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賞析:〈無衣〉(一)

作者:明珠
詩經賞析(小玉/大紀元製圖)
font print 人氣: 2410
【字號】    
   標籤: tags: ,

一、《詩經‧國風‧唐風‧無衣》

豈曰無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豈曰無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詩經》中有兩篇〈無衣〉的詩篇,分別在「唐風」與「秦風」中,今天我們將這兩首詩分開來賞析。周朝時期的唐國在今山西省冀城縣一帶,〈唐風無衣〉是指用當時唐國地區流傳的曲調形式配樂寫的詩,此詩所敘述的故事不一定發生在唐國;唐國是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地。

要讀懂這首詩,我們先來了解「衣」這個字在先秦時期都有什麼含義。《說文》:「上曰衣,下曰裳。」古代講的「衣」是指上衣;「裳」是指遮蔽下體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種,不是我們現在的褲子。《禮記玉藻》規定周朝時期官員上朝時所穿的官服,顏色搭配:「衣正色,裳閒色。」正色指青、赤、黃、白、黑這五個色系的上衣;閒色是指五正色之外其它顏色的下裳,如綠色、藍色等等。所以,本詩中的「衣」,其實是「衣裳」的意思。(有關中國古代服裝搭配方面的介紹,請參看筆者的《詩經》賞析文章〈綠衣〉。)

那麼「衣裳」一詞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呢?《易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垂」指「垂範(傳下範例)」;「衣裳」是指「完整的道德禮儀(禮樂制度)」讓人們去遵守。所以《易經》的這段話大意是:上古的聖王黃帝、堯、舜依照宇宙的法,給中國人開創了道德禮儀,讓人們去遵守施行,從而達到天下大治。

我們都認同這樣一個理,「人」必須穿衣服,還必須遵守傳統的道德禮儀,那才能稱之為人。而不講道德,壞事做絕的「人」,被古人稱之為「衣冠禽獸」。

西周的「成康之治」時期是禮樂完備的時代,那時候大多數的諸侯國君及官員都能按照《周禮》的要求去治理邦國。能遵照《周禮》的要求去施行治國方略,這樣的諸侯國就被稱為「禮儀之邦」[1]。春秋時期,禮樂已經開始崩壞,所以當時的孔子一直提倡要「克己復禮(大意:克制自己的慾望按周禮的要求去做)」[2],就是想讓那時候的各個諸侯國重新回歸「禮儀之邦」,這有什麼好處呢?〈唐風無衣〉給出了答案。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大意:能說我沒有衣服嗎?我雖然有七套衣裳(借指很有錢)。可是不如您的衣裳,您穿的是禮儀之邦制式的衣裳,生活在禮儀之邦的老百姓安定且吉祥。

第一章釋義:「七」又借指「七政」,《尚書大傳卷一》:「七政者,謂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為政也。」也就是對應了《易經繫辭下》說的:「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按照天地運行的規律,按照道德禮義的要求去治理邦國,這樣的諸侯國就稱之為「禮儀之邦」。讀過《周禮》、《禮記》、《儀禮》的讀者應該知道,這三部著作不止是講到了治國的方略,還有如何祭祀天地神明,各階層官員在不同場合穿衣的說明、衣裳的材質及顏色,言行舉止規範;城市建設;春耕秋收;等等,都有很詳細的規定。

〈唐風無衣〉這首詩是兩位來自不同諸侯國的官員之間的對白。來自諸侯國C的官員對諸侯國A的官員說:我雖然在諸侯國C當官,但我生活並不快樂;因為我們這個C國,從上到下都不講道德禮儀,當官的都勾心鬥角,普通百姓也好勇鬥狠。我雖然很有錢,但我的錢也有些來歷不明,整天提心吊膽,生怕失去了官位而進監獄。您生活在A國好啊!您們這是禮儀之邦,老百姓普遍都富足、安定且吉祥。

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大意:能說我沒有衣服嗎?我有六套名貴的衣裳(借指很有錢)。可是不如您的衣裳,您穿的是禮儀之邦制式的衣裳,生活在禮儀之邦的老百姓都平安且溫暖。(「燠」音郁,溫暖。)

第二章釋義:「六」又借指「六藝」,指「禮儀之邦」的學生(將來的官員)必須學習及掌握的六種技能;《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因為「六藝」的學習及運用,在不同的場合對應的服裝也有所不同;所以第二章的「不如子之衣」也可以理解為「不如您多才多藝」。言外之意是作為一名官員要學好「六藝」,不能不學無術。

「六兮」還有自嘲的意思,我六套名貴的衣裳跟您精通六藝能比嗎?

