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衛江:論人類的不平等(一)

——透視西方的核心價值觀

人氣 315

【大紀元2020年11月09日訊】緒論
「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係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係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於不得不冷靜地直面他們生活的真實狀況和他們相互關係。」——馬克思《共產黨宣言》

觀念世界中出現上述情景,必定是禮壞樂崩,通常等級低下的人們不可能「冷靜地直面他們生活的真實狀況」,而是和尚打傘無法無天,於是下賤行徑便大行其道。今天美國社會騷亂肆虐的「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就是這樣,一心要想達到在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下所不能達到的目的,為此粉墨登場,進而大鬧天宮,毀像倒碑,大破四舊,搗亂破壞,打砸搶燒,縱情發洩,恣意妄為——自以為「正道」盡在其中矣!

此謂之「正道」者,即「政治正確」也,乃當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絕對制高點,它以僵硬的觀點和立場,為西方主流政治注入了核心價值觀。「政治正確」著重表現為極強的「平等觀」或「平均主義」。

然而這恰如黑格爾和尼采論述的奴隸意識(後面還要詳述),內心中真正希望的是放棄自由被奴役,因為「自由的人是不嫉妒的,他們樂於承認一切偉大和崇高,並且歡迎他們的存在。」①「黑命貴」騷亂在任何場合,「政治正確」喧囂在各種舞台,都是高舉「平等主義」大旗,以此為總台柱。因此端本清源,對西方政治輿論中心的「平等觀」進行徹底剖析和嚴厲批判就非常有必要。我們該知道:美國的政客向來自命不凡,樂觀過分,他們面對社會現實,總傾向於「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如此使得美國當今的政治局面凝固成僵化的症狀。

今天,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大膽對「政治正確」進行解構、瓦解,剝離,試圖把美國拉回至社會常識狀態上運作國家政治,這一下子可觸發了「捅馬蜂窩」效應,遭到了無數小人的憤恨和嫉妒,於是特朗普得到的進讒言、穿小鞋從不間斷。時代不一樣啦!今天的美國就是小人得志、得道的時代,畢竟是寡不敵眾,特朗普總統終於在新的一輪美國大選中落敗!

須注意:舉凡高揚「平等主義」都是高度抽象的,未將其對應的主詞謂詞設定為有限制的概念,就此我們就可以認定它是默認的屬概念而無種差的「人」,且平等須以任何形式來對待,由此則認為是一個全稱判斷:任何人與人之間在任何價值形式上全都需要平等對待!此即明證為極強的平等觀,換言之,絕對平均主義!認準這點非常重要,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詞義爭議。

我們得知,平等觀早已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戰鬥性口號「自由、平等、博愛」之一,進而發揚光大為法國國家的格言,之後進而演化成為整個西方世界的核心價值觀。理性地說,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單就「平等」這個理念之頌揚來講,為推翻當時的封建貴族霸權起到了重要的啟蒙效果,具有進步意義。然而法國大革命本身是左傾色彩濃厚的底層暴民運動,平等觀靠底層人士來推動朝著左傾方向發展而極化,到了今天的西方主流國家,尤其是美國,早已墮落、走樣、異化,喪失了革命性,演化成為凌駕於一切觀念之上,壓過自由和博愛,成為首要的政治原則立場,甚而設定為至高的政治道德律令,若借用裴多菲著名詩歌的中文形式,可表達為:「自由誠可愛,博愛價更高,為了平等故,兩者皆可拋!」然而這正如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所說的,「一個把平等放在自由之上的社會,最終將既得不到平等,也得不到自由。」②

多年來大量的社會實踐已經充分表明,這種強平等論的政治正確觀點越來越呈現荒謬性和悖理性,越來越偏離社會常識,越來越荒誕於自身的「高大全」,因而越來越大而無當,越來越無還手之力於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恐怖襲擊,以及美國「黑命貴」的野蠻搗亂肆意破壞,進而,政治正確還堵住了人們的自由言論,不容批判辯駁和爭論,「歧視」、「偏見」、「種族主義」、「冒犯」的帽子到處亂套、棍子滿天飛舞,這就是持極其反動的立場,使之成為當代西方政治文化中一個難解的封閉環(怪圈)。飽嘗了「黑命貴」肆虐,今天美國社會有良知者難以在公共輿論場合發聲,他們唯有在街頭抗議集會時候才以婉轉的語言表達出:支持警察秉公執法!唯有在投票站才用行動表達出:支持特朗普總統連任!

