆」會,是以大功德報今世和七世父母的恩惠……都是「蘭月」的蘭香。
  • 誰將「白露」和「明月」合親?那不就是「白露茶」嗎!白露清潤的茶,喉韻和潤解秋燥,和四月清明採得的黃金芽,各擁春秋。唐人毛文錫《茶譜》也稱讚白露,味美而淸。茶神陸羽的人生之《歌》實踐了茶的精神文化,不羨世間物,就醉心於茶水。竟陵西江一水,淡淡清清,連繫了他的……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