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種痘防天花之法源自中國?

作者:劉曉

1796年5月14日,愛得華‧詹納醫生為一位八歲男孩接種牛痘疫苗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34
【字號】    
   標籤: tags: ,

說到天花這種疾病,現代人似乎很陌生,也並不覺得有什麼可怕,因為幾乎每個人從小就打了疫苗,而且早已有了有效的醫治手段。不過在歷史上,天花是一種讓人談之色變的疾病,因為它的殺傷力極強,在18世紀的歐洲,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死於天花;而在中國的明朝後期和清朝初期,天花的肆虐同樣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

由於大多數得天花的都是小孩或較大的孩子,早期的治療方法就是挑選不是很嚴重的天花病人,從他們身上的天花中取出一些物質,然後注入健康的人身上,但結果常常是失敗的。史料記載,英國一位名叫愛得華‧詹納的醫生在聽民間傳說擠牛奶的少女不會得天花後,經過實驗,證明用接種牛痘的方法可以達到防止天花的效果。1798年後,接種牛痘的方法廣泛用於歐洲和北美。

愛德華·詹納(英文:Edward Jenner,1749年5月17日─1823年1月26日),是一名英國醫生,以研究及推廣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聞名,被稱為疫苗之父。(公有領域)

與歐洲相比,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用什麼方法防治天花的呢?據說早在11世紀,中國就有了「種痘之術」。明崇禎元年(1628)成書的《治痘十全》最早記載了宋真宗時期的宰相王旦因多個孩子皆感染天花夭折,而請峨眉山女神醫為其老年得到的兒子王素種痘預防天花的醫案。清代醫學家朱純嘏所著的《痘疹定論》卷二《種痘論》中則詳細記述了這件事。

種牛痘穴分圖,取自《痘疹定論》。(Faebot/Wikimedia Commons)

且說北宋宋真宗時,有宰相名叫王旦。最初生的幾個孩子,都先後得了天花而亡。後來又得了一個兒子,叫王素。因擔心孩子再度夭折,於是遍招醫生,詢問是否有防治天花的辦法。王旦告訴大家:「每年會贈與大家十金,等待小兒出痘,再煩請大家前來,共同商量治療之法。等到小兒結痂痊癒,再厚贈酬謝。」

當時有個在京城做官的四川人,聽說了這件事後,便求見王旦,告知他自己知道有位治痘的神醫,有妙方,「十可十全,百無失一。」王旦聽了後,非常高興,遂詢問神醫住在何方、是何姓名。這個四川官員回說,神醫乃是一位女子,傳說生於江南徐州之地,自幼吃齋念佛,長大後並未婚嫁,也沒有剃度出家,後來雲遊到四川峨眉山,在山頂結廬而居。他並答應王旦派人去請神醫。

大概不到兩個月,女神醫來到了京城。在見到王素後,摸著他的頭頂說:「此子可種。」第二天就給他種了牛痘。七日後王素發起了燒,十二日痘全部結痂。王旦高興極了,厚贈女神醫。王素後來活到了67歲而終。

峨眉山女神醫的種痘之法雖然見於醫案,但詳細的內容大概並沒有流傳下來。據後來清朝的《痘科金鏡賦集解》記載:種痘之法起源於明代隆慶年間(公元1567年~1572年)的安徽寧國府太平縣(今安徽黃山市黃山區),之後才廣為流傳。

另據清朝順治康熙年間董含寫的筆記《三岡識略》記載: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安慶張氏三世發明用痘漿(類似鞣酸、水楊酸的漿汁)染衣,讓兒童穿在身上,可發輕症,這樣便可以對兒童的機體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從而預防虜瘡(天花)。

絲綢之路從歐洲經過埃及、索馬利亞、阿拉伯半島、伊朗、阿富汗、中亞、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爪哇群島、菲律賓直到中國。(en:User:Wikiality123/Wikimedia Commons)

清道光年間俞正燮撰寫的《癸己存稿》記述: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國最先派人來我國「學痘醫」。不久,痘醫之術由俄國人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土耳其,英國駐土耳其大使蒙塔古的夫人於1717年又將此術傳入英國。在此基礎上,愛德華‧詹納發明了「牛痘苗接種法」。1744年,中國的痘苗接種醫師李仁川到達日本長崎,從此,日本人也學會了「種痘之術」。如果上述記述確實是真實歷史發展的脈絡,那麼對世界防治天花做出真正貢獻的應是中國人,而且可以追溯到宋朝時的女神醫。@*#

參考資料:

《瘟疫來了,宋朝如何應對流行病》,中州古籍出版社。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是晉代文人陶淵明筆下一個沒有戰亂、民眾自治、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美好的「桃花源」,也很接近老子提到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這樣的社會引無數中國人思之、嚮往之。
  • 大清聖祖康熙皇帝締造的「康乾盛世」,在中國文明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而作為帝王,康熙罕見的好學,其博覽全書、興趣廣泛,不僅熟讀儒家經典,學以致用,而且在地理、氣象、農業、史學以及西方曆法、數學、機械、醫學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可以說,康熙的學問在歷代帝王中都是出類拔萃的,其鮮為人知的「偏門雜學」才識則體現在他編撰的《几睱格物編》一書中。一篇篇小短文,迄今讀來,仍十分有趣。
  • 在很多現代人眼中,商人總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和善耍奸計的。然而,古代不少地區的商人,受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仁義禮智信」思想的影響,都能誠信經營、仁以待人,且遵守契約,這其中的代表就是在明清時期書寫了中國商界數百年的傳奇的徽州商人。
  • 喬致庸,生於清朝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出身商賈之家。幼年喜好讀書,後中秀才,曾雄心勃勃要走舉人、進士的仕途。可是天命難違,由於自幼父母雙亡,撫養其長大的兄長在其考中秀才後突然病亡,無奈之下,喬致庸為了挑起家庭的重擔,放棄了讀書致仕的道路,開始經商。但毋庸置疑的是,深受儒家「仁義禮智信」思想薰陶的喬致庸,在經商中亦秉持待人以誠、信義為重的理念,開啟了喬家以儒興商之路。
  • 管寧因為好友華歆不能完全無視於權位利祿的存在,所以割席與之絕交。和嶠鄙視荀勖的為人,不願與之同車,於是自行乘坐專車入朝。
  • 耿恭為將士拜井祈禱,泉水湧出;鄭國為秦國修築渠道,造福萬代。
  • 蔡倫發明改進了造紙術,劉向校對官府藏書。
  • 衛懿公因為沉迷養鶴,荒廢政事而亡國;魯隱公喜好觀魚,明知不合禮法卻執意要去。
  • 陶侃害怕生活太過安逸,每天搬磚鍛鍊自己;孟母剪斷織布機上正在織的布,藉以勸勉孟子勤奮向學。
  • 子夏衣衫襤褸而安於貧困,王章病臥牛衣中哭著與妻訣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