二戰後西方世界流行的 「政治正確」均以1948年頒布的聯合國經典文獻《世界人權宣言》為範本,著重點表現在高調的人類「平等觀」上,誇張而變形的「平等觀」,以矯枉過正的姿態處置以往的法西斯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種族主義,殖民主義,他者意識等等的一切有呈現種族、民族、性別、年齡、智慧等差異性的價值觀念,然而這些儘是以不講理的方式,靠政治壓制來震懾異己分子,如此則使得人類社會大大削弱了發展所需的必要的內部張力,成為新時代西方世界政治領域宏大敘事中的一個「鬼魅」,今天對其進行「祛魅」就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筆者嘗試對絕對平均主義進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一)差異性是宇宙的本質存在(存在者和存在方式)

(1)還原法的應用
欲更好理解平等和不平等之含義,需要採取還原法,為此從事物形態的同一性與差異性講起。若用數學術語來表達,同一性與平等可以看成是同構關係,而差異性則與不平等是同構。差異性與同一性是為相反的性質 ,兩者均是各自對方的補集。強求平等的實質即強求同一性,反之亦然。

(2)差異性可以表達存在者動態
唯有動態形式方可鏈接存在者與存在方式兩者,所以差異性就不可或缺(以後需要詳解)。

赫拉克利特曰:「萬物皆動,萬物皆流」,「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太陽每天都是新鮮的」;萊布尼茲曰:「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二片樹葉」——這些論述都是從各個側面去表達生命意義的事物各處各地、每時每刻都是具有差異性的存在物及其存在方式,生生不已,息息不止,而非同一性。休謨對於「太陽每天早上都從東方升起」這類日常現象,質疑道:可否將大量的經驗事實經過歸納而上升到邏輯上確定性的同一性?後代的學者經研究得知,同一性是無法建立起來的,因為始終存在著事實與價值之間的邏輯鴻溝。
生命的本質是活的,活的性質是變化不拘,新陳代謝,推陳出新,日新月異,這些論述只能放置於時間尺度之上才會有意義。生命活動即是在時間坐標上的展開,時間是單向箭頭而不可逆,因而生命進化的意義就是對稱破缺,即使是同一生命現象坐落於時間坐標上的不同位置,其意義和性質也不會完全等同。

活的生命之生存必須新陳代謝,必須吐故納新。所有的動物(人亦如此)在生理構造上,吸入器官口腔與排泄器官肛門之間都是儘可能的遠離,為的就是要增大吸收物與排泄物的差異性,以利於動物(或人)主體來辨認。為了增大辨認度,往往是吸收物帶有美香味,而排泄物帶有惡臭味,這兩者就對於特定的主體來說,其分子結構、功能、熵值、焓值上大不一樣,絕不容許以平等的價值度量來對待和處置兩者。

同樣道理,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也必然新陳代謝,吐故納新。故在對待人事、對待物事、對待各種各樣的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上,以及這些客體對象所對應的物質存在及存在方式上,都是具有新與舊、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老與少、吸引與排斥等等的區分,絕不應當、也不容許以平等觀、同一性來處置。

(3)差異性可以充分表達主體意識
差異性還特別表現在主體存在方式上。在西方哲學史的認識論上,很早就確立起「認識是主客體的統一」的觀點,認識是作為主客體交互作用而發展起來的雙重互動過程。所以,對待同一的客體,由不同的主體去認識,由於主體差異性存在,總會出現認識結果不相一致,即認識的主體差異性。這種主體差異性尤其會反映在對待客體的「同一性」上,其折射在人類社會即是「平等觀」的問題,每個人都是有自己主觀的關於平等問題的視覺和觀點,極難取得一致意見,實質即在主觀上就是存在著非同一性(不平等)。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在對待平等問題上特別細心、認真,他認為,其問題的實質即可轉換為「什麼要平等?」譬如,收入平等主義者要求收入平等,福利平等主義者要求福利平等,古典功利主義者主張對所有人的效用賦予平等的權重,純粹的自由至上主義者要求所有的權利和自由都平等分配。有人要求平等地衡量每個人的效用,如此等等,總之主觀性差異紛呈,不一而足。③