小結: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大意:治理國家的人首先要講道德,那樣會有很多有才能的人甘心輔佐您(如眾星環繞北極星)。孔子的這段話,用一個天文現象補充說明了這首詩第一章的內涵。

〈唐風無衣〉也是對一個國家官員的考問(此時「豈曰無衣?」可以理解為「豈不是沒穿衣服?」):

1. 執政者(或官員)如果不講道德,跟沒穿衣服有區別嗎?(豈曰無衣?)
2. 執政者(或官員)如果不學無術,跟沒穿衣服有區別嗎?(豈曰無衣?)

(未完待續)

[附註1]邦的本義指諸侯國。《說文》:「邦,國也」。清.段玉裁註:「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書序云:『邦康叔,邦諸侯。』論語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從漢朝開始,分封建邦制消失,「邦」這個字就開始指整個國家了。

[附註2]出自《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那些葭草初生的春季,(天子田獵時)對五隻野豬只射出一發箭矢。言外之意:天子仁慈,有好生之德,田獵時不忍心把所有野獸都殺了。
  •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 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莫往莫來,悠悠我思。那一段日子,風中還夾雜著大量的霧霾;(他在朝廷中對別人也是一臉陰霾),他有時自我感覺順心時會來看看我;我卻希望他別讓我去侍寢(莫往),也別再來找我(莫來),我有自己的事情須要思考。
  • 我們將本詩的第一章四句與《禮記》的相關規定一對照,就會發現,沒有經過諸侯夫人從小正統培養的州吁做了一件多麼傻的事啊,簡直是跟周禮的規定對著幹。孟夏四月,天子及諸侯國君要做什麼事,官員及老百姓要做什麼事,《禮記》中有詳細的規定。
  •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筆者認為這一章的詩句用白話翻譯出來會破壞她的意境。千百年來,古人對美女描寫的詩篇有很多,能超越這一章詩句的卻很少見。這一章的每一句都押韻,不僅讀起來句句優美,而且每一句都令人遐想連翩,
  • 這首詩說的是慈母文羋和她七位兒子的故事。魯僖公十七年。孟夏四月,七位孝子從齊國國都臨淄出發,徒步五千多里,歷經半年,送母親文羋回歸楚國。七位孝子後來都成為楚國的上大夫,《左傳》及《史記》破例記載了這個結局,因為〈凱風〉是他們寫的,而且文羋及七位孝子的故事在當時可謂家喻戶曉。
  • 〈雄雉〉這首詩是南宮括在第一屆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後來此詩亦成為王都大學學生的座右銘。
  • 深則厲,淺則揭:古人的上衣比較長,下端一般到大腿的中部。揭,音器;撩起上衣的意思。這兩句的大意是:「(涉水過河或從渡口處涉水上渡船時)水深則漫過腰帶(上衣要濕掉),水淺則撩起上衣。」
  • 誰都願意生活在這個賞心悅目的詩情畫意之中。「有潰」的意思是大水決堤而出,洪水滔滔,那是誰也不願意經歷及看到的災難。是讓老百姓生活在「有洸」的環境中,還是「有潰」的災難中,雖然是一道很簡單的選擇題;可是,老師留下的作業,卻需要天子及諸侯國君用一生的持正守禮、施行仁政才能做到。
  • 「式微」的字面意思是「法度或法則敗壞了」,用我們現代的話說就是「末法或末法時期」,我們現今正是處於末法時期。
評論