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牛耕體驗活動 盼喚起台灣人對牛的記憶

小朋友好奇的下田體驗耕牛。(廖素貞/大紀元)

人氣: 190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9年01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在台灣現在要看到牛耕田的畫面已經很少了!雲林回鄉青農林家良,結合台灣耕牛文化協會,25日於土庫鎮馬光一處田園,舉辦牛耕體驗活動,號召老中青三代牛耕手現場示範如何與牛一起耕田,來自嘉義的知名鄉土畫家陳明順,也專程趕來捕捉難得一見的牛耕畫面,希望透過活動讓大家認識早期的農耕生活,喚起台灣人對牛的記憶。

活動中邀請褒忠潮厝華德福實驗小學的學童在田邊演奏小提琴「對牛彈琴」。由77歲老農張住福示範如何駛牛耕田,台灣耕牛文化協會理事長沈國源也下田學習,彰化縣溪州鄉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高一鑫青農,也專程帶來他的一頭愛牛,讓小朋友及家長體驗坐牛車漫步田間的滋味!

兩頭牛像見到同類 親切的相互招呼
兩頭牛見到同類,親切的相互招呼。(廖素貞/大紀元)
褒忠潮厝華德福實驗小學的學童在田邊演奏小提琴「對牛彈琴」
褒忠潮厝華德福實驗小學的學童在田邊演奏小提琴「對牛彈琴」。(廖素貞/大紀元)
彰化縣溪州鄉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高一鑫(牽牛者),讓小朋友開心的坐在他的牛背上。
彰化縣溪州鄉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高一鑫(牽牛者),讓小朋友開心的坐在他的牛背上。(廖素貞/大紀元)
彰化縣溪州鄉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高一鑫(牽牛者),讓小朋友坐在牛車上漫步田間。
彰化縣溪州鄉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高一鑫(牽牛者),讓小朋友坐在牛車上漫步田間。(廖素貞/大紀元)

張住福表示,自己年紀大,去年把老牛賣掉後就沒再帶著牛耕田,不然每到插秧期前工作都接不完,一天可以賺好幾千元,他說,用牛耕方式整平的田,秧苗播種下去不會太深,容易吸收地面的肥份,稻子自然長得好。但現在會用牛耕田的人很少了,大部分都被機器取代了。

近80歲的老農民 示範正確的駛牛耕田方法
近80歲的老農民,示範正確的駛牛耕田方法。(廖素貞/大紀元)
77歲老農張住福示範如何駛牛耕田
77歲老農張住福示範如何「駛牛耕田」。(廖素貞/大紀元)

林家良表示,土庫鎮曾經是台灣早年農村重要的牛墟市集之一,如今只剩舊址,盼透過牛耕體驗活動,讓年輕一代的人知道早期農民以牛耕田的辛苦及牛對台灣經濟的貢獻,多少孩子的學費,一家人的吃穿,都是靠著牛的幫助。

耕牛文化協會理事長沈國源說,2015年因舅舅去綠色博覽會幫人牽一頭牛,讓舅舅回想起小時候與牛一起打拼的日子,就說:「我們一起養牛吧!」就這樣與牛結上不解之緣,二人在幾經波折才找到宜蘭縣壯圍鄉大福村,成立了「牛頭司」。

牛頭司是荷蘭時期負責畜養與管理牛的單位,台灣第一頭耕牛就是從那裏引進來的,為台灣的經濟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是台灣人最佳夥伴,然不敵機械化的衝擊,漸漸被台灣人遺忘,因此我們重新設立了「牛頭司」希望喚起台灣人對牛的記憶,讓下一代重新認識我們的這塊土地。

五年前因食安問題返鄉從事友善農耕,創立「回鄉米品牌」的林家良,小時候坐過牛車,留下深刻印象,純樸善良的他不忍心看牛為人類辛苦一輩子,到老了竟然落到被賣去宰殺的命運,去年他在印隆法師協助募款下,從虎尾一位退休老農那裏買回來一頭原本要被賣去宰殺的老牛,印隆法師為牠取名「證健」,24小時給牠聽佛經。

為了感念辛苦大半輩子的耕農,他在土庫鎮成立了「老牛收養站」他自稱是老牛的長照中心,讓這些退役的老牛得以善終,並收集了傳統農具,希望讓大家能緬懷早期的農耕歲月。最近他又買了第二頭牛,牛的食量大,龐大飼料費家良實在付不起,還好有好心人的小額贊助,勉強還能維持。

路過的老農 看牛就像看到老朋友ㄧ樣 忍不住地牽起牛來
路過的老農,看牛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樣,忍不住地牽起牛來。(廖素貞/大紀元)
完成耕田工作的老牛和主人悠閒的走在回家的路上。
完成耕田工作的老牛和主人悠閒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廖素貞/大紀元)

一直在尋找台灣鄉土文化的畫家,也是法國獨立沙龍國際會員的陳明順,開心的表示,他找遍了全台灣,今天終於讓他找到了牛耕田的景象,他認為台灣早期的農耕生活,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將來有可能是國寶級的文化。

來自嘉義的知名鄉土畫家陳明順,也專程趕來捕捉難得一見的牛耕畫面
來自嘉義的知名鄉土畫家陳明順,也專程趕來捕捉難得一見的牛耕畫面。(廖素貞/大紀元)

陳明順說,在機械化的農業時代,雖然農耕的產值不高,但如能發展成全國或全世界性的觀光產業,那他的文化價值是無可限量的。他舉例說:如果我們到薩哈拉沙漠去坐駱駝,要花好幾萬的機票及住宿費,在台灣我們也可以讓全世界的觀光客來坐牛啊!

責任編輯:王愉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