(4)存在方式必須由差異性來描述
在存在方式上,差異性就是萬事萬物的發展態勢。系統論科學認為,一個開放的耗散結構自組織系統的演化,譬如生命的進化,必然是在其要素叉分的勢力場中獲得動力,並以分叉的方式途徑,朝向差異性、複雜性、高級性的方向推進。在社會學領域,韋伯認識到:人類社會進步呈現多元分層和分殊化的趨勢,可以與上述相互作證。中國老子最早悟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然而老子又認為,道之運行最終又「復歸於朴」,這是小國寡民的心態、猥瑣的人格在作祟,呈現極端的保守性。

對生命主體性差異的一種解釋是,亨利‧柏格森把生命直覺體驗到的時間稱為「綿延」的概念,綿延是一個渾然不可分割的整體,它的要義在於,其質是處在流動和變化,由此發展了「歷程」的實在性觀點,即變遷的實在。他認為不僅是事物的性質會變遷,生命本身也會隨之時間而變遷。因此從主觀層面上說,柏格森的綿延只是心靈固有的實存形式,其內容是因人而異的,絕非同一性。④

人類的思想首先從最簡單最樸素開始的。古希臘前蘇格拉底時期,巴門尼德確立起形而上學的門戶來,他從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範疇「存在」,規定存在即為「一」,它具有「不生不滅」、「永恆不變」、「完整不可分」等形而上學特性。巴門尼德的觀點遭到了現代海德格爾的尖銳批判,認為恰是遺忘了存在者之「存在」,因而沒有「時間」這個尺度。海德格爾重視前蘇格拉底哲學中的自然Physis(φύσις),從赫拉克利特開始,Physis遵循其「成長,成為」的詞源的物理學總是被用在「自然」發展的意義上,儘管重點可能在於起源、過程或該過程的最終結果。⑤對於現代人來說,形而上學之「一」是事物靜止狀態的極致化和理想化,是人為設定的特殊狀態,不能立法作為對應於普遍性實際意義的存在者或存在方式。

物理學中,實體必須有廣延,一個時空坐標中某一個位置的點不能被兩個物體同時占有,即使兩個物體性質完全相同,但由於各自所占據之點的位置不同也必然要產生出差異性來。萊布尼茨的「單子論」中,儘管不像實體,而設定單子沒有廣延,但是「單子沒有可供出入的窗戶」,亦即不能疊加在一起,只是能動的、不能分割、獨立的精神實體,單子的精神活動就是知覺靈魂,「單子的本性是表象」。但是各個單子的質是有差別的,於是表象的清晰程度必定有差別,無限多的有差異性的單子進行排列組合,表象成為世上千差萬別的萬事萬物。

人是生命界最為複雜的活性有機體。每一個人的身體內約有100兆個細胞組成,每一個細胞裡的DNA分子又包含了人體全部的遺傳信息,儲存總計達50億比特之多的信息量,它們以全息胚的形式構造了一個完整的人體所需要的全部「指令庫」,涉及生理特徵,以及行為傾向、脾氣性格、心裡定勢、思維偏向和文化積澱等等精神特質,如此海量的遺傳信息,足以表達人與人之間、群族與群族的種種差異性,譬如,今天嶄新科技成果「DNA同一認定」就是基於人際差異性原理開發而來。總之,根本不存在什麼等同的、等量齊觀的群體素質同一性。

全體國民其性格特徵可以描述為一個集體人格或總體人格(M·捨勒的術語:Collective Person,Common person,Gesamtperson)的存在物,也理所當然存在著差異性,即國與國、地域與地域之間的國民性、民族性以及他們之間的各種精神素質、思維能力(智商)和情感能力(情商)在數理統計上是各不相同的,其原因在於各個社群各自生存於不同的自然地理和社會、歷史、人文等各項客體環境,各自的生存和發展必定受到差異性的制約——可是今天的美國「政治正確」卻不容許人們談論這些內容。

(5)生命差異的原因
生命之間差異顯著,即使同一的生物物種在漸漸進化之中,也會在內部發展出的種質差異性,其因在於生命進化論中,有進化速度(rate of evolution)和進化能力(evolvability)這二種進化論的分支可作解釋。人類主體性的進步也必定要受制約於生物學的規律,從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等各項人文學科中,同時又要反饋受到影響。人們可以得知,任何歷史階段的任何同一時期,人類各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發展速度都是大不一致的。即使是相似度極高的人類同胞胎,也有出生順序的先與後,以及基因遺傳上的微小變異,使之發育成長後也能夠區分出兄弟姐妹之間細微的生理和心裡差別來,更何況是非同胞胎、非直系血親的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呢?

歐洲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哲學家,如孟德斯鳩、康德、黑格爾、赫爾德等人早已經認識到,國民之間的性格和氣質的差異性廣泛地存在於世界各個地域中。倘若將種族間血統混雜,使得種族差異性縮小,是否為好事情?康德回答道:「血統的混雜(在大征服中)之間逐漸消滅了民族性格,它不顧一切無用的博愛主義,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⑥

針對康德之言,我們不妨運用數學方法來求精確思考。初等數學中有著名的「均值定理」:xy xy≤x² y²,等式成立僅當xy的時候,再將其深入推廣,於是有「均值不等式」:Hn≤Gn≤An≤Qn :即調和平均數不超過幾何平均數,幾何平均數不超過算術平均數,算術平均數不超過平方平均數,簡記為「調幾算方」⑦。由此上升至哲學層面,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價值形態上,同一性小於差異性!差異性越大,其價值總量越大。

(6)底層的代言人
然而啟蒙時代又出現了一個顯著反例,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宣稱,「人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⑧他是這麼認定:人類處在原始的自然狀態下是完全自由和平等的,至於後來出現的不自由和不平等的現狀,即「枷鎖」,則是人類社會自私自利進化到一定程度的結果——現代人類學、動物學、社會心理學和社會生物學等知識可以告知人們:罔顧事實!可是其禍害卻至深,直到今天許多西方政治界還是執迷不悟於平等觀!

自由僅僅只是一種天然萌發的原始觀念嗎?在黑格爾看來,所謂人的自由單純來自於天性的觀念和產物,實際並不存在。相反,自由需要知識和意志的無窮訓練,才可以找出和獲得。依「規定即否定」的辯證法推論,人類的自由需要國家和社會的限制,但正是這種限制才克服了自然狀態下獸性的情感和原始的本能,於是產生出高級形態的自由。歷史演化至近代社會產生的代議制政治、憲法民主政治,在黑格爾看來就是一種對於自由的根深蒂固的限制。據此,人民與政府之間並不存在「同一性」而融為一體,必然是分開的(盧梭的「國民主權說」認為是可以合為同一的),民眾和政府在互相對峙中總是潛伏著一種惡意,而這種惡意正是人為設計的一種存心不良的詭計。

非常遺憾的是,深受基督教僧侶主義泛愛論以及盧梭平等主義契約論思想的雙重影響,當代西方左傾政治確立起最經典的文獻《世界人權宣言》,其第一條云:「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⑨——人與人的平等相待是基於自然稟賦的平等,其依據僅在於「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在此發問:憑什麼實證依據說,人人都是賦有等量齊觀的「理性和良心」?
(未完待續)

文獻來源:
① 黑格爾:《歷史哲學》
② 米爾頓‧弗里德曼:《自由選擇》
③ 詳見阿馬蒂亞‧森:《再論不平等》和《論經濟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
④ 柏格森:《時間與自由意志》
⑤ 【維基百科資料綜合】
⑥ 康德:《實用人類學》
⑦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均值不等式/8046796?fraladdin
⑧ 盧梭:《社會契約論》第一章,第一句。
⑨ 聯合國文獻《世界人權宣言》全文: https://www.un.org/zh/universal-declaration-human-rights/index.html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孔子學院是什麼樣的機構
【十字路口】拜登勝選?五大風暴來襲
邢天行:這一字之變詮釋了中國當朝亂象玄機
嚴真點評&外交部大實話:大選舞弊曝光 川普提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